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马塘陈氏:知书达理,孝事亲,弦诵不绝

走马塘陈氏:知书达理,孝事亲,弦诵不绝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马塘陈氏以学立身,以廉为吏,以孝事亲,以忠事君,他们知书达理,彬彬儒雅,弦诵之声不绝。根据诸生每人的接受能力和程度,采取各种方法,以鼓励振作其志气。自三十一世起进入民国时期,统治者废科举,尚科学,设官分职,皆取材于学校。校方组织董事会,学校的经常费用来源于部分校产收益、存款利息和陈氏各祀会户之认捐。这些资金来之不易,为同文小学的经常运作奠定了经济基础,使近而一族、远而一乡的学童从7岁起得到启蒙。

走马塘陈氏:知书达理,孝事亲,弦诵不绝

走马塘陈氏以学立身,以廉为吏,以孝事亲,以忠事君,他们知书达理,彬彬儒雅,弦诵之声不绝。守诗书之泽,笃孝友之心,历来是陈氏望族的企盼。无论是以书、数为主的小学或以礼、乐、射、御为主的大学,走马塘陈氏都翰墨远溢。我们从《行五房宗谱》和“瞻衮堂”遗物中,发现了这个家族在鄞南平原上,坚信以人为本,重在教育这一条延续不断的传家经典。从纵向和横向察看,陈氏多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和文学节义之士。千年以来,人文蔚起,甲于鄞南,棣萼联辉。撇开陈氏两宋时精忠昭乎日月、节义薄于云天的绚丽家史,或仕或隐,或盛或微,注视明清民国时期仍少长咸集,依然诗章铿锵,振耀炳蔚。

十三世陈良孙,字宗卿,号茅山樵子。毕生后专工诗歌,每天必登茅山,吟咏风月。无子。曾自结草庐于山下,号“蜗牛庐”,后庐被火焚,则露得坦卧,百岁而终。同代陈伟初,字显卿,号兑斋,延祐三年(1316)集贤学上。同县袁桷举荐贤良,得文州知州衔。他推辞不就,隐居茅山,自筑“一经堂”,与宗侄读书于此。

同文小学前留影

十五世陈希贡,字荐之,号竹坡。明洪武四年(1371)中浙江乡试,第二年中礼部考试乙榜,授庐州府合肥县训导。十二年(1379)升为松江华定县儒学教谕,亲自带领诸生学习,勤奋不懈,废寝忘食。根据诸生每人的接受能力和程度,采取各种方法,以鼓励振作其志气。于是学业优良的更上一层楼,学业滞后的也奋起直追,都能通过各级考试,陈希贡后升为邵武府府学教授。二十八世陈云澜,字泉水,一生经商在外,六十岁归里。性情沉默寡言,自奉俭约,一年四季总是早起教诲子弟,周游乡里,妇孺看到他,都十分敬畏。勤劳乡事十余年,夜以继日,越来越积极,每每夜晚疲倦而回,有时鼻血染衣,也从不计较。73岁过世,临终前把自己保存的贫苦人家的借据全部烧毁,以免日后争斗闹事。常道:“君子之德者,以其进德修业可以利物也。”

三十世陈烈滨,号寅甫,官名褀璋,祖上是曾获军功五品衔的右庠生。他事亲孝,结弟友,从小酷爰学习,博览群书,并工诗赋。当家庭进入小康时,还以求学为志,拜人为师,并能帮助别人学业,孜孜不倦

如二十五世的国学生陈运菼,察性孝友,好读书,不应举业,美须髯,严矩步,周恤贫乏无是德色,接体寒索无倦容。聚书万卷,朝夕披览,乡党交游,莫不受敬。自三十一世起进入民国时期,统治者废科举,尚科学,设官分职,皆取材于学校。那时,陈氏子弟学识观念更新,求知欲望更上一层楼。他们注重教育与西方接轨,以文化启发之早为桑梓光荣,一改四书五经,面向新科学业超轶绝尘,有声有色。如陈愈勔(国学生)、陈愈瀚皆毕业于四明法政学校;陈愈镒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和浙江旧守属县立甲种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陈佩籁毕业于上海私立周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其三子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长女陈茂卿毕业于鄞县县立茅山乡村师范;陈愈煜毕业于浙江第四中学;陈隆才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陈隆坤毕业于上海声哑中学;陈隆宝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其妻张剑逸毕业于上海高中;陈隆勋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陈隆焜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陈贤定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陈贤达、陈贤任在正始初中、宁波中学肄业。(www.xing528.com)

进入民国时期,走马塘承先辈耕读世家的恩泽,启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宣统元年(1909),族人陈宗弊、陈际享、陈树棠、陈隆镒等发起,改“同文义学”为“同文小学”。同文小学校舍,开始借用民房。翌年,附设在行五房的陈矞公祠堂。校方组织董事会,学校的经常费用来源于部分校产收益、存款利息和陈氏各祀会户之认捐。专项经费则临时向族内绅富募集。1939年前为初级小学。1939年添办高级班,成为完小,并指定为天然乡中心学校。“同文学校”是社会力量集资创建的民办学校,以士绅为主体,依靠村民捐款取得办学资金。1940年,建立学校基金会,拥有田产150余亩。1941年,根据政府提拨会产充实学校基金的规定,各校董与族内各会友协商,实行提拨。当年4月,助人田地60余亩。1943年6月,由于物价暴涨,学校原有的收入不够开支,又发动热心教育的士绅富商资助,学校继续开办,“茹峰之南蕙江东,桃李竞向荣,志存报国莫等闲,光大旧家风……”的校歌声,响彻君子河畔、走马塘上。2000年春夏间,该村在浚治古河道时,发现了一方用青石镌刻的“募修校舍碑”。此碑原作过路石板,高1.9米,宽1米,上下有齿口,细细看来,可安装在碑座上。族人陈烈桂、陈有林、陈哓亭等8人发起,分房落实,挨户协商。捐款的有保房、坎房、礼房、恒房、思房、纯房、开房等29房和姓和、姓号、公和、森茂、森康等商店10余家,数额有一至六元不等,共募捐银洋243.10元。这些资金来之不易,为同文小学的经常运作奠定了经济基础,使近而一族、远而一乡的学童从7岁起得到启蒙。同文小学与其他早期创办的学校一样,遵照“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爰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的宗旨,分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和体操课程。全校实行班级授课制,初等小学堂学生5年毕业,高等小学堂年限4年。在第三、第四年级加授英文,这在当时是处于全县领先地位的,既对教育实行改革,又加快了知识近代化的进程。1922年后,初等教育实行新学制,分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两级。1928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条例》,规定初小科目:三民主义、公民、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自然、乐歌体育、图画、手工等。高级小学的科目在此基础上另加设职业科目。1936年,教育部颁布《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课程包括:公民训练、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体育、音乐等。

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资源,在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年代里,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和依赖自然资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人才前起国运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回忆走马塘清末民国初年的办学经过和弟子求学的精神、荣获的学位,都说明了陈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和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这在当今社会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同文小学教室

(谢国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