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个人资本:教育经济学成果

教育与个人资本:教育经济学成果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便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通常使用的有关人力资本的定义。

教育与个人资本:教育经济学成果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在关注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所形成的资本问题。其中,教育使人力资源形成资本,并不断拓展其质与量,是开发其他资源的基础。因此,对教育的资本价值的讨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认识资本

经济学中,资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指包括物质方面的所有土地、建筑机械设备、完成或未完成的存货以及非物质方面的人口、技能和教育等人力资源。狭义的资本指厂商用来生产或计划生产所使用的财货,而不是家计单位的消费财货;并且这种资本是经过生产过程产生而并非自然界所赋予(如土地、资源等)。[1]

由于资本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在很早以前就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一书中就创立了资本的古典概念。他指出,“所谓资本是人们希望从中获得收入的资财,是个人商品存量的组成部分”。[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辅助劳动的功能,它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如机器、厂房等)通过提高劳动的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流动资本(如货币、原材料等)通过提供预付资金“缩短”劳动时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则进一步把土地、劳动和资本归结为生产的三要素。因为不论生产是为自己的效用还是为别人的效用或者为了交换,都需要这三个要素,它们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而已。他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3]由此看出,萨伊肯定了土地和资本同劳动力一样,都具有生产性。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Eugen Bohm Bawerk)也认识到资本的生产性,他认为“资本是用做获利的生产出来的产品集合体”。[4]不论是亚当·斯密、萨伊,还是庞巴维克,他们当时所关注的资本主要是物质层面的资本——物质资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人的知识、技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于是人们开始将人力提升到资本的层面上来,认为人力也是一种资本。亚当·斯密早先虽然认识到人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但他并没有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直到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J. R. Wash)在《人力资本观》一文中才首次提出。后来经过舒尔茨、丹尼森、贝克尔等经济学家的进一步拓展,人力资本理论渐趋形成,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也逐渐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发现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如信任、规范、网络)等对经济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为投资主体带来一定的收益。于是,一个新的概念——社会资本便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5]后经由詹姆士·科尔曼(James Coleman)、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林南(Nan Lin)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拓展,社会资本逐渐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当今的信息化、多元化时代,人们对资本的认识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资本、权利资本、道德资本以及结构资本等不同形态的资本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领域。就目前来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将这两种资本作为学习的重点。

从上述资本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资本是具有增值性的经济资源,它具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表现形式。一般来讲,资本具有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等基本特征,但是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增值性最为核心。

(1)资本增值是指资本通过自我运行、自我调节,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变化,从而繁衍、增生为一个更大的实体,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利润和价值。投资主体之所以乐意投资,其看重的主要是资本的增值性,即在资本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投资回报、取得利润。因而回避风险、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是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

(2)资本的其他特征也都是以增值性为前提的,是由资本的增值性所延伸出来的。如果没有增值性,那么流动性、风险性等特征也就不复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只有一种生产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得‘剩余价值’”。[6]

但是,资本要实现其增值性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预付”。所以,要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性,尤其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值性,必须对它们进行必要的“预付”,即对其进行投资,而教育便是最有效的投资手段。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说物质资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之一,那么最终决定其发展成效的则是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便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也是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绪论中我们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将对其做更深刻的分析和探讨。

1.人力资本的内涵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人力资本观》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此后,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人力资本的概念逐渐明晰起来。

明瑟于1957年在其博士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中,从可互换的意义上来使用技能、劳动质量和人力资本这几个术语。这实际上是一个通常使用的有关人力资本的定义。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年会上发表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时,明确界定了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贝克尔在其1964年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本》一书中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可见,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当代人力资本的内涵也进一步拓展。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人力资本的定义是:个人所拥有的能促进个人创造、社会和经济福利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世界银行最新出版的《2007世界发展报告》也指出广义的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以及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种种能力。

不论研究者们如何描述与划分,都不影响我们对人力资本实质含义的把握。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凝聚在人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这个含义也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基本特点。第一,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这是它最基本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人力资本的实际使用者才是人力资本载体,具有绝对的私有性,其效能的发挥受其承载者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人力资本与人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具有有限性、易流失性;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直接转让、买卖或继承,不易流动或抵押。第二,人力资本是可以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中认为,“⋯⋯它(人力资本)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两者的源泉”。[7]人力资本是人为了获得预期收益而在自身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投资而形成的。它强调投资收益回报、价值增值、所有者权益和人力的个体素质或精神存量的形成和积累;它又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上两种基本特性将人力资本与其他形式的非人力资本区别开来。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舒尔茨、明瑟和贝克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如表1-1所示),奠定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

表1-1 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这几位代表人物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舒尔茨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明瑟首次尝试建立了个人收入分配与其所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并用收益函数揭示了劳动者收入差别与其接受教育和获得工作经验年限长短的关系。贝克尔采用经济方法观察人本身智力与体力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并非数量,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第二,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物力资本投资在短期内增大了GDP的增长效应,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对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有持续的拉动效应,比物力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是提高人口质量的一种生产性投资,它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

3.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与特点

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系统。对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和特点的深刻了解有助于研究教育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1)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其投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健康投资。健康投资是指通过医疗、卫生、营养、保健等服务来维持、恢复、改善或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所花费的所有支出。从微观层次来说,单个人增加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将会增加其健康资本存量,延长其寿命以及寿命期间的“无病工作时间”,并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从宏观层次来看,健康投资将会提高本地区或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增强国民身体素质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的生产潜能。故而,健康投资能成为为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的重要的生产性投资。

第二,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包括正规教育投资和非正规教育投资。前者是指一定时期投入在各级各类正规学校教育的费用支出;后者又称职业培训投资,它是指在正规学校的以外由企业或其他机构为职工提高生产技术、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而提供的培训。用于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费用,培养和提高了未来与在职劳动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了劳动生产力,从而增加了薪资。它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核心的部分。

第三,迁移与流动投资。迁移与流动投资是指通过花费一定的成本支出来实现劳动力在地域间或产业间的迁移与流动,变更就业机会,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体及社会的偏好。由于迁移与流动有利于改善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了劳动力的竞技状态进而提升其边际生产力;同时促进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之间的不断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它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综上所述,健康投资是保障人力资本的最基础的形式,因为健康的机体是人力资本得以发挥效益的前提保证;教育投资是提升人力资本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形式,为其他投资提供了知识储备和技能基础;而劳动力迁移与流动则有利于人力资本得到合理配置。除上述几种形式以外,现实中对于信息、社会保障、“干中学”、移民入境和智力引进以及提高管理决策能力等投资行为本质上也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还会不断拓展。

(2)人力资本投资特点。人力资本特点及投资的多种形式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形式资本的投资。

第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物质资本投资一般受经济利益驱动,人力资本投资则不同。人力资本投资一方面是为了就业、收入及经济增长等,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为了人的发展。因为就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而言,人力资本投资仅仅是手段,而就其终极目标来说,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进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恰恰是社会经济活动本身的目的。但在物力资本投资的场合中其资本永远只是手段。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与动态性。连续性是指在人的一生中,人力资本的形成不是通过一次性投资完成的,而是多次不断投资行为的结果。源于此,人们可不断调整投资内容与方向,改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见,人力资本可以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不断调整与更新,这就是其投资的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动态过程。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不确定性。人力资本形成的时间一般比物质资本更长。这意味着从开始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到获取未来预期的投资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被拉长了,其收益具有滞后性和长效性;同时,这也增加了人力资本形成中的风险:生命意外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8]具体来说,人的生命过程是不确定的,一旦发生伤残、死亡等意外事件,以往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将全部消失;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某些人力资本的供求遵循“蛛网波动模型”。[9]这些不确定性都将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不利影响或抑制作用。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外部性。人力资本是寄存于人本身的,对其投资首先获益的是投资者个人,同时家庭、企业和社会通过激励或控制人力资本载体的各种活动也能获益。这些收益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多样性而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健康投资不仅提升了投资者本人的健康资本存量,进而也影响了周围人群的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迁移与流动投资会促进不同种族、地域、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增进整个社会文明与进步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总之,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场合,外部性是普遍的、常见的,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

(二)教育形成人力资本

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及其特征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而言,教育是通过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两种途径来体现这种价值的。

1.通过丰富知识积累人力资本

知识是人力资本的基础。教育在受教育个体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教育直接增加了知识存量。学校教育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的教育形式,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根据不同对象,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概括后循序渐进地进行传授的过程。同时,学校教育还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选派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科学指导。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了知识存量。

(2)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知识。拥有知识是人力资本的潜在阶段,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则是人力资本的实现阶段。教育采用了多种形式为受教育者提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临床实习”等方式,使受教育者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使知识得以保值。

(3)教育教会人获取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可见,教会人获取知识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教育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受教育者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内化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领悟能力,使其思路开阔,思维能力增强,形成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如此,知识便会得以增值。这样,教育就能产生知识效应,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2.通过提高能力丰富人力资本

能力是人力资本的核心。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足值的人力资本,也无法实现其人力资本的价值。不论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在提高人的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丰富人力资本。

(1)教育通过教学等活动,不仅让受教育者掌握一般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使其掌握特定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这意味着人的知识与技术含量的增加,也意味着其体力与脑力的增长及更有效的运用,从而使其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更快,即教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工作效率,产生了人工效应,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增值。

(2)教育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智力与精神活动,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与发明创造能力,即教育产生了配置效应与创新效应,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10]

(3)教育通过传授、默化先进文明的价值观,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等非智力素质,诸如忠诚、责任感、声誉、进取心、追求幸福等,从而促使受教育者能以正确的态度履行职责,这将直接、间接地对提高其本人及其同伴的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一国教育越发达,国民的综合素质越高,其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所蕴涵的生产能力或经济能量就越大,人力资本的价值便越大。

三、教育与社会资本(www.xing528.com)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人力资本对学习型社会的垄断,为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尤其是对于教育与社会资本关系的探讨,对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一)社会资本一般理论

1.社会资本的含义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他将社会资本视为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并列的第三种资本形态。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

尽管布迪厄最早引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但真正对“社会资本”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使之产生较大影响的则是美国的科尔曼。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定义给予了具体描述: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11]

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得到广泛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D.普特南。他在1993年写成的《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指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作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12]但普特南还是没有区别社会资本的拥有者、社会资本的来源和资源本身,只从结果如信任和规范来定义社会资本,造成了同义反复。

林南在吸收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以及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的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资本就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即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13]

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中并能够为拥有它的主体带来收益的一种潜在能力。在实践中某些网络(如裙带关系、犯罪团伙等),对于一个国家和区域而言,并不是什么社会资本,它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而成了阻力和障碍,出现了社会资本“赤字”现象。因而,对社会资本的认识,一定要考虑其规范、制度、信任、道德等范畴。总之,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很多学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释范式。

2.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之后,安尼鲁德·克瑞齐纳(Anirudh Krishna)和诺曼·厄普赫夫(Norman Uphoff) (2000)认为,社会资本对发展的影响都是通过两类完全不同的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即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通过规则、程序和先例建立起社会网络和确定社会角色,促进分享信息、采取集体行动和制定政策规定。因此,结构型社会资本相对而言比较客观,并且是能够被观察到的。认知型社会资本是指共享的规范、价值观、信任、态度和信仰,它更为主观,且难以观测。[14]那么,这些社会资本的形式是如何体现的呢?例如,“制度”可以形成一种规范和约束,通过奖惩来制约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使社会产生认同感,形成合力,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信任”是指当某个人为他人提供了一定量的服务时,确信他人在合适的时间里也会对自己履行某种形式的义务作为回报,即取信于他人,形成一种储备服务,这时他也就拥有了一种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的特征

(1)社会资本的积累方式是指数速度增长。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比人力资本要快得多。人力资本的积累呈现算术速度增长,而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呈指数速度增长。因为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人们接受广义上的教育来进行积累的,每接受一定量的教育就增长一部分,而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发展和维持社会关系产生的。[15]人们一旦建立了关系,不仅对方将成为自己的社会资本,而且对方的社会资本也可能成为自己的社会资本,自己的社会资本也可能成为对方的社会资本。

图1-1 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

(2)社会资本通过主体间合作发挥作用。社会资本不能离开个人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完全依附于个人,如图1-1所示。物质资本体现在物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体现在人身上。但是,人力资本仅存在于A、B、C的各个点上,即单个人的身上;而社会资本则存在于A—B、A—C、B—C之间,连接各个点的线段就代表社会资本,它存在于至少两个人之间。但是在该线段以外的人及群体则不享有该资源,除非被该关系网络接纳。

(3)社会资本的形成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也可以限制社会资本的形成,甚至减少社会资本。如果政府不能解决某些集体行动问题,而授权民间组织解决这类问题,大量民间组织就会应运而生,社会资本相应增加;反之,政府接管大量民间组织管理的事务,就会排挤这些民间组织,减少社会资本。

(4)社会资本具有外部性。社会资本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也可以产生负的外部性。其正的外部性是指网络成员不能完全控制社会资本的收益,网络以外的人有可能分享社会资本的收益,即可能出现“搭便车”行为。例如,当社会资本作为信息的流通渠道时,明显具有外部性。个人为了私利搜集信息,通过谈话等方式向别人传递了信息,其他人可能获得利益。同时,社会资本也具有负外部性,“排斥圈外人、对团体成员要求过多、限制个人自由以及用规范消除差异”[16]等即属负外部性的一些表现。

(二)教育中存在社会资本

科尔曼认为学校嵌于它周围的“功能共同体”中,该共同体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校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从结构和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中的社会资本,如“功能共同体”、“社会闭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普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中也阐述了社会资本对儿童一生中的成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不仅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而且受到更大范围内的共同体中的社会网络、规则和信任的影响,还与学校的运作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以下将从认知、关系和制度三个层面来讨论教育中的社会资本。

1.认知层面的社会资本

个人层面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认知层面的社会资本。在认知层面,语言、编码、默会知识等认知社会资本常常被看做是显而易见的东西。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或地域等因素的差异,他们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积累了不同的默会知识,使用了不同的语言编码。如果他们的语言编码与主流语言或者学校通用的语言一致,将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并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2.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本

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本可以划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种类型。“关系性嵌入”是指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带有“人格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信任、互惠、义务与期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关系性嵌入”分为三个层次:家庭层面的、共同体层面的以及学校中的关系社会资本。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父母的态度、期望、情感支持以及与其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体层面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共同体成员的参与、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及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学校中的社会资本则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学生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等,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结构性嵌入”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往往带有“非人格化”色彩。网络的数量、质量、密度以及其中位置的差别,都意味着人在信息获得或教育资源占有方面的差异。学校与政府组织、企业、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对于学校的生存以及为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而获取各种稀缺资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制度层面的社会资本

制度层面的社会资本是指教育制度中的那些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习俗、规则、仪式、价值观、信仰、学校氛围或者隐蔽课程等。它们往往使信息分享、集体行动以及决策变得更加便利,往往是相对客观的。制度的社会资本是更加宽泛的层面,为学校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并对前面两种社会资本都产生重大影响。

(三)教育形成社会资本

在教育中不仅存在着认知、关系以及制度三个层面的社会资本,而且教育还可以从这三方面形成个人的社会资本。

1.教育提高个人的交往、合作能力

从个人层面上看,教育不仅提高人的知识存量,同时还培养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前提。因为社会资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恰当的交往与合作是与他人形成信任,进而产生进一步合作、互利行为等的前奏,是形成稳固的社会资本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例如,现在一些学校开设课程有意识地传授与他人合作的艺术;引导从事团队活动,从而增强与人交往的意识,提高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2.教育在人与人之间的层面上拓宽了社交范围

在人与人之间的层面上,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组织形式和各种各样的社团、联谊活动等。正是这些组织活动扩大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范围和规模,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与友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资本。例如,哈佛商学院世界闻名,商学院的许多毕业生成就辉煌,这不仅归功于商学院的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支撑的关系网络,这在毕业生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教育在制度层面上促进了社会的“胶合”

在经济发达国家,随着教育的普及、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度逐步增高,欺诈行为不断减少,整个社会呈现出良性互动的“胶合”状态。而在一些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整个社会呈“散沙”状态,经济发展的制度执行成本过高,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也有例外情况,由于商品经济意识较弱,教育水平也不高,人们反而不看重纯粹的经济利益,而注重小范围的和谐稳定,这样才能保证其弱小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1]于宗先.经济学百科全书(3)[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201.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55 -262.

[3]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72.

[4]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9.

[5] 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6]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0:260.

[7]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0.

[8]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4.

[9] 蛛网波动模型:例如,在当前进行的有关社会短缺的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在未来将可能导致此种人力资本的过剩,从而降低其实际收益。

[10]张风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1.

[11]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

[12]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1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

[14]姚福喜,徐尚昆.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展[J].理论月刊,2008(5).

[15]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2.

[16]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