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1]假设基础上的,但现实中的市场却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市场主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分散决策,使市场经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不能兼顾社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避免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以及宏观经济失衡,最终导致“市场失灵”。教育机会市场同样存在失灵的可能,这将影响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完全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社会资源无法得到最有效配置的情况。本书着重说明导致市场失灵的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垄断三个因素。
(一)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是指经济活动的当事人行为对旁观者福利造成的无法通过价格体系反映的影响。根据这种影响可能产生的正面后果和负面后果,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行为使他人和社会受益,而受益者又无须花费代价。譬如,某个人在自家的住宅周围养花种树美化和净化环境会使他的邻居受益,但是他的邻居并不会为此给予他任何支付。负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行为使他人和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譬如,有人在公共场所抽烟、乱扔垃圾而影响他人的健康,但是他并不会因此向受害者支付任何形式的补偿费。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当存在只增加社会福利而不增加个人收益的正外部性时,企业和个人的产量可能会低于社会最优产量;而当存在只增加社会成本而不增加个人成本的负外部性时,企业和个人的产量可能会超过社会最优产量。外部性的存在,使私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与社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发生背离,而个人的决策一定是服务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忽略其行为带给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此时,外部性使竞争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损失,即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2]
(二)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例如,商品的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关于产品质量和数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完全竞争市场里,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即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掌握着与自己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信息,来确定自己的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从而各自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然而,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人们认识信息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以及占有信息一方有意隐藏信息等因素,导致了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无法拥有完全的商品和市场信息,从而无法做出最优决策,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就不能实现。信息不完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产生影响。
首先,不完全信息有可能导致不完全竞争。某个厂商的市场势力有可能产生于对某种技术信息的垄断,即使它没有取得专利,但它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市场扩散到它的竞争对手那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次,信息不完全还使大体相同的商品能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出现价格分散。由于信息的搜寻是有代价的经济活动,厂商就可以利用这一事实进行不完全竞争。最后,市场不完全信息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一方不清楚另一方产品的规格和质量,导致劣质的商品排挤优质商品的过程。道德风险是指人们存在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和损失转嫁给他人,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一方面造成了交易市场的严重萎缩,另一方面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造成市场失灵。
(三)垄断
垄断是指一个大企业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对相应部门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独占和联合控制。因为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虽然垄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造成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丧失调控功能,从而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垄断降低市场效率。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往往使产品的价格和产出水平偏离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从而影响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二,垄断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消费者剩余大大减少。其三,垄断造成寻租。寻租是指那些通过公共权力参与市场经济从而谋取非法收益的非生产性活动。由于寻租成本没有用于生产活动,因此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
二、教育机会市场失灵
同一般市场一样,教育机会市场也存在失灵问题,引起失灵的原因来自市场本身的缺陷等多方面。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低和教育机会不公平。
(一)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表现
教育机会市场的失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筹集教育资源;二是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违背教育规律、损害受教育者的权益,影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资源配置效率低
第一,资本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筹资方式单一。银行贷款和教育集团投入是我国教育机会市场的主要筹集途径。[3]其他诸如发行国家教育债券和教育彩票、开征教育税、成立教育银行等筹资方式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二是学校贷款受到严格的限制。从获得贷款数量来看,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及民办学校之间存在差异。三是收入和社会地位处于劣势的家庭和个人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资金数量有限。筹集资金不足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学校发展只追求扩大招生数量。在资本市场资金提供不足时学校倾向于通过增加招生规模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以民办教育为例,虽然我国政府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并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但是长期以来,民办教育发展资源主要还是依靠学费收入。其次,不能提高家庭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有限的贷款数额和严格的资格限制,致使贷款的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家庭和个人的贷款需要,导致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被迫放弃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
第二,民间资金利用不足。教育机会市场不能充分筹集教育资源,还表现为民间资金利用不足。多年来,我国存在民间资金大量闲置与教育经费普遍不足同时存在的现象;此外,还缺乏保障和激励民间资本对教育投资和捐赠的制度,致使民间资本不能充分启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民间资金主要是在民办教育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因此,对其利用不足的分析在此也主要以民办教育为例。民间资金利用不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办学校的低成本运行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普遍存在资金来源单一、规模较小、教学条件差的问题,其质量问题更为严重。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为例,这类学校大多依靠学生的学杂费收入,资金来源缺乏,不能保障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固定的办学场所,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受到极大的影响。二是民办学习与掌握优质资源的公办学校相比,低层次发展不能有效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由于其资金来源充足,私立学校的师资和管理水平比公立学校还高,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教育服务。但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民收入不断增长,民间资本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可是,民间资本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却极为有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盲目教育筹资。这主要表现为教育筹资缺乏合理规划,风险意识不够。高校教育筹资的盲目行为表现较为明显。银校合作从1999年开始,据2007年《教育蓝皮书》的估算,全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达到4 500亿~5 000亿元。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出现的还款危机表明,银校合作的风险也随着银校合作进程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这种教育筹资的盲目行为产生很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使用规划和完备的资金管理措施,学校在使用市场筹集的教育资金时可能存在低效率和混乱状况;巨额债务会使学校面临“破产”的威胁,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及整个教育的平稳发展。
2.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机会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灵的第二个表现,主要是因违背教育规律不规范筹资而损害受教育者权利,影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于不公平问题,政府干预不当所导致的教育机会市场的失灵,表现得比较突出。例如,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节不力所引起的地区间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乱收费、高收费,进而导致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家庭获取教育机会不公平等问题。
其次,市场主体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所导致的教育机会市场的失灵,不仅有可能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也是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基于教育具有提高人的生产和消费能力的作用,个人(家庭)愿意为教育投入资源。学校恰好利用个人(家庭)的这种心理,扩大招生规模,充分筹集教育资源。但是,这种现象的过分行为必将导致:中小学校把基础教育当成接受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激烈竞争生源,以迎合方式学生顺利获得文凭为教学目标,学生(家庭)通过择校、集资等市场手段竞争优质教育资源;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可能只重视短期、热门专业,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导致高等教育功能削弱,教育的育人性和公平性降低。
最后,单就教育收费本身看,缺乏规制的教育收费也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收费是非义务教育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收费项目,但如果缺乏必要的规制,教育收费难免产生不规范行为。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乱收费和高收费。例如,不少学校擅自出台教育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等,利用“校中校”提高收费,借独立学院之名变相“双轨”收费;以降低分数录取的形式高收费;借中外合作办学之名,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等等。教育乱收费、高收费加重了受教育家庭的经济负担,严重地造成个人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乱收费和高收费降低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速度,导致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辍学问题。另一种现象也与不规范收费具有密切联系。在教育与就业关系越来越不确定的今天,教育收益的不确定性日益凸显,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投入,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当一个家庭预计没有足够能力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时,无奈之下就会做出教育放弃的抉择。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可以看出教育机会市场特别是其中的教育收费,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里借用瑞典教育家胡森(Torsten Husen)的研究加以说明,他把教育不公平描述为三种状态:一是事前的不公平,即学费的上涨可能会使得部分贫困家庭产生无法支付高等教育学费的预期,从而导致学生过早地辍学(或放弃努力)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事中的不公平,即学费的上涨可能导致学生在考取大学后被迫放弃入学机会;三是事后的不公平,即学费的上涨可能导致学生选择收费水平更低的大学(通常也是较差的大学)或选择更冷门的学科作为专业。胡森的观点可以提醒我们深入反思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机会市场中因教育收费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公平等诸多问题。
(二)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原因
1.教育机会市场的自身缺陷
第一,教育的正外部性。教育的正外部性决定教育资源配置很难依靠市场方式。首先,一个人接受教育,他人和社会都可受益。但是,一般来说,个人决定购买任何产品只考虑对自身的收益,并没有考虑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因此个人对教育资源的提供量可能会低于社会最优供给量,教育机会市场很难达到一般均衡。其次,人们不愿意主动为接受教育付费,而倾向于“免费搭车”。如果仅由市场来提供教育服务,人们会倾向于逃避教育成本分担的责任而免费享受教育带给个人和社会的收益。如此,成本分担便无法实现,导致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受到影响,个人和社会从教育中获得的效率和收益总体上就会降低。
第二,教育信息不完全。同所有的市场一样,教育机会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有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以资本市场的筹资为例,银行对贷款学校的办学状况、管理水平不甚了解;对于贷款家庭的经济状况水平的调查需要耗费巨大的代价,因此倾向严格地限制贷款数量,导致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机会市场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学生和家长往往不能辨别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因此缺乏降低教育成本的动机,教育质量受到不利的影响。甚至一些学校以次充好,也滋生了教育乱收费、高收费的机会主义倾向。此外,教育机会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到了教育机会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健康发展。
第三,教育机会市场中的垄断。教育机会市场中的垄断表现为垄断办学和垄断定价两个方面。一方面,垄断办学使公办学校和重点学校从生源、师资、资金、政策福利等方面都具有私立学校和普通公办学校无法与之竞争的优势,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竞争很难谈及公平性,这也导致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缺乏激励。私立学校投资方在竞争地位和预期收益难以保障的情形中,可能放弃对教育机会市场的继续投入,普通公办学校办学积极性也降低,筹措教育资源的市场就因此而失灵。另一方面,教育收费(教育服务的价格)长期以来表现为政府的垄断性定价。垄断的定价不能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妨碍了有效竞争,个人和家庭在教育机会市场中也不能通过竞价手段实现对优质教育的获取,因此出现了高收费和乱收费与低质劣质教育并存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育机会市场失灵。
2.政府干预不当
在教育机会市场中,政府也是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之一。政府职能对教育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政府对教育干预所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也可能造成教育机会市场的失灵。[4]例如,在高校和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过程中,政府不但促使合作关系的确立,而且出面担保、承担部分的风险,这使学校对于可能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责任意识不强,贷款规模大大超过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不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长期负债发展和不均衡发展,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引发了极度的择校现象和学校乱收费、高收费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出台“一费制”政策,但又挫伤不少优质教育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又如,由于政府某些部门疏于管理和服务还造成教育机会市场无序竞争,办学不规范等问题。目前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就存在着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多头管理和利益冲突的问题,因此导致学校招生和就业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而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办学效率降低、教育质量失去保障等问题。此外,当政府不能向社会提供学校管理质量的充足信息时,教育机会市场筹资也会不充分。
3.市场主体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
教育机会市场中不同参与主体对教育中市场的认识是存在偏差的。对于个人(家庭)而言,人们的价值倾向于从教育机会市场获取各种教育服务,增加知识储备和人力资本,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就学校而言,他们的价值倾向于通过教育机会市场的发展促进学校组织利益和学校成员福利的增加;对于社会来讲,政府的价值倾向于通过教育机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实现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基于这些差异,教育机会市场中,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了实现各自收益的最大化,其行为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这些盲目性和自发性恰恰成为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导致了教育机会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不充足和不合理等问题。以市场主体对教育机会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认识为例。在教育实践中,人们简单地将教育机会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相混淆,甚至以服务于劳动力市场来代替学校丰富全面的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如此,甚至基础教育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片面追逐升学率,最终还是把目标锁定在了劳动力市场上。部分学校利用家庭“求学即求职”的心理唯利是图,教育收费的正常功能被扭曲,原本有效的市场机制成为学校办学偏离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导致教育机会市场失灵。
三、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矫正
当人们认识到市场可能会失灵的痼疾之后,就一直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探索如何扬长避短,通过市场外部和内部的力量来矫正市场失灵。
(一)政府矫正和第三部门补充(www.xing528.com)
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共同作用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因此,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矫正,要考虑市场外部力量——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确立政府在教育供给方面的主体地位;制定保障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等恰当的介入形式。除此之外,第三方力量对于教育供给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首先,第三部门[5]的宗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无偿提供公共产品;其次,第三部门不仅仅资助作为公共产品的教育,它同样资助作为私人产品的教育,如通过对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及弱势群体的捐助,来实现自身对“公益”的追求。第三部门的职能就是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缺陷,为需要特别帮助的群体提供特殊的公共服务,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从我国的“希望工程”、“春蕾工程”、“烛光工程”等可以看到,第三部门在支持弱势群体和推进教育发展上,起到了政府和市场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机会市场的自矫正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许多制度经济学家认为,通常被说成市场失灵的许多情况,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加以克服,[6]即市场内部的力量也可以矫正市场失灵。此观点一定程度上也适合分析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矫正问题。
首先,教育机会市场供给公共产品失灵的自矫正。从理论上讲,市场是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的。但是,当今世界,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现象却越来越常见。在美国,教育和其他的公共产品一样全面向私人开放。在我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市场也是可以提供教育服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收费使教育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把“搭便车”者排除在外,激励个人提供教育资源。
其次,外部效应导致的教育机会市场的自矫正。教育的正外部效应可能导致人们倾向于成为教育的“搭便车”者,但事实上并非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愿为教育主动支付费用而等待获得他人带给自己的正外部收益。譬如,当一个家庭意识到一种教育会让自己的子女获得更高的成绩,并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时,家庭会选择以付费的形式进行择校而放弃接受免费教育。这印证了科斯定律中市场主体会采用合约安排的方式解决外部效应对自身利益的影响,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信息不完全的教育机会市场的自矫正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引入和增加营利性教育机构参与教育供给,利用营利性教育机构来提供教育服务可以减少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带来的机会主义;另一种方式是发展市场上营利性中介组织特别是教育信息收集组织来增加教育机会市场上信息流通的数量和质量,帮助教育机会市场主体获取更加有效、真实的信息用于决策。当然针对信息不完全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教育的买方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担保、保险与合同等市场形式保障自己的利益。
最后,垄断所造成的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自矫正。垄断从自由竞争发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孕育着竞争。教育机会市场存在着垄断,同时公立学校之间,公立和私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这也会促进各个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针对市场力量的自矫正值得说明的是,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自矫正对于市场失灵来说只是相对的,其所强调的是市场经济高度完善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对教育机会市场所带来的结果。
(三)对教育价值的反思
教育机会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市场筹集资源并进行有效配置,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其最终价值在于使教育机会市场满足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实现其人生的价值。然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中,关于教育机会市场功能和价值的认识都存在较大差异,多市场论混淆了教育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的界限,两市场论把教育机会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等同起来,这部分导致了教育机会市场的失灵。要矫正由此导致的市场失灵就要反思教育机会市场的功能和价值,教育机会市场主体不能完全基于工具理性来把握市场的功能,还要从实现教育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角度来把握教育机会市场的价值。理论研究者对教育机会市场的反思是重要的,其研究结论能够对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有重大影响和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等教育机会市场主体的反思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他们在准确把握市场的功能与价值后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市场决策,减少盲目性和自发性,反过来促进教育机会市场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的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要对教育机会市场失灵所导致的种种结果,如教育乱收费、教育质量下降和教育机会不公平等,进行深入剖析并参与治理。
教育机会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密切相关,教育机会市场失灵具有一般市场失灵的特点,更因为教育活动的特点而具有很多特殊性,所以矫正教育市场失灵的方式有赖于市场参与主体和理论研究者逐步深化认识,其中的很多措施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检验。
拓展阅读
改革开教30年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1982年11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社会力量办学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到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直到现在,民办教育发展已经走过了近30年,其中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已取得较大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办学者近30年实践探索,为我国利用市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对于教育资源的开发、筹集,民办教育者们从国情出发,在曲折中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办学资金的路子。根据教育部200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民办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量和教师队伍以及自有校园面积、图书资料、教学用计算机、固定资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在校生达到近200万人,民办自有校园面积达到1 680万平方米,图书音像资料累计达到一般图书1 722. 85万册和电子图书985万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已经显现出市场在筹措和配置教育资源中的基础地位。
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较快,质量较高的陕西省为例。截止2008年,陕西民办高校及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有37所。在17所民办高校中,国家批准的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12所,在校生共约23. 7万人;民办高校拥有教职工19 368人,固定资产68. 7亿元。其中,西安翻译学院建校21年来,在校生达到4万人的规模,为国家积累了十个亿的固定资产,包括70万平方米的自有校舍, 2 000亩[7]的自有土地。根据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的推算,民办高等教育这二十年来为国家节约的生均培养成本、从收取的费用中为国家积累的固定资产以及其拉动内需的间接经济效益就达6 000亿之多。
总结改革30多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到,除了国家政策上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以外,市场机制的作用表现明显。首先,最初的民办高校,通过高教自考助学等学历教育形式,满足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需求,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其次,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竞争机制决定优胜劣汰。一部分学校办学规范、教育质量高并采用滚雪球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大学校自身硬件建设投入,最终得到不断壮大,成为民办教育中的佼佼者。而另外一部分,办学目标不明确、教育质量低、管理不善、办学只为创收不思改进的学校,最终被淘汰出局。教育部批准的25所民办本科院校,就是办学规范、规模达标、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等学校。随着公立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优势也日益明显。具有组织灵活、自主办学特点的民办高等学校,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8][9][10]
本章小结
1.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教育产品属性以及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的影响。教育成本的分担可以增加社会福利和扩展教育规模。由于教育的融合产品属性,政府、个人(家庭)等都可能和应该成为教育成本的负担主体,不同主体对教育成本分担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
2.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教育机会市场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方式之一。教育机会市场上的教育收费体现了学生(家庭)、政府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关系,其价格属性在教育机会市场中发挥着资源配置功能。教育收费和教育供求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教育的供求平衡。
3.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但也存在着局限性。教育机会市场失灵主要是由教育机会市场缺陷、政府干预不当、教育机会市场主体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等引起的。教育机会市场失灵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低效率和教育机会不公平。矫正教育机会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市场内、外部力量来寻求对策。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融合产品?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对教育资源配置有什么影响?
2.试分析学费与一般商品的价格的联系与区别,并说明教育收费在教育机会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3.结合现实说明教育机会市场失灵的原因,并分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1]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同时具备私人占有资源、信息完全、不存在外部性、资源完全自由流动和不存在垄断等条件。
[2]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8 -239.
[3]赵立卫.教育筹资资本化:理论、实践、与政策选择[J].教育科学,2004(6).
[4] 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的具体说明将在第五章中的“政府失灵”做详细阐述。
[5] 市场经济中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是第一部门,非营利的政府部门是第二部门,第三部门是指非市场、非政府的非营利机构,如各种非营利的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等。
[6]吴开超,白莹.市场失灵与市场自矫正机制[J].财经科学,2004(5).
[7] 1亩约等于666.7平方米.
[8]②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2.jsp? tablename =2234.
[9]③ http://www. ycwb. com/news/2008-04/08/content_1856923.htm.
[10]④ http://www. sn. xinhuanet. com/2008-11/03/content_14817311.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