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走马塘村庄济安水龙会的历史与文化

宁波走马塘村庄济安水龙会的历史与文化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他的文章中了解到,村中的济安水龙会创始于清光绪年间。走马塘偌大的一个村庄,水龙会建立之初,只有本地制造的水龙两台,俗称水龙。他们使用的器材一部分是进口的洋龙。杭州、宁波专家考察水龙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灯具。据调查,走马塘行五房购置的这两台水龙,有一项规定:小龙外出,配合四周村庄灭火,大龙护村,以防不测。

宁波走马塘村庄济安水龙会的历史与文化

火之为用也,居民不可一日无,亦不能一日不为备。人烟稠密的地方,一家不慎,危及四邻,所以民间都十分虔减地供奉火神菩萨。然而火神爷不时地发威。那么,人们必须不断改进灭火工具。晚清时期是中国的消防事业迅速发展、转向现代的重要阶段。与城市相匹配的农村消防器材消防设施及消防组织、奖励制度也不断改进。1946年,走马塘陈氏中以产让三分、孝留千古的陈士矞为首的行五房,编篡了《四明走马塘陈氏行五房谱》,谱中卷八“祀产”一节中,有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来的高级土木工程师陈露芗记录下济安水龙会一文。我们在他的文章中了解到,村中的济安水龙会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农村消防向为难题,早年,消防设施滞后,农村木结构房屋成片,一旦发生火灾,碰到冬天风紧,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一排排房屋顷刻化为灰烬。有时,年老体弱者,贫病呻吟者,活活葬身火海。走马塘也一样,单从民国时期几把大火后,祠堂、房舍等只剩断壁残垣,一片凄凉。走马塘偌大的一个村庄,水龙会建立之初,只有本地制造的水龙两台,俗称水龙。这种水龙的结构和用材都不理想,且十分笨重,虽能扑救小面积的火灾,但毕竟力有不济,一旦火势借风力蔓延,就无能为力了。记得当年村中的“贵房”、“禄房”等3个院落30余间房屋,在火灾中顷刻夷为平地。清末,国外先进的消防设备已从上海陆续进口,新式水龙较便、出水灵、喷射有力,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相继更新换代。为此,行五房中热心社会公益的有识之士,带头慷慨解囊。这一善举,促使陈氏子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齐心协力,不但维修了水龙会的房屋,整理了消防器材,还在1943年秋购得人力泵浦龙大小各一台。据记载,自从这两台水龙进村后,族中平安无事。

这两台泵浦龙保存至今,整体基本完好,据传是从上海购得的。一台大的,附有英国怡和洋行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标牌,中英文制作,文字非常清晰,另一台无标识,但也属从英国伦敦的进口产品,俗称洋龙。怡和洋行是进入中国最早和资本最大的英商贸易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它是进入上海最早的外国商行之一。该行早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及开发上海市政建设。沾末,上海已建立消防团体联合机构上海救火联合会。他们使用的器材一部分是进口的洋龙。民国时,走马塘人不少在上海从商,年终一般都回家团聚,他们看到故乡可怕的火灾,遂建议集资购买新式水龙。

这两台水龙,均以人力作为动力,启动时,需由四人分两边用力将木杆压下,面对面的一上一下,靠操作者的力度和速度获得水压,使水带中的水顺着水枪喷射。因为人力有限,即使年轻力壮的,也很难一鼓作气。因此,操作时分一、二、三梯队,轮番作业,确保水龙的水源源源不断,争时间,抢速度,尽快制服火魔。水龙会30多平方米的房屋,备有水桶20担,储水大木桶2只,水带10多条,水枪2支,会旗1面,报警铜锣一只,椭圆形的应急包扎药箱一只,竹梯2部,太平斧2把,煤油灯10余盏。灭火时,若水源距失火地远的,义务消防队员二三十人,将一担担水倒入储水桶中,以供消防龙吸水带有足够的水。木板箍成的水桶的用料比普通民用担水桶厚实,装绳索的横档与桶顶持平。储水桶的木板也很厚,其上沿有铁条包边,边下有4个铁圈可以穿绳,以使抬着行走。竹梯和太平斧的用途,根据火势和风向,由指挥者随机应变,必要时丢卒保车,开辟一条条消防隔离带,防止受灾面扩大,祸及周边建筑

杭州宁波专家考察水龙会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灯具。火灾若在夜间发生,灭火时就需照明,那时没有手电筒和应急电灯,只能用煤油作燃料,靠煤油灯组成的光线照明。仔细观察保存至今的10多盏灯具,2公尺长的木杵,上方有一个马蹄形的铁攀,铁攀抱住圆球形的灯身,灯与铁攀连接处是活动的,灯身体内装煤油,其顶端有一根长10厘米、粗2厘米的灯芯管,粗壮的灯芯熊熊燃烧,可以抵御风雨,因灯身装有一定重量的煤油,其出心始终向下,也就是利用不倒翁的原理设计。这样,不管持灯者,将灯具角度如何变换,其灯管总是朝上的。此灯的下端,安装铁脚,可以插入地中,伺机临时固定起来,省去人力扶持。(www.xing528.com)

据调查,走马塘行五房购置的这两台水龙,有一项规定:小龙外出,配合四周村庄灭火,大龙护村,以防不测。可见,济安水龙会不仅考虑族人的安全,还伸出援助之手,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团结互助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水龙会设在村中心的蟹肚脐底,这里临近河酒,水源充足,又紧靠祖堂、赡衮堂、贻谷堂、宗祠,民居密集,万一发生意外,周围100米左右的火势都能及时得到控制。

为使水龙会这一群众善举组织有一定的经费,可以经常运作,会中有田产10.4亩,其中民田大业3.9亩,民田大小业6.5亩。分别坐落在泥桥头、东树园、柏树漕、东河沿等处,土地比较肥沃,容易出租耕作。历年来,以这些田产的出租收益,用来添置、维修、养护消防器材,并有一定积蓄,日积月累,有能力购置水龙等大型设备。

走马塘济安水龙会的诞生和发展与这个村庄的文化底蕴和近代文明程度密切相关,可谓消防与人类文明同步,与社会发展并行。陈氏行五房这个名门望族、书香门第里,在近代出现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一代,他们是走马塘陈氏中的佼佼者,又是近代文明先行者,有这么一批学问渊博、精明强悍的先辈,在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族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为村里或出谋划策,或倡导发起,或资助公益,是可想而知的。在走马塘人的模范作用影响下,茅山乡的胡家坟、董家跳、虎啸周、周家埭等8个村子也先后购置水龙(铁质、铝质),建立水龙会,会内有文武执事,分工明确。文执事担任维持火场秩序的职务,不给津贴。武执事体力消耗大,付给一些点心钱。规定出龙上苗,每人津贴小洋二角,出龙未上苗的减半给酬。平时救火会会员保养维修水龙及各种器械,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中午,在祠堂设简便酒饭一餐。一般每次设席10余桌,多的20余桌。餐后,各自在村内举行救火演习。这为探索近代宁波的消防事业留下了难得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