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一指忠诚,尽心竭力;二指忠君,有忠臣、忠良。“忠”字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忠君思想相伴的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宁波历史上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健时刻,涌现了一批赤胆忠心的人物,如南宋的袁镛,明代的钱肃示、张苍水、王翊,清代的葛云飞、郑国鸿、王旸明等。走马塘村西首的君子河边老街尽头有座陈氏宗祠,在乌黑森严的大门旁,一对楹联十分醒目:“直言振赵宋,忠节耀朱明,卜个金色大字,铿锵有力,记录下累世同居的陈氏在宋、明两代的昭彰史册的不朽业绩。
北宋端拱年间,姑苏长洲人陈矜以侍御史任明州知州,死后葬在鄞南平原上的茅山。其子陈轩当时任明州录事,为了替父亲守墓,于是,携全家迁至茅山南五里的走马塘。陈轩定居后,子孙鳞集,耕读起家,守诗书礼乐,坠忠孝节义,簪缨连绵,勋名显赫。据《四明走马塘陈氏行五堂房谱》、《走马塘陈氏宝庆堂房谱》和《四明仓基陈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统计,陈氏共出进士76名,其中同榜进士40名。有朝官、地方官、学官161人,其余疏远者不可复核。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间,被宋徽宗救封为“忠孝里”,南宋嘉熙(1237-1240)年间,宋理宗蜴家庙“遗忠堂”。
宋代,统治者竭力加强中央集权,政权、军权、财权、法权无不统之于中央,归之于皇帝,以求“江山与日月齐辉,社稷共乾坤永固”。在程朱理学的薰陶下,不同凡响的陈氏家族以立德、立言、文功为不朽之业。他们在抗衡朝中奸相,抵御外族人侵,轴佐君主施政,力图长治久安,促使地方繁荣诸方面,前仆后继,多有建树。
宋代重文轻武,积贫积弱,内外交困,危机四伏。陈氏在京城身居高官要位,有的已进入朝廷的决策层,他们忠心耿耿,铁骨铮铮,固君臣,保社稷,救黎民,乘性耿直,一腔热血。据上述三套宗谱介绍,当时任朝官的有二世陈轼,端明殿大学士。四世陈禾,御史中丞。五世陈曙,工部侍郎;陈韦,殿中侍御史;陈晔,翰林编修;陈曦,礼部尚书。六世陈访,翰林学士;陈鸿,秘书阁修撰;陈深,枢密院修撰。七世陈卤木,宝模阁直学士;陈棨,兵部侍郎。八世陈大忠,监察御史;陈大方,左正言;陈大震,翰林学士。九世陈铸,工部尚书;陈钦,殿中丞;陈镛,殿中侍御史;陈铉,翰林学士;陈钟,工部侍郎;陈锣,右谏议大夫。十世陈世,吏部侍郎;陈琨,户部尚书;陈琦,宝模阁直学士。十一世陈苻,监察御史;陈茞,御史台谏法。十二世陈若初,工部员外郎;陈应合,同知枢密院事;陈应求,工部尚书;陈子宜,礼部侍郎;陈应明,工部员外郎。十三世陈固,吏部尚书。十四世陈岌,集贤殿直学士;陈赳,翰林典籍等20余个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面对的是昏庸无能的宋朝廷。
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六贼”,镇压方腊等起义军。随着北上进军的失败,宋金订立《海上盟约》,金军南侵,宋徽宗统治集团垮台,康王赵构即位。建都临安城后,宋金一度南北对峙,岳飞收得中原,农民起义持续不断,宋高宗重用奸相秦桧和主和派张俊等党羽,与金国签订屈殍的《绍兴和义》。精忠报国的岳飞和韩世忠惨遭诬害。
绍兴三十一年(1161)后,金国侵宋战争全面爆发,主张抗金的宋孝宗北伐失败,主战派张俊与宰相史浩针锋相对,在太上皇宋高宗唆使下,订立《隆兴和议》。绍熙五年(1194),光宗悒郁而死,宁宗登基,朝政被韩侂胄掌握,南宋政权日趋衰亡。开禧初年,《嘉定和议》出笼,紧接着宰相史弥远专政,理宗变成傀儡皇帝。数年后,又进入丁大全、贾似道、陈宜中的腐朽统治年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视死如归,南宋终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处在这样一个战火不绝,政局动荡,权奸当道,忠良被害的世道中,走马塘陈氏置生死于度外,心系国家安危,深明大义,尽职尽责,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陈禾,元祐初试国子监擢第一,元符三年中进士,历任郓州司法、潍州教授、婺州太学,迁辟雍博士。应宋徽宗召对,博得皇上甚善,特旨任监察御史、殿史侍御史,大观元年(1107)升右正言。他见权臣童贯、内侍黄经臣祸国殃民的行径,上奏朝廷:处境已日暮途穷。徽宗不信逆耳的忠言,拂衣而起,他扯帝衣,撕落衣袖,仍以“陛上不惜碎衣,臣不惜碎首”的大无畏气概,忠恳极谏“此曹今日受富货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不久,贬官监信州酒。后遇赦,复起用,知广德、和州、秀州。王黼得政,宁饿死不从命。他在东钱湖二灵山筑读书台,与志同道合的左司谏陈权著书立说,有《易经》九卷、《春秋传》十二卷。陈禾次子陈曦,绍兴八年(1138)进士,初任汉阳司隶参军,又调本军录事,不久,改大理评事当上徽州休宁令。他政尚清俭,守洁不阿,后改任国子正置讲议司,日夜与诸生论天下国家之事,治己治人之要。十四年升为给小中,十九年知制诰寻除显模阁直学士知濠州(今安徽凤阳),二十二年后召拜翰林学上,三十三年奉旨升礼部尚书。他身居金马玉堂之中,尊君为天地神明,尽心辅政,不为金兵南侵而畏缩,几次上奏朝廷,陈述四镇五师防务之计,积蓄力量,收复失地。
积贫积弱的北宋政权,至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尽废王安石新法,保守派”旧制。绍圣年间虽有绍述新法,重和元年(1118)宋与金缔结海上之盟,但权臣当道,屈膝求和,终究改变不了内外交困、日趋灭亡的命运。陈氏的第六代已是靖康之变后的南宋,为宗室赵汝思与韩侂胄拥立的宋宁宗和任用权奸的宋理宗执政,疆土日削国势益危。(www.xing528.com)
遗忠堂门对
六世陈深,绍兴十七年(1147)授枢密院编修,因与投降派秦桧不合,出卒融州,挂冠而归。七世陈概,庆元五年(1199)进士,先后在饶州、吉州、广州、靖州、沔州等地任地方官,庆元七年(1201)迁左正言,曾出使金国,身入敌营,在剑拔弩张之中坚韧不屈。时婺州一处士吕祖泰上二奏乞斩贾贵妃之弟贾似道,被囚,陈概挺身而出,呜不平,据理力争,救吕得释。七世太常卿陈渠,对朝廷用人不当弊政多次指责,洞察奸相史弥远估宠弄权,顺者昌,逆者亡,出判嘉兴。八世陈大寅,宋开禧元年(1205)进士,从大理评事、直显模阁知隆州。宝庆元年(1225)出任西河州知州。三年隆冬,大雪纷飞。蒙古兵围攻西和,重兵压城,大寅身先士卒,率领驻军和民众昼夜苦战死守,终因弹尽根绝,援兵不至,与妻杜氏,长子陈璜同日殉难,表现出了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同代的秘书省陈大用,评判宰相史嵩之。左司谏陈大全,一身正气,痛恨“六贼”。控诉韩侂胄误国之罪,被吴姬中伤,叱声解绶,解甲为民。十世陈埙,为宰相史弥远的外甥,理宗即位,应诏建言:“养之以正,励之以实,莅之以明,断之以武,励精图治,始终为一。“升太常博士后,与史弥远水火不相容,出为外官。弥远死后,升枢密院编修官,首言天下安危在宰相,直率指出南渡以来为什么屡失机会,病因是秦桧、万俟、韩侂胄、史弥远所作所为多不得人心。其中肯的言辞一针见血,不久,被宦官陈洵益暗中勾结监察御史王定所害,贬官到常州、衡州,抱恨而终。十一世陈蒙,十八岁上万言书,议论国家安危、人民的命运,咸淳三年(1267)上奏指贾似道专权国政,排斥异己,遭诬蔑强加莫须有罪名而降职抄家,困窘不堪。同世的陈茏,任史馆检阅官,应诏皇上,揭发贾似道奸相当道,朝政决于葛岭私宅,被贬职去饶州(今江西波阳),他誓不就职,隐居二灵山,探经史,辨同目。十一世陈荀,景定三年(1262)进士,曾任东海尉、御史台检法官、直天章阁寻充侍讲。他见奸党篡权,忠良被害,几次上奏,力谏不纳,乃置笏殿阶,叩头流血说:“愿还陛下笏,放归田里。”遂以疾病辞官,后朝廷再次宣诏,他恳辞不复出,赠中大夫显模阁待制。十二世右司谏陈若期,被元兵生擒,落入敌巢,视死如归,大骂贼党,毅然嚼碎舌头,壮烈献身。十三世国史检阅官陈廷孙,揭发奸相陈宜中的倒行逆施罪状,遭罢黜到福建漳州。十五世陈刚,时任陕西延安府神木县知县,安抚百姓,治理民政,恢复各业,遭贪官污吏内外伏击,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斥责奸贼,终因寡不敌众被乱刀砍死。
榜单
如此可歌可泣的志士仁人,或力挽狂澜、竭力铺助君主而不计较自身得失,或尽己之能效忠君主,或尽忠救难、捐躯报国,或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总之,不管什么方式,均尽其所能,其热爱国家、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浑然一体,忧国忧民之心,爰国救亡之举,人所共仰。
后人诗云:“茅山山色翠嵯峨,千古文章炯不磨,柏府清阴铺锦里,柳桥流水绕忠河,祖孙接踵登瀛贵,父子捐生效节多,唯有故乡千秋树,春风秋雨长危柯。”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对“忠”作了具体的说明:“现在一般人民的思想,以为到了民国,便可以不讲忠字;以为从前讲忠字是对于君的,所谓忠君的;现在民国没有君主,忠字便可以不用……这种理论,实在是误解。因为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说忠字可以不要,试问我们有没有国呢?我们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国呢?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民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