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要求
(2)学习掌握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微生物细胞微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其形态和结构。通常通过染色,使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便于观察。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使其着色。例如,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methylene blue chloride,MBC);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将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亚甲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 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荷,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亚甲蓝、伊红天青等。
染色前必须先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使细胞质凝固,菌体黏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应尽量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很多,按功能差异可分为简单染色法和复合染色法。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可用以观察微生物的形状、大小及细胞排列状态,是微生物技术中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的染色法。复合染色法是用两种或多种染料染色,以区别不同细菌,故又称为鉴别染色法。复合染色法又可细分为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吉姆萨染色法等。此处单介绍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重要鉴别性染色法。它的主要步骤是先用结晶紫进行初染;经媒染剂——碘液后用脱色剂(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的细菌为G+菌,被脱色后又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者为G-菌。该法的染色机制与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有关。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类脂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肽聚糖层的孔径反而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三、实验内容
(1)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cus subtilis)和大肠杆菌(E.coli)为材料进行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判断其反应类型。
(2)学习染色的操作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和方法。
四、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2)显微镜、载玻片、擦镜纸、酒精灯、接种环、吸水纸、盖玻片、试管、水浴锅。
(3)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革兰氏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蒸馏水、双料瓶(香柏油和二甲苯)、5%孔雀绿溶液。
五、方法步骤
(一)单染色
1.涂片
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上一小滴蒸馏水。先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至变红,等接种环冷却后,再从斜面挑取少量菌种于玻片的水中,将菌种分散并充分混匀涂成薄膜。注意:挑菌量宜少,涂片宜薄,过厚则不易观察。细菌涂片过程见图1-15。
2.干燥
最好在空气中自然晾干,为节省时间,也可将涂片置火焰高处微热烘干。
3.固定
将玻片涂面朝上,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蛋白凝固而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
图1-15 无菌操作及细菌涂片过程
4.染色
待玻片冷却后加结晶紫(或番红或亚甲蓝)染液1~2滴于涂片上,使染液覆盖菌种涂面,染色1~2 min。
5.水洗
斜置载玻片,倾去染液,在自来水龙头下用细水流自玻片一端轻轻冲洗,至流下的水变无色为止。注意:切勿冲去菌体。(www.xing528.com)
6.干燥
用微热烘干或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涂片边缘的水。注意:切勿擦掉菌种。
7.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及结构,记录下来并用铅笔画出细菌形态结构图。
(二)革兰氏染色
1.涂片、干燥与固定
分别取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均以无菌操作)做涂片。涂片、干燥与固定方法同“(一)单染色”中1、2、3步骤。
2.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 min,水洗。革兰氏染色过程见图1-16。
图1-16 革兰氏染色过程及结果示意图
3.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染色1~2 min,水洗。
4.脱色
滴加95%乙醇,脱色约45 s,水洗,终止脱色。
5.复染
滴加0.5%番红色液,染色2~3 min,水洗,干燥。
6.镜检
将标本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发现目的物后改用油镜观察,并根据菌体呈现的颜色判断其为G+菌还是G-菌。用铅笔绘制细菌的形态结构图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结果。
六、注意事项
(1)涂片用的载玻片要洁净无油污,否则影响涂片效果。
(2)选用培养16~24 h菌龄的细菌为宜。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
(3)挑菌量宜少,涂片宜薄,过厚则不易观察。
(4)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脱色时间。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脱色时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一般可用已知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练习,以掌握脱色时间。当要确证一个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应同时做一张已知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混合涂片,以资对照。
(5)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冲洗后,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6)涂片必须干燥后才能置于油镜下观察。
七、思考题
(1)在制作涂片中,为什么要进行固定这一步?
(2)革兰氏染色中哪一步关键,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