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人口国家之列,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同时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但健康水平下降,老年痴呆发病率、残疾率和因病卧床率,以及失能率也会迅速增加,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人数大幅攀升,对护理的需求增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较高。然而现阶段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学历普遍不高,综合素质普遍偏差,难以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1-2]。因此,加快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
1.1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老年护理人才可谓迫在眉睫。这是由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关系所决定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奇缺[3]。这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现象。事实上,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供需矛盾也将越来越明显,即使高薪也难招到人[4]。这也就是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将会更加突出。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的健康和医疗护理需求,应该加速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老年护理市场的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口老龄化容易出现长期照护的老人数量增加,将会使原本供不应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大。随着未来社会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持续加快,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人数还会大幅攀升[5]。特别是家庭规模小型化与子女数量减少使得家庭照护可获得性逐步下降,这会引发对长期照护服务的大量需求,致使护理人才的需求会急剧增加[6]。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这一趋势和特点,老年护理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困扰老龄化社会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这也给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带来难得的机遇。可以说,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将提升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由此就很容易达成共识,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完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加快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当务之急[7]。这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也会使得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8]。
1.2 老人护理服务是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www.xing528.com)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各项生理机能退化,活动能力日趋衰退,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生命质量逐渐下降。与此同时,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疾病患病率达到82%,有的老年人整个老年期都处于带病状态;老年痴呆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步上升,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4.8%,8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8%;老年人的残疾率和因病卧床率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老人的残疾率为16%,69岁为20%,78岁为40%,至82岁则转变为50%;老年人失能率比率也较高。据全国老龄办和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末全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的19%,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占6.2%。近期有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人约有3750万人。由此可见,随着未来社会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持续加快,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人数还会大幅攀升,对护理的需求增多,且需要长期专业化护理。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人口的高龄化、老年家庭的空巢化、家庭的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像“四二一”家庭大量涌现,由两位年轻的独生子女负担4~8位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显然力不从心,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9]。二是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老年社区服务中心、康复机构、老年公寓、托老所等的老人护理服务。这些相关的机构,随着养老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于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需求量也随之增加[7]。因为所提供的老人护理服务必须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为了有效地提供老人护理服务,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大量的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康复等工作需要护士来承担。这样在国家医疗及社区卫生政策推动下,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和吸引力将会增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政府开始探索构建社会化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是长期护理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问题。纵观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长期护理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在失能老人数量持续增长,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未来这一基本短缺态势将更为突出。在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长期护理人才的短缺态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情况更令人担忧[6]。由此,可以说,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机制已迫在眉睫。
1.3 老年护理人员状况是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虽然护理人才的需求强劲,尤其是老年长期护理人才需求增长迅速,但是老年护理人员的状况并不乐观。目前在我国从事养老的护理人员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低学历的注册护士;一类是经过初级培训,掌握一些初级技能的护工、护理员;第三类是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医学知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打工人员。总体来说,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老人的全身心照顾需求[7,10-12]。目前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老年护理人员的这一状况在我国非常明显。在数量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护理人员都存在短缺的现象。在城市地区,一个社区中只有护士1~3名甚至更少,而社区街道的服务对象人数为3000~5000人,农村医护人员短缺的现象则更加严峻[13]。这种短缺的现象与庞大需求相比,老年护理员供给量过小,尚未形成完善的专业护理队伍[6]。如果从未来考虑,那么这一短缺的现象将会更为突出。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历年数据2005-2010年我国注册护士数量从134.96万人增加到204.81万人,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净增近14万人,即使净增人员全部从事老年护理相关工作,与长期护理机构每年的需求量相比,缺口率仍达45.9℅.如果考虑到未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人员的需求,这一缺口比率将会更大。由此,可以看到,我国护理人才供给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仍然无法满足未来长期护理人才的需求[6]。在质量上,老年护理人员状况达不到基本需要。现今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书的不超过2万人,不仅与我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都无法满足老人的护理需求[14]。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目前我国的老年护理教育滞后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对于预防保健和康复照料服务等则重视不足而产生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应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纳入规划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