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教育科研报告揭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

甘肃教育科研报告揭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初步构建了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二是“双语”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的“双语”教育教学模式。

甘肃教育科研报告揭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

(一)人口与经济背景(八个县、市)

表1 2007年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县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 2007年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情况统计表

续表

(二)教育规模(八个县、市)

少数民族地区分县教育发展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双语”教育主要成绩(www.xing528.com)

多年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拓进取,“双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初步构建了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二是“双语”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的“双语”教育教学模式。三是随着“双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广大农牧民逐步提高了对教育和学习“双语”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调动了少数民族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学生入学率、升学率得到提高和巩固,减少了新增青壮年文盲人数,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四是比较完整的保存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基础型人才,为继承和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教师培养,不断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

在“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首先重视对“双语”教师的培养。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等措施,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整体集中培训和个人学历进修,积极学习汉语言和民族语言,要求达到两种语言“一通一懂”并在实际教学中熟练运用。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支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其次,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大都能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民族特色的学生活动和教师教研活动,积极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调动了广大师生“双语”教与学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双语”交流和表达能力,使教与学的质量都得到了持续提高。

2.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了“双语”教育模式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目前的“双语”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碌曲、玛曲以及夏河等大部分县所采取的一类模式,即以民族语(藏语)教授除汉语言以外的所有文化课,加授汉语文;二是天祝、肃北、阿克塞县采取的二类模式,即以汉语教授除民族语文(藏语、蒙古语、哈萨克语)以外的所有文化课,加授民族语文;三是东乡县、肃南县等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没有专门的母语教材和母语教学,采用普通类通类课程体系和教材,同时用母语辅助进行普通类教学。

3.普遍选用规范教材,教材建设得到加强

各地教材经历了从自编、不规范到统一、规范选用国家正式统编教材的过程,对保证教育“双语”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选用情况是:甘南州选用五省区协编、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文各科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研究中心编著的供藏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教材;天祝县义务教育阶段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研究中心编著、供藏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教材,高中阶段选用普通类汉语教材,个别“以藏为主”班级与甘南州相同;肃北县选用北师大版的普通类汉语教材和内蒙古出版社发行的蒙语统编教材;阿克塞县选用普通类教材和自编哈语文教材;东乡县选用北师大版的普通类汉语教材,并在个别学校加注东乡语记音符号。此外、天祝、阿克塞、碌曲等县还开发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4.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效益

各地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新建了一批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和示范学校,增添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双语”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效益。同时为配合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期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和“双语”教育信息化建设,一些市县投入力度大,硬件建设发展速度快,管理规范,应用充分,为促进“双语”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大部分城镇中小学均建成校园网,实现多媒体教室班班通,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育效益的显著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