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教育发展形势与问题

甘肃教育发展形势与问题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1.“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百业待兴,经费短缺成为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甘肃教育发展形势与问题

(一)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1.“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教育发展为我国国民素质提高,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一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发展教育是政府最重要的公共职责,保障政府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百业待兴,经费短缺成为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财政制度经历了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的战略转移。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国家制定推行了确立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4%、实行中央财政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和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

教育公平受历史和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地区、城乡、教师素质等。教育公平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实现教育公平则是当今的世界性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扩大增量和改善办学条件增加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从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体现了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取向。

3.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1)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和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就必须继续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亿万农民群众学有所教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亿万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主体,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日益深切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也是农民群众更为看重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华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重视子女的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农民群众重视子女教育的真实写照。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人”、“成才”,已经成为亿万农民群众的最大愿望。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已经成为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4.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大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就业压力较大,对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在当今社会,人民群众不仅仅要求“有学上”,而且更要求“上好学”,在这种形势下,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甘肃基础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地方财政支持能力较弱,制约农村教育发展

在经济相对贫困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增加基础教育投入,甘肃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省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省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如图所示,教育投入水平较低。

图11 甘肃省与全国2001—200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对比图(%)

图12 甘肃省与全国2001—2006年省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变化对比图(亿元)

图13 甘肃省与全国2001—2006年省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比较(%)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用房严重不足。随着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一部分学校撤并,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大量增加。有些学校一时无力解决宿舍,学生上学和生活发生困难。二是部分地区还存在降低工程建设标准修建校舍的现象。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学校修建任务繁重,经费保障不足,不得不降低工程建设标准,选择比较省钱但安全度较低的建筑结构类型。三是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不足。不少农村学校因为没有操场和文体器材,而无法组织学生开展正常的音体美教学活动。四是农村学校卫生条件较差、校园环境设施不配套。近几年,许多学校在改水改厕以及解决饮水难、做饭难等问题上有了一定进展,但要进一步改善卫生和生活条件,还有较大的资金缺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2.甘肃省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任务艰巨

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有83个县先后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7.9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5%,普通初中学生入学率达到96.58%。目前仍有积石山县、东乡县、碌曲县、玛曲县4个县尚未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如若如期实现,工作繁重,时间紧迫,任务非常艰巨。

这些年“两基”攻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还未实现“两基”目标的4个县,财政困难,农牧民群众贫困面大,教育基础薄弱,以及特殊的地理、生存环境,使得攻坚工作的难度极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硬件建设上辅助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取暖、饮水问题突出,管理粗放等等。从入学率和巩固率来看,无论是“两基”攻坚县还是已经完成的“两基”县,大都存在着入学率偏低和辍学率偏高的问题,有的民族县小学辍学率在10%以上,文盲率也很高,“控辍保学”和扫除文盲的任务十分艰巨。

图14 2005—2008年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比较图(%)

学龄儿童入学率低于全国水平,初中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完成率低的问题是制约“两基”的最大问题,也是“两基”攻坚的主攻方向。“两基”攻坚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民族素质。让学生进入学校,受到教育是一个量的目标,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但是,我省教师资源匮乏,教师培训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巩固我省“两基”成果任务十分艰巨。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合格率低,办学条件落后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宝贵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农村教师队伍还难以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

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2009年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虽然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提高了0.40、0.74、4.28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高中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1.87和8.67个百分点。

图15 2003—2009年甘肃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与全国对比图

图16 2003—2009年甘肃省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与全国对比图

图17 2003—2009年甘肃省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与全国对比图

二是农村教职工基本编制标准偏低。当前,城乡教职工基本编制标准不统一,小学、初中教职工和学生比例基本编制标准,农村分别是1∶23、1∶18,城市分别是1∶19、1∶13.5,农村低于城市。而农村学校由于相对分散、寄宿学生增加等原因,恰恰需要多配备教师。

三是农村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没有基本保障。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一般只占公用经费的5%,有的甚至更低。长期缺乏系统培训的农村教师,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与年轻教师缺乏现象普遍,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紧缺。

四是农村教师补充退出机制不健全。目前,一些不合格人员占据着教师岗位,缺乏正常的退出渠道,无法腾出编制补充年轻、优秀教师。

五是一些地方还存在不少代课人员。由于有些边远、艰苦地区派不进公办教师,聘用代课人员费用较低,因而出现了对教师队伍有编不补、低薪聘用代课人员的现象。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中小学仍有44.8万名代课人员,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学校。代课人员的收入一般仅为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甚至为五分之一。部分代课人员素质不高,难以保障教学要求。教师的津补贴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实施新机制前,许多学校通过向学生收取各种费用发放教师津补贴;实施新机制后,由于严格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并制止乱收费,学校失去了发放教师津补贴的资金来源,一些地区教师实际收入下降。随着逐步规范公务员津补贴,一些地方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差距拉大。另外,一些地区农村教师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落实,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表15 2007年全国及西北5省各级学校生师比(www.xing528.com)

从表中可以看到,甘肃省生师比在全国和在西北5省当中比较,都呈现较高状态。

4.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困难较大

农村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相当大一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仪器设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待遇偏低、骨干教师缺乏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实习实践场所和师资队伍普遍紧张、教师队伍配置不均衡。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我省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现在中小学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硬件配备与城区学校差距很大,有些学校甚至为零。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软件和网络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层次低,推进缓慢。

现阶段农村教育仍存在办学模式单一等弊端,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与发达地区比较,西部流失率高、入学率低,辍学和从业是贫困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从而直接影响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劳动者创新能力的提升,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其结果是难以形成对教育进行投资的财源,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程度更为严重。如此恶性循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就会更加缓慢,财政的支配能力就会更弱,也就无力支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量需求。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西部、向城市转移的人数增多,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问题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没有从机制上得到根本解决,农村教育长期低水平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甘肃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设施补充、教学仪器达标等方面地方财政无力保障;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双语”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奇缺。目前全省还有4个县未完成“两基”,截止到2008年底,东乡族自治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2%,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83.6%;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5%,少数民族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79.5%;玛曲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8%,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75%;碌曲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2.23%。因此,要确保2010年实现“两基”目标难度相当大,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比甘肃西部汉族地区至少落后十年。

5.地区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大,制约全面质量的提升

(1)小学毕业生升普通初中升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及初中三年巩固率

2009年,全省小学五年巩固率为89.86%,其中女童为88.97%,比上年分别提高1.6和0.76个百分点。河西地区要好于陇东地区。

表16 2009年分地区小学五年巩固率

续表

表17 2008—2009年普通初中三年巩固率

续表

(2)初中净入学率和高中升学率

分地区看,陇南市和甘南州初中净入学率比较低,均在90%以下,甘南州最低为80.25%。

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升学率为46.83%,比上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河西地区要好于陇东地区。

表18 分地区普通初中毕业生升普通高中升学率情况

续表

图18 2002—2009年普通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变化情况

(3)寄宿生情况

2009年,甘南州、陇南市、酒泉市和张掖市小学寄宿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超过16%,甘南州最高达到56.81%,农村小学寄宿生也达到18%以上,甘南州达到61.48%。

甘南州、陇南市、庆阳市和张掖市普通初中寄宿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超过50%,甘南州最高达到79.14%,农村普通初中寄宿生除嘉峪关市、兰州市、天水市以外,均超过40%以上。

(4)办学条件

嘉峪关、天水、定西和陇南4个地区普通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兰州市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最高,为18.26平方米。

表19 2008年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情况

2008年,全省普通高中生均图书20.7册,比上年增加1.1册。兰州、金昌和张掖市生均图书增加在5册以上,而嘉峪关、陇南和甘南州等3个地区生均图书下降比较突出。

图19 2007—2008年分地区普通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变化情况

全省普通高中校舍条件得到改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有所提高。2008年,普通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1.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7平方米。全省有8个地区生均条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嘉峪关、金昌、平凉、定西、陇南和甘南等6个地区生均条件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5)教师情况

2009年,全省普通高中有专任教师35524人,生师比为17.30∶1,比上年下降0.1,教师紧缺状况略有缓解。

图20 2007—2008年分地区普通高中生师比变化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