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经济学:适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经济学:适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这种无限扩大的学校规模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经营管理者做出以学校扩大规模为主还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决策行为应该是建立在学校教育质量随学校规模动态变化的基础上。

教育经济学:适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

人们对学校规模经济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假定教育质量一定的前提下,学校如何降低成本,以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从长期来看,学校的教育质量会随着学校规模变化而变化。因此,学校的发展应该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学校教育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而达到的适度规模。

一、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

学校要立足于市场就必须取得一定收益以维持其经营活动。学校获得收益分为两种,一是在增加学校产出的产品数量上取得数量收益;二是学校从提高教育质量上获得的质量收益。

(一)学校经营中的数量收益与质量收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委托学校办学,力求实现教育资源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学校作为政府和投资人委托的责任人,就要履行政府所赋予它的教育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进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如果学校不能够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保值增值,不能够实现教育资源高效率的利用,那么,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变成了无源之水。因而,学校经营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收益最大化。同时,学校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核算能力的组织,必然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学校作为利益主体,它同样面临着来自于同类院校竞争的压力。学校的经营行为带有自利的特点,学校只有维持自身较快的发展规模,才能够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避免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假设学校自身有着利己动机。综上所述,学校由于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压力,作为具有市场行为能力的主体,有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属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势必要考虑到学校发展的收益问题。学校获得收益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学校经营效率,增加学校产出产品的数量带来的数量收益。二是通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为学校带来的质量收益。

学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带给学校的收益是巨大的。学校多招生所带来的收益表现为:首先,增加了学校的财政性收入(拨款)。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对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来讲,教育服务中所具有的私人产品属性,决定了学生上学要缴费,以学费作为教育成本补偿的机制。学生所交的学费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政府实施的财政拨款是以学生的人数为依据的。这就形成了多招生多收益的激励。其次,有效规避风险。学校通过扩大规模,增加招生数量,就能够规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其他学校兼并的危险。再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学校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校办学存在规模经济,提高学校的学生数量能够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所带来的收益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首先,对投资人来说,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能够满足投资人对教育的需求。学校教育的投资人包括学生及家庭、政府。学生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和直接受益者。学校教育的质量高,学校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能够与学生对教育服务的消费完美结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进而,社会对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其次,对学校来说,增加了学校的投资。教育质量因满足了投资人的需要,而增加了投资人对学校的投资。这样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提高了学校办学声誉。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而且度量一种商品的某一个质量维度是有费用的,有时甚至费用很高,甚至度量费用超过收益。对于教育来讲,学校作为提供服务性产品的机构,对教育服务的度量费用高于度量有形商品的费用。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了,那么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就会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也会随之得到提升。由于教育质量的模糊性和学生、家庭所掌握的信息的不完整性,教育服务质量考察成本过高,学校声誉就会成为人们判断学校教育质量的信号。学校声誉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生源,带来更多的投资,从而使学校在生源竞争中获得胜利。

(二)学校经营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成本曲线成倒U形,因而,学校的最优规模为成本最低点。无疑,这种观点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扩大规模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率,激励学校努力获取数量上的收益。但是,这是建立在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学生培养质量没有下降的静态假设前提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情况,而在超过一定规模后,由于出现生产要素配置失调,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学校短期内只考虑扩大规模而不考虑学生的教育质量,学校的边际成本会逐渐减少,并不会出现增加的情况,这时候学校的平均成本也会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这时,学校的平均成本逐渐向边际成本靠拢,而并不会相交,也就是说学校的学生数量就可以无限增加,学校的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学校在数量上的收益也随之无限扩大。然而,这种无限扩大的学校规模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而且,这种假定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因为,伴随着学校规模及学校资源配置策略的变化,学校教育质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无法忽视规模变化所带来的教育质量的变化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何种学校规模状况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呈良性趋势以及在这个区间内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关系如何等具体问题。[1]如何做到对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充分而适当的利用,以实现学校规模、质量与效率相统一的综合目标呢?从教育质量和数量双重指标出发,对学校规模发展、教育质量与生均成本之间关系的可能变化趋势做出考察,这无论对于学校自身发展还是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二、学校规模发展与教育质量的变化

对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是在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进行的思考,即只着眼于学校自身发展因素出发进行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经营管理者做出以学校扩大规模为主还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决策行为应该是建立在学校教育质量随学校规模动态变化的基础上。

(一)学校发展中的质量变化

1.创业初期

在学校的创业阶段,学校规模较小,教育经费不足,课程的开设和学校的设备均不到位,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此时提高学校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所带来的收益是很高的。因此,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经营管理者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师生比较高,利于沟通的优势,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生均教学经费,开设特色专业等,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

学校办学声誉提高了,社会便会认可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就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报考,学校规模也会随之而扩大。这样,学校将会有更多的资金致力于教学设备和校舍的建设,引进、培养并建立自己的优秀师资队伍,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巩固学校的办学声誉。此时,教育质量与学校规模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呈正向变化趋势(如图8-5中的DX段所示)。

图8-5 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2.规模发展期

经过艰苦的创业阶段后,学校发展进入了守成期。在创业阶段,由于学校经营管理者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和发展,学校教育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学校在人们心中形成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形成了品牌效应。由于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不完全理性的存在,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判断更多的是通过学校的声誉来做出选择的。此时,学校经营管理者即使不再注重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学校仍能够凭借良好的办学声誉而获得充足的生源。因而,提高教育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与创业阶段相比会大大降低。并且,因为开设新的专业,从专业设计、论证到教学设备的购置、师资的引进和培养等,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而且由于缺乏对新设专业的办学经验,学校缺少进行专业调整的动力。“在更多的情况下,学校办学宁愿固守专业设置现状。考虑到教育需求的无弹性,只要有固定的生源,学校更愿意继续原有的办学模式,获得递增的收益。”[2]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持续追求教育质量的动机。学校从自利性的角度出发,调整资源配置的策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扩大学校规模上,以扩大招生数量,提高学校的效率。因此,当学校达到一定办学规模时,学校会维持师生比及生均教学经费的现有水平,不继续追加对教学的投资,而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为学校规模的继续扩大创造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的教育不能够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造成了教育质量继续提升的障碍。因而,教育质量会出现一段时期相对稳定的状态(如图8-5中的XY段所示)。

3.质量衰退期

当学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教育质量的稳定状态就会被打破。学校规模过度扩大将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这必将损及教育质量,损害教育功能。由于学校经营管理者沉迷在办学声誉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之中,忽视了因规模过大所带来的管理上的不利因素,忽视了对教学投资的追加,造成了师生比和生均教学经费过低。此种情况下,教育质量呈下降趋势。此时,如果学校不进行“第二次创业”,不及时调整资源配置策略,学校将进一步面临办学质量下降的趋势,最终损及学校的发展。此时,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呈反向变化趋势。(如图8-5中的YE段所示)。

因此,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教育质量经历了一个先正向上升,而后处于一个相对的稳定状态,最后呈现下降趋势的变化过程(如图8-5所示)。

4.学校规模长期发展中的质量变化

从长期来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学校又会从自身发展出发,继续追加对教育质量的投资,以改善教育质量问题。这样,学校教育质量变化曲线就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进行循环。如果,不考虑因学校规模过大所造成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等问题,那么伴随学校规模的发展,学校教育质量就会形成如图8-6所示的从发展Ⅰ期到发展Ⅱ期、发展Ⅲ期等若干发展期。

(二)规模发展中的最低质量标准

由于规模与质量的复杂关系以及学校自身自利性假设的存在,学校办学质量的保障是一项极为困难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市场化观念日益深入的今天,学校面对来自市场各方面的诱惑,很难自觉地以教育质量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因学校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关注而造成人才培养的不合格,必将极大地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为了防止在学校发展中,出现因规模过大而造成的教育质量问题,保障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制定最低质量标准以规范学校办学是必要的。

图8-6 学校规模长期发展中的质量

最低质量标准(如图8-7所示)应该是由国家根据各地教育发展水平所制定的,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进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最低标准是教育机构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对教育机构是否达到最低标准的判断十分重要。最低质量标准作为政府进行学校质量评估的依据,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及办学质量进行宏观指导和监控。学校发展的规模,只有符合所规定的最低质量标准,拥有足够的资源,培养出符合教育目标的人才,其发展才是有意义的。相反,如果学校规模不能保证所要求的最低质量标准,无法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其发展就是无意义的。规范学校办学,以防止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实际地盲目扩招,造成教育质量的降低,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制定最低质量标准的目的所在。由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区别,因而,对学校办学最低质量的要求,应该结合不同地区及城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当地教育发展实际相适应,而不应搞一刀切。

图8-7 学校教育最低质量保障线

三、学校经营的适度规模

通过对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我们发现,教育质量发展的良性区间与办学规模变化所带来的效率的良性区间并不一定完全重合,教育质量的提高往往是以放弃一定的数量为代价的,即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的目标在学校规模发展过程中并非完全一致。从教育质量与学校规模及学校办学效率的关系出发,我们提出学校适度规模发展区间的可能性情况。这里所说的学校适度规模是指随着学生数量增加而平均成本下降,并能保障学校教育最低质量时的学校发展规模。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学校适度规模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变化的区间。适度规模区间的提出是建立在经济学者们对学校规模经济研究基础上的,将教育质量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而形成的。

(一)学校适度规模区间

1.理想状态下适度规模区间

理想状态下的学校适度规模是指学校教育质量变化区间与学校规模发展中生均成本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的情况(如图8-8所示)。此时,教育质量最优点X0与单位学生成本最低点C0完全一致。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单位学生成本也随之降低。当单位学生成本降至最低点时,教育质量也达到最佳状态。此时,学校生均成本的降低与教育质量的改善成正向变化趋势。当学校规模扩大越过最佳状态,如果学校继续扩大规模,生均成本将呈上升趋势,而教育质量则呈下降趋势。学校教育质量与生均成本呈反向变化。

图8-8 理想状态区间

这种情况下,学校发展的适度规模是区间D0X0E0。在这个区间中,学校办学的最佳规模为S0,此时学校教育质量达到最高,而生均成本降至最低,达到质量、效率与规模的统一。

但是,在现实的学校经营管理中,学校规模与质量、效率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单位学生成本的变化区间与教育质量的变化区间并不一定完全重合。为便于讨论,假设C0S0为质量中线。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最高质量点可能落在质量中线的左侧,也可能落在质量中线的右侧。我们将最高质量点落在左侧的情况称之为低于理想状态的情况,落在质量中线右侧的情况称之为高于理想状态的情况。

2.低于理想状态时的适度规模区间

这种情况表现为:学校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教育质量已经越过了最高点,而呈现出下滑趋势。此时,学校教育质量最高点在质量中线的左侧,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低于理想状态规模(如图8-9中的D1X1E1所示)。比如,很多私立学校就属于此类。这类学校以培养精英型人才为主。由于,学校经营管理者特别重视学校的教学工作,努力改善教育质量问题,借此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以吸引更多的生源。随着学校办学声誉的提高,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则会减弱,或因学校规模的迅猛发展,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等人才不能及时引进以及相关的设施也不能够及时购置,均会造成教育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学校的教育质量最高点X1落在教育质量中线C0S0的左侧。此时学校的适度规模区间为D1X1E1。(www.xing528.com)

图8-9 低于理想状态区

3.高于理想状态时的适度规模区间

高于理想状态的情况表现为:学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呈现出学校规模收益递减的趋势,学校的教育质量却远没有达到最高质量状态。学校教育质量最高点在质量中线的右侧,我们将此种情况称之高于理想状态规模(如图8-10中的D2X2E2所示)。这种类型的学校普遍存在于“边、贫、穷、少”等人口密集地区的公立学校。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生源条件较差,优质教师资源难以引进,这些是影响教育质量水平提高的客观因素。同时,由于生源数量充足,这类学校的外部竞争压力并不大,教育质量即使不改善,照样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因此,学校改善教育质量的主观动机也不强烈。学校为了发展,将大量的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的扩建,扩大学校办学规模。结果,这类学校出现了规模很大但教育质量却很低的状况,甚至规模发展已经出现规模收益递减的情况了,而质量还没能够达到最佳状态。还有些学校是片面追求规模扩大,而学校管理以及师资引进和培养等相关的配套措施却没能得到及时的跟进,造成学校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教育质量却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上述情况下,学校的教育质量最高点X2均落在教育质量中线C0S0右侧。此种状态下,学校的适度规模区间为D2X2E2

图8-10 高于理想状态区间

(二)适度规模的类型

理性状态的情况下,质量变化与成本变化完全成反向变化。这种情况对学校资源配置的要求相当苛刻。我们不将理想状态情况下的适度规模类型作为讨论的对象。相对于理想状态而言,低于理想状态规模和高于理想状态规模两种情况更能体现出因学校选择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发展类型,并且,在现实的学校发展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按照学校规模发展的趋势,可分为大力发展型、平稳发展型和限制发展型三种类型。在保障最低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非理想状态下适度规模共有6种类型(如表8-2所示)。

表8-2 学校适度规模类型

1.低于理想状态

(1)大力发展Ⅰ型。大力发展Ⅰ型(如图8-9中的D1X1所示)为低于理想状态的发展类型。这种情况下,伴随学校规模扩大,教育质量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单位学生成本呈下降趋势。这类学校处于创业初期,由于规模过小,学校的办学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而适当的利用,影响了办学效率。同时,由于人、财、物等方面的限制,学校无法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教育质量,造成教育质量不高。但是,由于学校经营管理者为提高学校办学声誉以吸引更多的生源,特别重视教育质量的改善,因此,教育质量曲线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发展对策:在战略上,学校发展应根据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采取逐步扩大规模的策略。首先,学校应继续重视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学校应充分利用规模小,便于师生交流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着力于教育质量的改善,以良好的教育质量赢得好的办学声誉,吸引生源。其次,分析社会教育需求,开设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以带动学校发展。再次,学校管理决策者应在调查教育需求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思考学校的发展问题,切忌不顾教育需求变化趋势,而盲目扩招和扩建,造成办学资源浪费。

(2)平稳发展Ⅲ型。平稳发展Ⅲ型(如图8-9中的X1F1所示)为低于理想状态的发展类型。其中,F1为质量曲线D1X1E1与质量中线C0S0的交点。此类型是指学校办学质量已经越过高峰期,呈现稳定状态,甚至下降趋势的情况。但是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角度讲,学校规模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此类学校,由于学校管理决策者出于学校自身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对教育质量的改善力度不够,造成学校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持续提高。如果学校经营管理者将单位学生成本作为决策依据,极易导致做出大力发展规模的决策。这将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造成教育质量的进一步下滑,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和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

对于平稳发展Ⅲ型,学校经营管理者应找出学校教育质量下滑的内在原因,进行教育质量的“第二次创业”,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教学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实现教育质量改善与扩大在校生规模的双重目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限制发展V型。限制发展V型(如图8-9中的F1E1所示)为低于理想状态发展类型。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办学质量继续呈持续下降趋势并接近学校最低质量标准,学校规模过大,单位学生成本开始上升,办学效率降低。对学校的经营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可以考虑建立分校区的办法,分散过大规模带来的内部管理方面的矛盾;另一方面,改善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减少招生规模,加大对教育质量资源配置力度。而国家应限制这类学校继续扩大规模的行为,要求限期整改。

2.高于理想状态

(1)大力发展Ⅱ型。大力发展Ⅱ型(如图8-10中的D2F2所示)为高于理想状态的发展类型。其中,F2为质量曲线D2X2E2与质量中线C0S0的交点。这里所说的“大力发展”更多偏重于教育质量的改善方面,即学校应大力发展教育质量。这种类型的学校,教育质量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单位学生成本呈下降趋势。造成教育质量不高的可能原因是:学校不能够招到优秀的生源,师资力量偏低;学校对教学重视不够,片面追求学校办学规模等。如果学校经营管理者不加强教育质量的改善,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发展对策:首先,原则上学校经营管理者应着力改善资源配置,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分析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的具体原因所在,以找出解决教育质量不高的方法和途径,对症下药,加速改善教育质量。

(2)平稳发展Ⅳ型。平稳发展Ⅳ型(如图8-10中的F2X2所示)为高于理想状态的适度规模类型。这类学校,从经济效率来看,单位学生成本C已经越过最低限度,而教育质量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上升趋势。如果学校继续扩大规模,管理等交易成本将大大增加,学生边际成本迅速上升,这使学校办学效率降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原因是学校为了发展规模,实行兼并合并策略,但是合并的学校间管理体系等不相兼容,造成管理成本过高。

发展策略:学校经营管理者首先要调整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质量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学校应着力于改革内部管理,谋求新的发展思路,以提高学校经济效率。比如,学校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结合的优势,实现多种教育服务的经营,挖掘资源利用潜力;建立分校区,分散规模过大造成管理成本过高的情况,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等。政府应限制学校规模发展速度,减少因学校规模过大而造成的质量问题。

(3)限制发展Ⅵ型。限制发展Ⅵ型(如图8-10中的X2E2所示)为高于理想状态下的发展类型。这类学校,教育质量已经越过了最高点,呈稳定甚至下降趋势。单位学生成本C急剧上升,办学效率呈下降趋势。如果继续任其发展,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情况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的确存在类似的学校。学校合并,而不能兼容;学校过分注重规模发展,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质量;需要受教育人口过多,而学校却很少的情况等,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

发展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总的原则是限制继续扩招,并限期整改。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分析学校教育质量下降,办学效率下降的原因,并迅速拿出整改措施。政府更应该从节约有限教育资源的角度,对规模过大的学校办学效率、质量问题进行评估,及时反馈信息,帮助整改。

从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学校要不断加大对教育质量的投资力度,树立良好的办学声誉,满足投资人的市场需要,吸引更多的生源。同时,学校又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扩大招生规模,以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校经营所追求的收益是包括经济收益和教育质量在内的综合收益,不仅仅是指学校发展的短期数量收益,而且包括学校发展的长期质量收益。然而,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教育部门在质量和数量上的投资项目都是在竞争同一有限的公共资源,因而需要在数量扩展与质量提高之间权衡取舍,但这种权衡取舍并不是放弃其中某一项,而是在两项收益间取得一种平衡,使学校获得一种经营上的综合收益。因此,追求保障教育质量的适度规模,实现学校经营效率、质量与规模的统一,实现学校资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是学校经营管理者的最高理想。

拓展阅读

从学校教育运行的效率看学校经营

经营首先基于竞争,有了竞争才有竞争力,才能有经营效率。近年来,“教育”这个特殊产品,在民办学校教育领域越来越表现出“竞争性产品”、“私人性产品”的特征。为了招收较多数量和较好质量的生源,民办学校在师资力量、奖学金、名教师、名校长、学校规模、先进的实验设施及硬件设备投入、学历资格及就业保证(签订就业合同)方面绞尽脑汁。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一些竞争行为有时可能显得相当低级,但市场竞争规律毕竟是最好的检验手段,那些质量不好的学校教育最终被市场淘汰掉,那些好的民办高校就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品牌,积聚相当的竞争实力。

与私立学校相反,很多公办学校尚缺乏“经营”心态,更缺乏适合本身角色的经营机制。这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学校与政府之间,都仍然被计划思维束缚着,这容易造成学校教育往往更注重追求一种形式化、大成本下的“政绩”或者理想化的“战略规划”,而不是经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与操作体系;另一种是由于投资方缺乏经营思想和意识,造成国有资产的白白流失、损耗和浪费。如重点公办学校里面的“校中校”问题,据调查,一些校中校在师资、校舍、经费上依托公办校,校舍实际上是不交租金的公办校的房子,水电等应由校中校缴纳的费用仍在由公办校代缴,最初的发展资金实际上是公办校在提供,教师实际上是公办校的教师,仍然是公办校的事业编制,这些都是公办校没有经营意识和经营责任的表现。另外,如果公办学校缺乏对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意识和经营机制,没有一个固定的长远的战略性经营目标,学校运作状况就会缺乏正确的服务定位,造成错乱的内部管理机制;还有,如果没有形成校长经营能力培养与竞争的机制,难以强化和引导校长们作为学校教育经营者所必须持有的超前的预见能力和战略策划眼光,就会导致学校在管理团队的驾驭能力、公关关系资源的发展能力等方面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学校教育经营理念的优劣,首先在于学校直接或间接经营者的素质;其次,学校教育经营与企业经营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必须建立和健全关于学校经营的各项制度和法规,才能帮助学校教育更好地解决资本寻利性和服务公益性的矛盾。只有上述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一个好的学校教育的经营操作模式才能形成,一旦这种好的模式逐渐推广形成,那么它在社会当中的发挥教育最大公益功能的作用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3]

本章小结

1.学校开展经营活动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经营效率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办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学生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为了达到学校经营的目标,必须认识影响学校效率和质量的各种因素,如学校规模和范围与教学活动等之间的关系等。

2.学校经营是寻求降低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管理活动。学校规模经济是以增加学生数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范围经济是以增加服务项目,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二者的研究有助于学校经营管理者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经营效率。

3.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其效率必须是建立在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的效率,按照学校的规模发展与教育质量的变化,可以将学校划分为低于理想状态下的大力发展型、平稳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高于理想状态下的大力发展型、平稳发展型、限制发展型等六种类型。

思考题

1.说明为什么应从多维度确立学校经营目标以及不同维度目标的内在关系。

2.分析说明学校经营成本与学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主要关系及其对学校经营效率的影响。

3.试就近调查学校,说明随着学校规模的变化与教育质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其规模类型及其发展策略。

[1]路宏.关于学校规模经济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教育(双月刊),2006(3).

[2]叶忠,范先佐.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的内在根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3]楚红丽.学校教育经营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