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笔者在鄞州区茅山镇走马塘村调查红帮裁缝创业史时,偶然发现了邦南平原上这个古朴的村庄,4月底,茅山镇政府和鄞州区文管会办公室召开了“千年文化古村走马塘考察论证会”,6月下旬,又召开了“走马塘科举与新学陈列大纲论证会”。其间,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和宁波市、鄞州区的文物,旅游、水利、教育、史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证,又经1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对走马塘村诸多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提炼出“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文化定位,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进士第一村”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已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陈姓是中国古老的最常见的王、李、张、刘、陈、赵的六大姓氏之一,据《郡望百家姓》,陈氏望族出自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汝南郡(今河南上蔡县至安徽淮河以北)、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东海郡(今山东郯城)、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以后,因北方战乱,陈氏一部分迁到江苏长洲(今苏州)。
新建清廉亭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走马塘村,共630户,1500人,外表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清至民国建筑鳞次栉比,宗祠祖堂接二连三,河道池塘分布密集,街巷店铺踪迹尚存,石雕花窗成片贴墙,墓志碑文依稀可辨,形成了一幅幅逶迤绵延的生动画卷。在社会和经济条件不断变化,历经千年沧桑的今日,能看到这些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难以见到的景象,能接触到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感到可喜可敬。解读走马塘,她的确保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历史信息,诸如在历史、建筑、水利、民俗、教育、医学、消防等学科的综合性的实物资料。对一个千年古村的文化内涵发掘应该做到详尽具体,然而,必须在共性中找出它的个性、它的基调,找出它最具特色的闪光点,总结出从偶然到必然的结论。针对当前古村开发热潮,我们一一排队,又实地参观苏南、浙北、浙南的几个日益升温的旅游古村,认为应按走马塘的实际,因地制宜,打出自己的品牌,那就是“中国进士第一村”。
进士,凡应进士科考试的举人,皆称“进士”。进士科举人殿试合格,按五甲等级,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后,方为“登科”。进士科在宋代是贡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朝廷对进士及第或进士出身者待遇优厚,后世称为“将相科”。读书人经过省试合格了,取得了“出身”,但还不能做官,要做官,须参加吏部考试,考试过关了,才具备做官的资格,由此改换门庭,受到地方的青睐。
冠名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不是主观的臆造,也不是凭空的夸张。笔者阅读了诸多版本的有关中国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的专著,又对照了《宋史》、《明史》和宁波、鄞州的地方志,终于揭开了走马塘久逑了的神秘面纱。
走马塘的历史底蕴
北宋端拱年间,姑苏长洲人陈矜以侍御史出任明州知州。矜,含庄重、拘谨之义。卒于官舍,下葬鄞南茅山。其子轩,时任明州录事,为守父墓,于是将全家迁至茅山南五里的走马塘村。走马塘是唐代两浙兵马钤辖张仁皓骑从往来留下的奉化江之干道。陈轩定居后,子孙鳞集,耕读起家,守诗书礼乐,坠忠孝节义,簪绥连绵,勋名显赫。全村从宋至清共出进士76名(其中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同榜进士40名),有朝官、地方官、学官161人。仅“行五房”中,出国学生111人。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被宋徽宗敕封为“忠孝里”,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宋理宗赐家庙“遗忠堂”。可谓“茹峰(茅山之巅)之阳,名节风霜,太邱之后,奕叶观裳”,“四靖三文德望著闻中外,一清二正勋名振动朝纲”。(一世陈矜:明州禄事,谥庄靖。二世陈轩:白云先生,宣徽使,谥孝靖。三世陈谧:吏部侍郎,谥忠靖。四世陈秉:工部侍郎,谥康靖。陈秉弟陈禾,御史忠丞,谥文介。五世陈曦:礼部尚书,谥文忠。七世陈概:太常卿,谥文定。一清二正:九世工部侍郎陈钟谥清敏,七世太常卿陈渠谥正献,十二世右司谏陈若期谥正节)。谥,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统治阶级给予的表示褒扬的称号,来之不易,意义深刻,如“靖”,义为安定、恭敬。以上作为标榜和褒扬的一连串的谥号,显示出陈氏列宗生前死后之雄功盛德,很少有家族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沧桑,至今走马塘遗留下许多历史遗迹:唐代走马唐(又名先生塘),按照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四世左正言陈禾挖掘的忠孝河(又名君子河)和他设计、布置的长方形村子格局,四周河道既能供水,又能作为屏障,抵御贼寇入侵。陈木在东钱湖开办的“东湖书院”(又名二灵山房),十世吏部侍郎陈埙始建的“影堂”(即遗忠堂)和“陈侍郎讲舍”,明代的私塾“栖英书舍”、“警枕小庄”,还有一批荷花池、石花窗、中医诊所、水龙会和几处民国名人故居等。文字载体的实物有宗谱、画像、墓志、碑碣、报单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如一颗颗灿烂夺目的明珠镶嵌在这方风水宝地上。
私塾课本
中国进士第一村考据
据史料记载,始于隋唐,盛于宋代,衰于清末的中国封建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在长达1300年中,共涌现出进士11万人,举人上百万人。
对走马塘“中国进士第一村”的身份,笔者初步考证如下:其一,据《鄞县通志》统计,宋至清鄞县出进士1074人,走马塘村进士占总数的7%;《宁波市志》统计,宋至清出进士2428人,走马塘进士占总数的3.1%。据《读文献通考·选举》、《续通典·选举》和《宋史·选举志》的末代登科总目测算,两宋共出进士34481人,走马塘村这一时期的60名进士,占0.17%,再从隋至清中国共有进士11万余人,则走马塘占万分之七。而从《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统计,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全国共有1245个县,南宋嘉定元年(1208)全国有825个县,至于村子数,一时无法计算。然而,我们不难看出,走马塘村的进士总数,在全国的占有数已遥遥领先,如从两宋来看,则绝对是雄居榜首。
其二,宋代每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一考取进士不必经吏部复试,便成了天子门生,均立即授予官职,初授从优,飞黄腾达,升官较快,进士科成为入仕的终南捷径。走马塘村的进士、进士出身或进士及第后,分别被朝廷录取重用,其中有4个尚书、8个侍郎、9个大学士、7个大夫、7个人翰林、1个选驸马,有35个举八行、举明经、举贤良、举人才、举文武才、举制科等求得功名,步入仕途。“父子两侍郎,祖孙三学士”,“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这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职务、不同年龄的官吏,载入《宋史》、《明史》和光绪《鄞县志》的有10余人。要知道走马塘上推到两宋,估计全村只不过数百人,那么,考中进士的村民比例之高,使人难以置信。他们恭谨儒雅,以学立身,以孝小亲,以廉为吏,以事忠君,第历显宦,先后不绝,衣冠之盛,节概之隐直,曾与宋明相始终。
走马塘村陈氏身居高官要位,名公巨卿,衣冠济济,历官前世,皆灼灼可见。尤其在重文轻武、内外交困、战火不绝的南宋,其忠烈言行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如“文介公(四世御史中丞陈禾),引裾强谏凛然与日月争光,习庵论史弥远有怙宠弄权之罪出判嘉兴(十世吏部侍郎陈埙),秋崖论贾似道行富国强兵之策谪倅南康(九世殿中丞陈钦),大用论嵩之而谪广(八世秘书有正学陈大用),楚贤劾宜中而居漳(十三世国史检阅官陈廷孙)。这些出于公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舍生忘死,敢与狐群狗党抗争的贤良忠臣,其事迹读后真叫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走马塘村自宋至明的进士中,出身诗礼孝悌之家,忠臣孝子,大有其人。他们或为官一方,造福于民,或遵君命,尽忠报国。宗谱记载道:“文定公(七世太常寺卿檗)使金而不屈,忠肃公(八世西和知州陈大寅)陷城而不降,于浩忠义勇死边疆(十五世神木知县陈刚),节孝恒并见子随死母旁(八世陈大寅,夫人杜氏,长子璜同日殉难),元桂笏击丁大全后被元兵擒嚼舌骂贼而亡(十二世右司谏陈若期)。“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他的《甬上族望表》中,将走马塘称为“忠谏里陈氏”:“文介公禾第一,学士曦藏书第二,太常概出使有声第三。终宋之后,陈氏克昌而大,方徴减家声,惜矣,公之后在明为漕抚都御史濂,御史溢恭愍,良谟二望。”因此,自宋至清,陈氏一直受到世人的特别关注。(www.xing528.com)
撇开走马塘历代官宦掌权者惊天动地的雄功伟绩,看看他们守诗书之泽,笃孝友之心,也使人倍感敬慕。如“楚方见鬻女以私财赎(十三世兴化路总官府经历陈起孙),应麟遇失马以己马偿(十二世陈应麟),司教广文薰美江南名儒者曰希贡(十五世邵武府学教授陈希贡),吏曹起郡冰清著浙西杰出者日尧章(十五世太平府知府陈文昌)”,还有筑堰造碶留有善政的一世陈矜,告老还乡只装书册的三世陈谥,勤奋好学贯通经史的十四世陈德祖,以及在他们德行薰陶下的继起者,如产让三分、孝留千古的二十三世陈士矞;创办义学、热心善举的陈镜斋;精心设计、一尘不染的高级土木工程师陈树棠等等,他们的崇高品性和道德风范,足足让后人无限钦佩。
其三,一个村子出了76名进士,似乎不可理解至令人产生疑惑。对照宁波地方志,在数据上存在出入。我们认为,从陈氏一世定居走马塘的900多年来,随着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和中进士后任官四方,从二世起几乎每代都有人迁居他乡,这样四面八方统计过来,进士及第者不是累累上升吗?据全祖望考证,明永乐年(1405)任闽县主簿的陈周,字从圣,自茅山迁居陈婆渡月浦,为宋明州刺史庄靖公陈矜十六世孙。姜山后壮、城内仓基、江东潜龙漕陈氏皆同宗;明代福州知府陈国宝,后隐于陈段(即今姜山陈家团),为走马塘陈矜之后,其裔有分居城内板(平)桥头,紫金巷及奉化、象山等处;明代陈仲七,宋文介公裔孙迁居东吴乡平窑;明代庠生陈宗瑛,字仲元,自走马塘迁居石碶卢头;明代历任海门、宝应县知县的陈檗,字节之,号梅卿,自走马塘迁鄞城仓基街。还有清初的陈应聘、陈槟自走马塘迁居茅山田畈陈和金峨乡田陇村。又据《走马塘陈氏行五房谱》记栽,从二世至十六世,陈氏后裔曾迁往定海、永嘉、常州、余杭、江西、临川、福州连江、江苏松江、杭州仁和等地。按照封建社会惯例,不管迁到何处,都会来走马塘认宗祭祖。这些外迁的后府牢记陈氏古训,循伦理,保家声,读诗书,守世业,其间忠臣孝子,名公硕士,彪炳历册,代不乏人。只不过在元代,因陈氏世受宋恩,故不食元禄,不复显者。人明,则有半山公之淹贯经籍,著名有皇明野史;草亭公之笃学博闻;柏庄公以鞫狱平恕称;达庄公以爱民如子闻;梅轩公以首拔夏言;仰湖公人称国器。如此,惠利及于斯民,功业昭于后世;归根到底是走马塘陈氏皆读书,好善宗,尚礼义,因而绵延久远。
东昇桥旁居民
据《茅山陈李众房谱》“各名公题宗谱序”记载,自五世陈曦始修家谱不幸毁于建炎兵燹后,每逢修谱,都有朝廷鸿儒硕彦和地方名人士绅作序。如元大德三年(1299),吴兴赵孟頫书,至治二年(1322)翰林院学土临川吴澄书,泰定三年(1326)前翰林学士奉训大夫知制浩兼修国史袁桷序,至正七年(1347)宁国府推官钱塘杨栽书,至正十年(1350)中奉大夫金华王晋序,明洪武六年(1373)豫章吴志淳书,正统八年(1443)仁和县儒学训守临川聂大年书,正统十二年(1447)工科给事中徐惟超序,正统十四年(1449)中奉大夫宝庆知府钱塘徐班撰,成化九年(1473)通奉大夫浙江左布政司使孝感张赞谨,如此不胜枚举。
另外,高振霄为陈松涛作家传,虞和德、袁履敦、秦祖泽、王孝赉、张群、熊式辉、姜若、罗惠侨、俞佐庭、王文翰、陈贤凯、周大烈、张传保等为陈松涛七旬祝寿。东川府令泽县事张佶为俶斋公作寿序。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修张辅为沈太孺人作八旬有序。浩授朝议大夫文渊阁校理、实录馆篡修、钦命提督福建全省学政、状元章鋆为沈太孺人作九旬寿序。文林郎恩科举人拣选知县严州遂安县教谕毛谅为太学生陈胪舟作七旬寿序。如此等等,序赞、诗歌、辞章、志表班班可考,可见走马塘陈氏自宋代发迹起,备受人们饮慕,其社会地位,高风亮节,寻根溯源,“泰山巍巍必有其基,海水混混必有其继“。如此一来我们对这个“中国进土第一村”的宗旨确立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时至科教兴国的今日,这个世德高门的宋代名胄后裔,子孙奉祖训,重教兴学,读书明理。1982年至1999年,全村共有40多人考入高等学府,有浙大、杭大、宁大、浙农大、浙师大,杭州、洛阳、苏州工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兰州铁道学院、厦门水产学院、浙江水电学院等等,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
如今,人们走进走马塘,用中国进土第一村的标准衡量,村子周围看不到进土墙门、大夫第等名宅大院,认为现存建筑与进土村的概念好像脱节,甚至名不符实。这应与走马塘这么多进士及第,科贡相连,业成名立后的处世哲学大有关联。要知道陈氏以忠节孝悌甲于郡邑,名闻朝廷。他们以清白起家,以忠厚相承,奉荷花为族花,遵祖训,明荣辱,为官清正廉洁,不贪不占,不铺张,不奢侈。如“肖孙守嘉禾世传菜汤制府的十三世浙西提刑署司陈肖孙等”年年岁岁,自奉节俭,世世代代,相沿成习,不可能挥金如土修豪华府宅,花天酒地。
走马塘曾经也有高堂峻宇,翚飞焕丽,鳞比云霄。后因战乱、火灾等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尤其是金元踵乱,甲第灰烬,子姓逋逸。至正壬寅(1362)遇于火,祖祠及先代制诰悉毁。其时又遭遇方国珍(元末黄岩人,至正八年<1348>率众数千人入海,打劫元政府的漕运粮食,进攻浙东沿海,又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三路)侵扰,方据郡城营缮官室,将先世故茔、庭除、木石俱移毁,走马塘堤塘移作后海嫡石料。走马塘陈氏10余年间流离他乡,十不二三存。据家谱反映,到元至正七年(1347)全村陈氏子孙仅百余人。遭遇如此毁灭性的祸害,走马塘官宅府第自然难逃劫难,荡然无存。
村民义务浚河
导入品牌编制规划
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走马塘,导入“中国进士第一村”这块金光闪闪的文化品牌,无疑对鄞州乃至宁波的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提高了著名度。这既是一个强劲的动力,又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利用这块响当当的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持之以恒,可以取得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从目前村子的现状分析,从外面看上去,它毕竟是一个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通农村,房舍、墙弄、河流、小桥、农田。因此,初访走马塘,映入眼帘的可观性的确不突出,缺乏吸引人、感染人、陶醉人的东西。这就向决策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以挖掘历史和人文为切入口,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2000年六七月以来,笔者又数次来到走马塘访问、座谈,再次阅览了幸存在村里的1946年陈氏宗谱和宁波仓基街一市民的1934年陈氏宗谱,对照了珍藏在天一阁的1900年的陈氏宗谱。按照宗谱索引,去奉化、宁海、鄞州等地寻找宋、元、明、清时从走马塘迁徙出去的陈氏分支,积累了不少资料,充实了古村的文化内涵。同时该村已由鄞州区政府公布为区级历史文化保护区,邀请了宁高专和省、市旅游科研单位进行测绘、规划,还引进了资金,确定项目,在村口建造了仿古牌楼,部分河道发动村民清淤后砌石护岸。2007年起,依靠宁波市、鄞州区和姜山镇政府的重视,投入巨资拆除不伦不类的附属建筑,开始维修了宗祠、老街、荷花池、百年诊所等,疏通河道,砌石护岸,总之,初步整理了一些参观游览点。保护和延续占村的传统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继承和发扬古村的传统文化,走马塘保护利用任重道远,从现在做起,从实际出发,从科举拓展,借品牌效应,做特色文章,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修复后的前新屋
(陈万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