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我们都知道关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回国的感人故事,还有一位和华罗庚一样勇于回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
姚期智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湖北孝感,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在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26岁的他投身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2年,姚期智担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1993年,他最先提出量子通信的复杂性,1995年提出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式,199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正是由于他在计算机理论包括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等方面为世界计算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美国计算机协会授予姚期智图灵奖。他是至今唯一获得图灵奖的华人学者。
要知道,这时的他不仅是图灵奖的获得者,还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国际密码协会会士等。若留在美国,他将会成为世界计算机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获得无数名誉与财富。但他义无反顾地做出了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回到中国!
2004年,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工作,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成为一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不仅如此,2015年4月1日他放弃了美国国籍,2016年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多年来,得以培养我们的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此次感谢中科院特别立法,让我由外籍院士转为本国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1]
每当清华的同学回忆起姚老师留给自己最初的印象,都会想到他穿着格子衬衫,站在黑板前的那个背影。“那是一颗种子,当时我们以为自己听懂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并没有,但当有一天我们真正听懂的时候,才知道那颗种子有多么的可贵。”吴辰晔感慨地说。[2]
2019年,姚期智院士被授予“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溯源揽胜
中国在计算机的发展初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www.xing528.com)
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1937年,王选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进行计算数学专业上的研究,毕业后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
1961年至1963年,王选开始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并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同时不断练习英语的阅读与听力。正是由于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他很快对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64年,王选承担了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发工作,后来与陈堃銶、许卓群等同事一起合作研讨,终于在1967年将其研制成功。该编译系统是国内最早得到真正推广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之一,被载入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之中。
即使旧病复发,王选院士也未放下手头的工作。1975年,他又积极地投入到“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若将汉字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与印刷,这将彻底改变中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于是,王选院士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投身于研发之中。
1979年,研究团队成功地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一张八开大的报纸底片,1980年,研究组成功地用激光照排系统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后该系统逐步商业化,使得中国彻底告别了古老的铅字印刷术。
2002年,北京大学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500万元。要知道,那时的大学的经费并不充裕,获得如此高的奖励资金属于史无前例。可见,王选院士对国家与社会的贡献非常巨大。
2006年1月3日,王选院士为《科技日报》成立二十周年题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同年2月13日,王选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2019年9月25日,王选院士被评为“最美奋斗者”。10月,北京大学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
知史明智
为何如今我们仍要提王选院士?因为他身上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优良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