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教育史话:文革十年回顾》

《兰州教育史话:文革十年回顾》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7年初,复课闹革命,师生陆续回校。12月12日,校“革命委员会”成立。1969年初,老三届居民户口学生除一部分招工外,其余全部“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2月,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庄里老师因“现行反革命罪”被逮捕,判刑20年。1979年其冤案得到平反昭雪。1970年10月,县武装部一营长赵尚英以“军宣队”名义进驻学校。9月,师生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十年“文革”,教育是重灾区。

《兰州教育史话:文革十年回顾》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三天之内,学生贴出大字报5900多张,校长李正心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接着成立了“文化大革命”筹备委员会。7月,县上在一中举办全县教师集训班,有30%的教师被扣上“现行反革命”“历史反革命”“牛鬼蛇神”“黑帮分子”等各种帽子挨批斗。8月,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9月,北京等地的红卫兵到永登串联。学校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校名遂改为“红卫中学”。同时,由县委组织,派师生代表赴京接受毛主席第六次检阅。11月,大搞“红海洋”活动,并自下而上召开“活学活用”报告会,且又有一批学生赴北京接受毛主席第七、八次检阅。期末,师生纷纷离校参加“革命大串联”,部分学生徒步到延安、遵义、韶山上海、南昌、成都、长沙等地串联。年底全县教师集训,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错批了的人进行平反。学校基本处于停课状态。

1967年初,复课闹革命,师生陆续回校。2月,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一中造反派起来夺权,学校陷入无政府状态。西墙外,近10亩田园被南街村的社员占去建房。3月,县革命委员会派来了以司尚文(8110部队干部)为队长的“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之后,又相续派来了以马世伟(永登水泥厂工人)为队长的“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管理”学校。被揪出的领导和教师再次遭到造反派的批判围斗、捆绑吊打,仅校长李正心挨斗不下百余场。5月,学校“向东”“井冈山”等战斗队,与县人委等单位的“革命左派”组织联合起来成立了“永登地区红三司”,10月,刮起“十二级台风”,大搞“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更加残酷地斗争“走资派”和“三反分子”。12月12日,校“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委会主任取代了党支部书记、校长,实行一元化领导。教导处改为教改组,总务处改为后勤组,另设政工组。

1968年5月,开始“清理阶级队伍,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大规模地深挖细找隐藏的阶级敌人。此时,上课无统一教材,学生以学习毛主席语录和“两报一刊”社论为主。学制改为四年制(初、高中各两年),实行连队制,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取消升学考试,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学。课程设置将政治课改为毛泽东思想课,语文、音乐美术改为革命文艺课,数学物理改为工业基础课,化学、生物改为农业基础课,体育改为军体课。年底,接收了县办通远农场,有土地400多亩(包括80多亩荒地),教室3个,宿舍27间,库房12间,牛马棚10间,马2匹,骡子1匹,牛7头。起初,将揪出的领导及教师遣送农场劳动改造;后来,农场变为分校和学生学农基地

1969年初,老三届(1966、1967、1968届)居民户口学生除一部分招工外,其余全部“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后半年,军宣队、工宣队、贫宣队相继撤走。这一年,学校附设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红专班”(有农机医疗兽医财会等专业),校名又改为“永登县五·七红专学校”。先后培训拖拉机手90人,赤脚医生107人,兽医79人,财会54人。1972年4月“红专班”迁往马家坪(即后来“永登师范”的前身)。校名恢复“永登一中”。同时,凭三间旧房、两口大锅、几把钳子办起了校办工厂,试制“燕麦灭除灵”,为农业生产服务。后改办为“电器修配厂”,修理电机,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电器修理人才。1975年,开始生产教学仪器,厂子被上级命名为“永登教学仪器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后又改称“甘肃省永登教学仪器厂”。至此,工厂占地4070平方米,有厂房40间,车间7个。固定资产32万元,流动资金70万元,1983—1990年,累计总产值272.8万元,纯利润30万元,给国家上交利税12万元,为学校提供资金8.4万元。生产的2000KW调压变压器、小学自然常识教具箱、轮轴模型、小平板仪等产品远销云南、内蒙古、新疆、山西、湖南等省。1992年校办工厂因产品滞销,生产处于停顿状态。1984年学校又在清水山沟里办起了“育新水泥厂”。1999年因设备陈旧,为保护环境而停办。

1970年初,开展“三诉三查”运动,大搞“忆苦思甜”活动。2月,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庄里老师因“现行反革命罪”被逮捕,判刑20年。1979年其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1970年10月,县武装部一营长赵尚英以“军宣队”名义进驻学校。(www.xing528.com)

从1970年到1976年,所有居民户口的高、初中(未升入高中的)毕业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1972年大抓教育质量,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基础知识着手对学生进行补课。恢复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设置,又增开历史、地理、外语课。恢复年级、班级建制。但好景不长,“批林整风”开始,大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大字报又出现在校园,教学再次受到冲击,刚刚好转的教育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1974年5月,以永登水泥厂工人李秉谦为队长的工宣队第二次进驻学校,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1976年初,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9月,师生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10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十年“文革”,教育是重灾区。十年中,大小运动频繁,多年形成的校风、学风荡然无存,集体财产损失严重,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在历次运动中,有23名教师受到批斗,3名教师逮捕法办,5名教师贬调农村。高、初中毕业生近4000名,他们的文化知识大都未达到相应水平。但“文革”所宣传并实施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毛泽东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这一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