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57-1966年的兰州教育史话:壮大与提高

1957-1966年的兰州教育史话:壮大与提高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7年红城中学建成,按次序排列,学校命名为“永登县第一中学”。永登县首届暑期少儿夏令营在永登县第一中学举行开营仪式。1959年1月,永登县由定西地区归属兰州市,校名改为“兰州市第二十一中学”。自1958年之后,学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到1962年春学生数达1100多名。1960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兰州召开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1965年、1966年两年中,奉上级指示,学校抽调部分教师参加了武威地区农村的“社教”工作。

1957-1966年的兰州教育史话:壮大与提高

1957年红城中学建成,按次序排列,学校命名为“永登县第一中学”。3月,开展学习兰州市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李景兰活动。永登县首届暑期少儿夏令营在永登县第一中学举行开营仪式。6月,反右斗争开始,赵廷琪等7位教师被划为右派分子,遭受批斗围攻,蒙受冤屈。

1958年春季,永登县成立了“永登工学院”,设在一中,永登县第一中学便被称为“永登工学院附中”。一年后,工学院合往甘肃工业大学,校名恢复“永登县第一中学”。5月掀起“教育大革命”浪潮,大搞勤工俭学,师生走出课堂办起工厂(组)10多个;在坪城丰收岭(高家湾分水岭)开荒180亩,并购置胶轮大车一辆,马3匹,羊30只,办起农场。10月部分师生又参加了大炼钢铁运动。同时,师生还兴起了建校活动,背框挑担,日夜大干,一月之内,搬掉了校园里的几个小山包,使荒丘沙滩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操场。师生又就地取材,把旧城墙倾颓倒地的青砖背运来,在原东岳庙旧址上建起了大礼堂,并衬砌了校内所有道沿台阶,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9月,省长邓宝珊来校视察,肯定了学校取得的成绩。

1959年1月,永登县由定西地区归属兰州市,校名改为“兰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同年,为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将大、小操场(除跑道)及校内所有空地垦为耕地,加上校内原有的耕地共50多亩,种上了小麦、洋芋、蔬菜,连同丰收岭农场生产的小麦、洋芋,用于补贴师生生活,度过困难岁月。面对经济困难时期学生流动大、辍学多的实际,决定合并班级,强化管理。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不但战胜了自然灾害,而且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958年到1960年,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开张了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加强了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加强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大跃进”式的发展。自1958年之后,学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到1962年春学生数达1100多名。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学生流动很大,很不稳定。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教师队伍中开张“兴无灭资”“拔白旗插红旗”和“批判学术权威”等政治斗争,伤害了一批知识分子。在“大跃进”中,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学校大办农场,师生大炼钢铁,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60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兰州召开纠正“左”倾错误会议。1961年4月,学校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省委《关于196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教工作安排的指示》,检查总结了1958年以来的文教工作,确认发展过快,规模过大,政治运动和参加劳动过多,对知识分子斗争太重,提出了调整压缩教育规模、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当年,开始贯彻落实中央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和小学暂行工作条列(试行草案)》,纠正“左”倾错误,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重新调整、安排了教学、劳动和寒暑假,确定了各主要学科的教学要求和质量标准,稳定了教学秩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再次获得了生机,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61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八名。1962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六名。此后一连三年均在前十名之内。同年,在语文教研组的指导下,学生创办了《新苗》校报。年底,丰收岭农场被当地生产队收回。

1963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激发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兴起了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的活动。学校出现了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帮助老师,互敬互让、彼此照顾的动人事迹,争做好事、拾金不昧的高尚行为层出不穷。10月,永登县划属武威地区,校名又恢复为“永登一中”。(www.xing528.com)

1962年至1963年,县上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和处理的教师进行了甄别平反或重做结论。

1964年,部颁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全面实施。1964届高中35名毕业生,27人参加高考(4人体检未过关),23人考入大学,升学率为85.2%。同时,教师赵克伦、杨蕴章考入西北师大。

1965年、1966年两年中,奉上级指示,学校抽调部分教师参加了武威地区农村的“社教”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学校发展虽有过曲折,遇过困难,走过弯路,但总的来说是发展、成长、壮大和提高的17年。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得到了认真贯彻,党的英明领导深入人心。学校共培养高中毕业生756名,初中毕业生1842名,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