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促进教育公平的成就和探讨

甘肃省促进教育公平的成就和探讨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投入的增速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甘肃省高校教师队伍发展情况甘肃省大学、中学、小学各级专任教师占教师总额的比率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长,2007年高等教育总支出为39.67亿元,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支出37.84亿元。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以及教学评估工作的带动,甘肃省的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逐步科学规范,培养模式渐趋合理,质量管理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甘肃省促进教育公平的成就和探讨

(一)成绩

1.义务教育

小学生净入学率比较

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巩固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4%,其中女童入学率达到98.85%,小学五年巩固率达到86.25%,升学率达到98.96%,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3.50%,女童为94.24%。民族地区儿童入学率提升最快,成效最为显著。

小学女童净入学率比较

小学生辍学率比较

中学生及初中女生初中升学率比较(小升初

初中毛入学率

初中学生及初中女学生年辍学率

教师队伍逐年扩大,2007年小学专任教师达到135491人,生师比为20.75,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65%,农村为97.46%,高一级教师学历比例达到56.28%,农村为53.23%;初中专任教师达到74025人,生师比为18.67,农村为18.85,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09%,农村为94.62%,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达到33.63%,农村为29.12%。义务教育阶段的代课教师逐年减少,现有的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地区。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与全省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比较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加,2007年甘肃省教育经费总支出达到176.44亿元[23],是2001年的2.59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99%,比上年增加0.42%,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9.72%,比上年增长0.81%,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增加32.98%。小学教育经费支出达到55.58亿元,其中农村达到41.81亿元,小学生均事业费1774.22元,比上年增加30.13%,生均公用经费300.45元,比上年增加0.53%。初中教育经费总支出达到34.75亿元,其中农村为21.77亿元,初中生均事业费2050.82元,比上年增加32.32%,生均公用经费454.68元,比上年增加13.73%。教育投入的增速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

历年教育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小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达到39.76%,农村为39.30%,建网学校达到5.26%,农村为4.45%,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2.57台,农村为2.26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4.42m2,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达到0.89m2,农村为0.82m2;初中理科试验仪器达标学校达到53.84%,农村为53.50%,建网学校达到28.68%,农村为27.78%,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4.66台,农村为4.73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6.08m2,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1.03m2,农村为1.01m2

2.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共有普通高中495所,在校生603458人,是2001年的2.17倍。职业中学153所,在校生100062人,是2001年的2.06倍。

每万人口中所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对比图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逐年扩充,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32081人,职业高中4016人,生师比普通高中为18.07,职业高中为22.64,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7.43%。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对比图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生师比变化图

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明显增加,2007年普通高中经费总支出达到20.53亿元,其中农村达到3.1亿元,中等职业学校总支出达到12.35亿元,其中职业高中达到4.45亿元。普通高中生均事业费2066.43元,比上年增加18.88%,生均公用经费343.09元,比上年增加36.21%。职业高中生均事业费2833.76元,比上年增加26.35%,生均公用经费626.31元,比上年增加44.88%。

高中的办学条件和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1.01m2,生均图书19.69册,生均仪器设备值782元,理科试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为62.27%,建网学校达到54.36%,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10.21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3.42m2,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1828元,生均图书达到23.89册,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12.34台。

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规模平稳扩大,[24]2006年有普通高等学校33所,在校研究生16904人,是2001年的3.54倍,本专科在校生263691人,是2001年的2.38倍。成人高校11所,在校本专科生88375人。

甘肃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变化折线

甘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规模变化折线

教师队伍建设逐年加强,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6105人,是2001年的1.82倍,生师比达到18.18。通过实施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计划、省属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制度及政策,使甘肃省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提速,培养了一批骨干拔尖创新人才。

甘肃省高校教师队伍发展情况

甘肃省大学、中学、小学各级专任教师占教师总额的比率

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长,2007年高等教育总支出为39.67亿元,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支出37.84亿元。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达到5073.55元,比上年增加7.17%,生均公用费为1534.28元。高等教育办学条件逐年提高,2007年生均校舍面积25.65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11.53m2,生均图书达到56.25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189元[25]

“十五”以来甘肃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投入情况[26]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以及教学评估工作的带动,甘肃省的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逐步科学规范,培养模式渐趋合理,质量管理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甘肃省高等学校专业种数与专业布点数情况

(二)经验[27]

甘肃省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教育公平的政策,科学制订甘肃教育分区域均衡发展目标,使甘肃省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较为均衡协调的发展。

1.依法治教、法制建设为各级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从此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治教成为义务教育稳步推进的总控制器。我国义务教育15年来出现了超常规发展局面,用较短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甘肃义务教育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也得益于依法治教的战略和良好的法制环境。

①普法宣传深入人心。省教委确定了全省义务教育宣传月,省人大把《义务教育法》列为全民普法计划,省上多次联合召开主题座谈会、电话会和现场会,安排部署《义务教育法》的宣传,督促协调《义务教育法》的落实,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举办了《义务教育法》专题培训班,确保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法用法、知法守法,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和舆论阵地,也对《义务教育法》的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农村、企业和社区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原则和内容,《义务教育法》成为社会普及程度最高的法规之一。

②执法检查扎实有效。在各地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和认真落实的基础上,国家和省上有关方面多次组织人力,对全省《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义务教育法》和《实施细则》学习宣传的引导,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基层自查,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依法治教、依法行政方略得到很好贯彻,全国人大检查组对甘肃省宣传、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③立法机制逐步成熟。为了推动和保障《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甘肃省逐步健全了地方性的行政法规,很快形成了符合甘肃实际的配套法制体系。制定出台《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对全省实施义务教育的方法、步骤、规划、师资、经费,以及发展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等具体问题,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和相对具体的要求。省上还制定了《义务教育目标责任制》、《义务教育入学通知制度》、《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及表彰奖励制度》、《教育经费筹措、改善办学条件情况通报制度》、《教育检查汇报和督导评估制度》,使义务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教育优先,经费投入奠定各级教育稳步提高的重要基础

“八五”以来,科教兴国和科教兴省战略开始启动,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成为中央和地方共识,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方针,政府投资教育发展的决心和力度逐年加大。甘肃在基础薄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教育的投入不仅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而且长期坚持了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原则,探索出了穷省办大教育的好路子,而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发展抓项目”成为推进甘肃教育事业一以贯之的理念,“项目撑起了甘肃教育的一片蓝天。”

①教育经费稳定持续增长。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从“七五”末期1990年的9.53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19.51亿元,增长了12.54倍。在全省教育发展最快的“十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支出累计412亿元,同比增长145%。16年来基础教育一直是甘肃教育经费支出的重点,在地方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中义务教育增长速度更快,中小学事业费从1990年的4.0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6.58亿元,增加了16.4倍。

甘肃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基础建设的投资规模快速扩大,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图书馆、实验室有了较大更新,校园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2000年全省高校共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101个,在当年组织的实验室评估工作中,各有关学校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共投入经费2289万元。2002年建立了“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和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合金”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确定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省属高校中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师范大学“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和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生态系统”两个实验室作为省部共建实验室开始立项建设。“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积极推动大学校园信息化“一卡通”工程建设,提高大学校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应用效率

②项目建设带动整体发展。认真实施国家的一些重大工程及项目,如义务教育工程、贫三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已“普九”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建设项目、高级中学建设项目、特殊教育基建投资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欧项目等,使甘肃边远贫困地区和部分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取得了应有的办学效应。

“九五”到“十五”期间,甘肃省共争取到的义务教育投资项目主要有:中央下达九年义务教育基建补助、国家教委世界银行第三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义务教育工程、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邵逸夫赠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已“普九”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建设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在甘肃义务教育的攻坚阶段,国家组织实施的各类项目建设,发挥了引导促进的整体带动作用,由于项目建立了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检查评估和监测督导及时到位,实施项目的地区和学校迅速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在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

3.政府重视,加强管理是各级教育有序推进的组织保障。

加强改进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甘肃省历届领导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本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优先、义务教育重点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全力以赴解决好义务教育的问题,逐步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评估检查体系,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行“提前介入、动态管理”,市、县、乡、村四级组织积极联动密切配合,切实做到了义务教育发展“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工作到家”。

①理顺体制,明确责任。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体制改革促进发展加强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省上制订了《关于普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按照“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施行,把加强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落实到县、乡两级政府,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健全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对财力不足、发放教师工资确有困难的县,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解决,确保经费投入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明确了县级政府对本地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

②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省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把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各级政府后,省上又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全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采取了分别要求、分步实施的办法,区别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有效避免了急于求成一哄而上的盲目性,增强了分类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础上,还特别针对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整合教育资源组织发动行之有效的攻坚战役。女童上学难是长期困扰甘肃基础教育的一大难题,对全省实施义务教育起着严重的滞后作用。1987年全省有学龄儿童178.64万人,未入学的13.84万人,其中女童11.07万人,占未入学学龄儿童的80%。已入学的女童中约有80%左右的不能坚持读完小学,致使新的文盲、半文盲不断产生。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通过采取多形式、多规格灵活办学的措施,全省女童的入学率由1990年的89.9%,提高到2007年的98.85%,增长了8.95个百分点。正是由于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指导思想,全省义务教育的一些重大难点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民族地区儿童入学率也从1990年的83.4%,提高到2007年的97.67%,增长了14.27个百分点。

③严格评估,提高质量。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制度建设,强化政府行为在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监管职能,制定推行《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表》,修订完善《甘肃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及评估奖励办法》,结合省情实事求是制定评估项目指标要求,对各项评估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和科学量化,增强了评估验收的操作性、准确性和严肃性。本着“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依照程序、坚持标准、点面结合、稳步推进,把评估验收作为提高义务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杠杆,在评估验收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培训作用,有效增进了不同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提高。在评估验收中强化县级政府在逐乡逐校自查基础上申报验收的制度,增强了县级政府在“普九”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5年,为督促县级政府落实教育工作责任,保障农村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对22个县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对28个“两基”攻坚县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监测评估,逐步形成了一套严格有效的评估验收机制,健全了和评估验收密切结合的监测督导体系,有效促进全省义务教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

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带动全面,质量管理引起普遍关注重视。国家对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工作,成为甘肃高等教育提升质量管理的契机。省属高校普遍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逐步深入,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首先是省属高校为迎接国家组织的教学评估,严格按照评估验收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整改,省上有关方面也全力支持评估达标工作,投入专项资金改善了部分高校的办学条件。迎接国家教学评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省级教学评估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对第一届毕业生质量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毕业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考核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接受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不断巩固和扩大本科教学评估成果的基础上,教学评估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延伸,新增院校、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也纳入评估范围,有效带动了不同层次和类型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2001年建立了民办高校办学情况年度检查评估制度,组织专家进行检查评估,开展了对7所新建高职学院办学情况的检查指导。2005年对5所高职院校的筹建专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评审。

④培养培训,巩固提高。教育发展来之不易的成果能否巩固下来,关键要看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教育管理的水平,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诉求,新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环节深入推进的时期,提高校长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甘肃在义务教育发展攻坚的进程中,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1992年加强贫困地区小学教育项目就举办校长、教师培训班10期;两期义务教育工程累计培训校长教师64010人次,有近三分之一的专任教师接受了专业培训;国家教委世界银行“贫三”项目用于校长教师培训的资金高达2039万元,占到了整个项目投资总额的6.5%;中英项目对全省14所中师的教师开展了“参与式”培训,培训校长、教师13930人次。另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坚持不懈开展培训,带动了学校和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多种层次不同形式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才培训,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速,人才工程产生积极影响。实施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计划,到2000年选拔培养了100多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思想品德,事业心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优秀年轻学科带头人。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高层次学历教师的培养力度,省属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进展顺利,建立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组织高校申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协调组织教育部学术支边国内访问学者外出学习。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第二批人选进行了年度考核。设立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奖励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高校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坚持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青年教师进行从事高校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稳定骨干、奖励先进的政策和措施,并在职称、进修、住房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提供有利条件。2002年开展的教授讲授本科基础课程情况和高职高专院校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全省高校80.1%的教授或副教授讲授了本科课程,本科课程50.3%由教授或副教授讲授。成立甘肃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工作,并对全省高校的师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了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建立了全省高校教职工数据库,在高师培训中心建立省级库、在各高校建立校级库,加强各高校教职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省高师培训中心通过教育部的评估并被评为优秀,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网络先进单位”。

4.社会关注,多方扶持为各级教育扩大成果提供有利条件

教育事业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不仅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普遍给予高度关注,全民参与振兴教育的热潮,为义务教育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条件。这种有利于义务教育普及提高、巩固扩大的形势,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合力在甘肃表现得更加集中和突出。

①中央投资支持巨大。甘肃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人均水平低,是全国普及义务教育长期攻坚的重点之一,中央财政投入和各类补助持续增加,从根本上缓解了甘肃财政困难的巨大压力,特别是自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西部和甘肃教育的投入,逐渐走向政策化、制度化和经常化。中央对于甘肃教育的投入支持,包括财政拨款、转移支付、项目补助等各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到2005年,仅义教工程等重点项目,中央专款累计达到15.25亿元。

②国际项目进展顺利。扩大开放同样为加快甘肃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甘肃义务教育不断增强对外开放与协作意识,许多国际重点援助项目得到积极组织实施,在甘肃义务教育发展最薄弱的边远贫困地区生根开花,目前已经取得了国际社会公认的成效。中英项目选定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康乐、和政、积石山等4个县,通过创建快乐校园、设立助学基金、提供学费食宿、培养女性教师,4个项目县女童入学率比项目启动时提高了22%。据不完全统计,中英项目累计在甘投资总额1.51亿元,完成了190所学校的改扩建工程。邵氏集团从1998年到2004年向甘肃中小学捐赠累计4320万元,用于132所学校25万平方米校舍的改扩建。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促进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项目,也有效促进了当地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办学条件的改善,项目学校建设成为贫困地区普及教育的示范性骨干学校。

③对口帮扶卓有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以来,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在西部和甘肃得到加强,“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省内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省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工程”,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落实到了地区和学校,重点提高了受援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2002年上海市捐资500万元、甘肃配套646万元,完成了25所白玉兰学校21242平方米校舍建设;同年辽宁省政府支援100万元、甘肃配套73万元,投资庆城县和华池县2所小学的建设;天津-甘肃对口支援项目,通过对口挂职不仅锻炼培养了甘肃的教师骨干,而且发挥了天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深圳-甘肃助学基金,2003年深圳市政府赠款设立,总资金1亿元,用存本用息的形式为甘肃的贫困学子提供经济援助,帮扶困难家庭儿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及以上学业。

④社会办学蔚然成风。1987年至1989年全省共集资改善办学条件经费4.46亿元,1990年至1991年共筹措改善办学条件资金3.12亿元。1990年12月,在全国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甘肃省受到国家教委、财政部、国家计委、农业部的表彰奖励。从1990年到2004年全省多渠道筹措改善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累计达到125.71亿元,占到了同期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的19.5%。

5.求真务实,因地制宜是各级教育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则。

回顾甘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发现在极其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克服“等、靠、要、冒”思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艰苦拼搏知难而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才使我省义务教育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增长和扎实有效的进展。

①结合省情,量力而行。早在“七五”末期,针对甘肃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省上就确定了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女童入学等问题,确立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要求义务教育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和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在反复论证修订出台的《关于调整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的报告》中,科学规划了全省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步骤,提出到2000年前后全省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到2010年前后基本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各级政府也都能够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调整完善本级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科学分解实施义务教育的阶段目标和任务,避免了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浮躁,充分发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事实证明,量力而行不仅符合甘肃的省情,也符合义务教育长期攻坚的基本国情。(www.xing528.com)

②深入基层,调研论证。面对新形势下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问题、新任务,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能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服务群众,抓重点、攻难点、推试点,为基层学校解决突出的实际问题,对实施义务教育的措施进行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不断调整完善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思路和方案。每年省政府都召开以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认真听取基层对于实施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计划、财政、教育部门支持基层义务教育的发展。省上主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调研,重视具体情况的掌握和基层工作的进展,围绕义务教育开展的专题调查研究逐渐制度化。定期召开的义务教育现场会、汇报会,也是检查督促工作、总结推广典型、学习交流经验的好办法,有效加强和改进了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的组织领导,提高了义务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③慎重决策,科研先行。教育投入大、周期长、任务重,具有很强的政策引导和法制规范特点,不允许出现重大的差错和失误,不允许进行盲目的试验和返工,不允许造成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因此实施前的决策必须力求慎重和严谨。甘肃教育发展点多、面广、线长,基础非常薄弱,情况尤为复杂,要求政府决策应该更加稳妥周全。从规划制定、预算编制到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普遍注重科研先行,多方寻求省内外各种专业咨询和政策顾问,组织权威专家进行义务教育专项课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失误。基层也把科研兴校作为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的先导,发动和激励专任教师结合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思维等教育理念,用先进的科研成果指导自身教学实践,尝试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了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6.助学帮困体系逐步健全,贫困学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28]

贫困学生的救助和保障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这项工作在甘肃这样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尤为艰巨,2006年甘肃高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86%,农村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数的82.15%,扩招政策也使高等学校生源的贫困面随之扩大,贫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直接关系高校稳定,关系教育的健康、均衡和协调发展。《甘肃省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助学贷款工作有了政策依据和机制保障,“奖、贷、助、补、免”的助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工作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示范窗口,助学贷款在社会各界关心下取得长足进展,虽然贫困学生比例保持了高幅增长的势头,2006年贫困生已经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33.7%,“十五”期间的统计结果显示贫困生无一辍学,这充分说明助学贷款已经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助学贷款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也积极推进,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新规定,组建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开辟了助学贷款体系中的“绿色通道”。按照新的贷款政策和运行机制,贷款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贷款银行由教育部门招标确定,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由财政和学校各承担50%,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6年内还清贷款。拟定了甘肃国家助学贷款招标、投标办法,招投标工作在各大商业银行间积极开展。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的同时,国家、学校、社会联合筹措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也成为缓解贫困学生家庭困难的有效途径。2006年全省高校通过发放奖学金、贷学金、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措施和方式方法共资助贫困学生320854人次,资助金额达到122257.97万元。基础教育阶段的贫困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资助。

(三)问题

1.甘肃的区位特征决定了城、镇、乡、村的经济、文化环境差距大,导致了追逐城区学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趋势非常明显。且重点校政策、单一评价体制、盲目追求升学率等政策性因素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受利益驱动和市场影响严重,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出现城市的超大班和农村的超小班,进而使城市学校和优质学校办学面临巨大压力,教师工作量加大,校舍和实验设备压力大,学生户外活动场地严重缺乏,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导致了农村优秀生源向城区的流动,严重破坏了农村学校的学生自然生态结构;农村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在边远的贫困山区,不足100人的学校大量存在,但教学软硬件设置仍需基本投入,有些地区甚至使得部分教育资源闲置,造成极大浪费。

调查显示出在择校生来源方面,好学校的择校生大多数来源于本地城镇儿童,一般学校择校生大多数来源于本地偏远农村儿童,薄弱学校择校生大多数来源于外地流动人口子女。

择校生来源

中小学教师的调动趋向说明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趋向明显,教师调动从农村到城市的占30.6%,城市到城市的占8.4%,城市到乡村的占4.0%,农村到农村的占12.1%,没有变动的占44.8%;

在同学段城乡学校的差距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在于生源素质,其次才是教育投入。

教师工作调动趋向

教师工作调动趋向于当前所在学校质量的相关分析

教师工作压力与所在学校质量的相关分析显示,好学校教师工作压力住要因素在于班额过大。

教师对同学段学校差距的看法

2.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政收入薄弱,即使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也难以满足教育事业的庞大支出,市州一级财政仅勉强应付中央和省上的配套资金,而无力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绝大多数县级财政预算是空的,贫困寄宿生补助的县级配套资金基本落空。国家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极大支持了甘肃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得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山大沟深,居民分散,小规模学校大量存在,按在校生数拨付的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使得学校运转依然存在困难。一些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跟不上教育发展需要,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办学资源没有相应的增加。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滞后,学校仅靠收取学杂费维持,办学面临经费短缺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学校体育设备缺乏,依靠国家项目建设的学校教学仪器大部分已经老化,不能适应新课程教材的需要,大多数试验不能进行分组试验,只能做实验演示。地方高等院校和新建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与其他省市高校相比急需改善。

教师工作压力原因分析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大多数教师认为在于投入向薄弱校和偏远地区倾斜,分学段来看,则大多数小学教师认为在于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素质,大多数初中教师认为在于向薄弱校调派高素质管理者,大多数高中教师认为在于均衡各校生源质量。

关于办学条件方面的调查显示:有30%多的教师、初中、高中和大学生认为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欠缺较大,从学校所在地来看,则大中城市和县镇学校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能满足需求,而乡镇和农村的大多数教师学生认为欠缺较大或没有设备,说明农村办学条件较低。

教师对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因素的看法

续表

初中生问卷调查中,57.4%的学生认为有些实验达不到,23.8%的学生认为大多数实验达不到,7.8%的学生认为没有实验设备。38%的学生认为图书资料有点缺乏,20.6%的学生认为缺很多。

实验设备是否满足教学需求

学校图书资料能否满足教师需要

高中生问卷调查中,实验设备能否满足教学需求,高中优质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设备完全能满足需要,只有个别试验达不到;一般校和薄弱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实验设备或大多数试验达不到。

图书资料方面,高中优质学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图书能满足学习需要,一般校和薄弱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图书资料非常缺乏。

高中实验实训设备满足教学情况

大学生调查问卷中,大学实验实训设备方面,一、二类学校[29]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施训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三、四类学校大多学学生认为大多实验达不到或没有实验设备。

高中图书资料满足学习情况

图书资料方面,一、二类学校多数学生认为能满足学习需要,三、四类学校大多学生认为有缺乏或缺很多。

大学实验实训设备满足教学情况

3.甘肃部分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教育系统灾后重建任务非常艰巨、时间紧迫,教育资源配置和建设格局都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国家未出台学校建房标准以前,修建的校舍大多不达标,农村学校以土坯房居多,当国家标准提高以后,这些校舍都需要改建。

大学图书资料满足学习情况

4.城乡教师素质存在巨大差异,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从师资队伍源头上来说,高校扩招造成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教师队伍素质受到影响。“普九”以来在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师资力量配置没有同步跟进,引起师资队伍的匮乏,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严重破坏了农村教师队伍梯队结构,从而也产生了大量农村代课教师,加之回乡从教的大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以及已步入老龄化的转正民办教师,使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部分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拔高使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是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新建高等院校教师素质与学历水平也亟待提高。另外教师准入制度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一些非师范类大学生考入教师行列,在岗位上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定西市大多数初中学生对教师评价较高。

教师业务素质评价方面,四类地区初中优质校和薄弱校的多数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评价都较高,也有26.6%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为一般。

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多数高中学生对教师比较满意,有26%的学生对教师评价一般。定西市和临夏州的大多数高中生对教师评价很高。且优质校的学生对教师评价普遍较高,薄弱校学生则对教师评价较低。

初中学生对教师的整体评价

初中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评价

教师业务素质评价方面,多数高中学生对教师评价较高,有35.8%的学生对教师评价一般。定西市学生对老师业务素质评价普遍较高。

高中学生对教师的整体评价

对于大学教师整体评价方面,一、二类学校大多数学生多教师评价较高,三、四类学校学生对教师评价较低。大学教师业务素质方面也是一、二类学校多数学生对教师评价较高,而三、四类学校多数学生对教师评价较低。

高中生对教师业务素质评价

5.寄宿制学校建设仍不能满足学生及教师生活需求。寄宿制学校建设在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就学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是目前已经建成的寄宿制学校在数量规模、设施设备、配套服务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许多寄宿制学校未修建学生食堂,部分学校寄宿规模仍不能满足学生寄宿需求,导致大量学生在校外寄宿,造成学生的食宿、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与问题。2007年甘肃省小学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为0.89m2,其中农村为0.82m2,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初中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为1.03m2,农村为1.01m2,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9%。

大学生对教师整体评价情况

大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评价

6.高中教育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高中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调查问卷显示,所在地区高中规模能否满足本地区学生升学需要方面,一、四类地区大多数教师认为完全能满足需要,二类地区大多数教师认为不能满足需要,三类地区大多数教师认为严重缺乏。22.4%的高中生也认为本地区高中教育规模不能满足需求。

7.行政管理条块分割,人、事、财、权分离,教育系统的人事配置与财务管理受到地方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限制,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科学、及时的调配师资力量与教育经费,影响教师队伍的均衡化配置和经费的及时支配。

教师对本地区高中教育规模与就学需求的看法

高中生对本地区高中教育规模能否满足需要的看法

8.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省际差异巨大。与其他省市比较,各高校在甘肃招生名额分配较少,特别是在部属院校名额的分配上,甘肃获得的名额少、专业偏。

9.高等教育的生均财政拨款未按照专业培养成本进行差异分配,导致一些办学成本较高院校经费严重缺乏,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更新不及时,实验室建设滞后,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以甘肃中医学院为例来说明,甘肃中医学院为省属唯一一所中医学院,办学成本较高,一些需要传承的基础传统学科与专业招生偏少但需要保存,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价格昂贵,且更新期限短,学生培养成本极高,同时学校生源大多来自于陕西、甘肃、青海、贵州、广西、四川等西部偏远贫困农村地区,贫困生与特困生比率极高。生均财政拨款按照全省高校的平均水平来划分,致使学校在购置实验实训设备等改善办学条件方面面临许多困难。

10.城乡教师待遇特别在学习、生活方面,农村教师的条件艰苦,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离家较远,需要在校住宿,但学校又不能提供相应的住宿条件,使得一些农村教师校外寄宿,大多数农村教师在旧教师改造的危房住宿办公,在学习生活上造成诸多不便,农村教师的住宿条件亟待改善。

调查研究显示,城乡教师待遇差异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差异首先在于学习培训资源和职称指标。城乡教师专业成长环境方面,46.2%的教师认为城市远远优于农村,39.6%的教师认为城市稍优于农村,12%的教师认为没有差别。教师培训方面,37.2%的教师认为城乡教师培训的最大差异是城市教师培训机会多,30.2%的教师认为城市校本培训资源多。

城乡教师工作压力方面,52%的教师认为城市教师工作压力较大,而21.5%的教师认为农村教师的压力较大,24.1%的教师认为差不多。

11.甘肃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劳务输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9.25%,留守儿童占少年儿童的8.59%,留守儿童中学前幼儿占21.67%,小学生占41.06%,初中生占29.29%,隔代监护的占到了留守儿童的76.67%,留守儿童教育教养和健康心理等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棘手问题。

12.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从普通高中生问卷分析情况来看:家庭收入水平为中上等的学生大多在优质学校,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多处于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有15%的学生未通过考试而通过其他方式进入普通高中。

另外,从大学生问卷分析情况来看:有12.6%的学生填报志愿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家庭经济,甘肃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贫困省份,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制约了部分天自聪颖、品学兼优的学生升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其中大多数经济为中上等水平家庭的孩子填报高考自愿考虑的是高考分数、个人兴趣或家庭期望,而大多数经济为下等水平家庭的孩子填报高考自愿考虑的是家庭经济。所在学校收费标准与家庭所在地关系方面,家庭所在地在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收费标准太高,难以承受。

高中生上高中的途径调查

13.高等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转变。从大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四类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高等教育的个人投入大于产出,将近30%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不符合或很不符合社会需求,将近30%的学生认为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评价低或很低,四类校的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不容乐观,认为就业困难或很困难。

高中生填报高考自愿主要考虑的因素

续表

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个人投入与产出的看法

大学生对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看法

大学生认为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评价高低的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