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经济学学习要求-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学习要求-教育经济学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学习中必须注意其交叉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助于理解本书的内容。学好教育经济学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教育的发展,其落脚点是人的发展。此外,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经济学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

教育经济学学习要求-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学习中必须注意其交叉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助于理解本书的内容。本书所建构的内容体系采取了区别于传统教育经济学的思路,在内容安排和逻辑结构上有一定的特点,在具体学习其中的知识之前应对本书的思路和内容体系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一、具备相关知识

教育经济学是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揭示教育领域中一系列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体现了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融合。因此,要学好教育经济学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

学好教育经济学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教育的发展,其落脚点是人的发展。教育活动有着自身独有的特性,区别于其他的社会活动,尤其区别于纯粹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领域。首先,它的任务是将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受教育个体的精神财富的积累。这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特点,也是它与经济活动的区别所在,其内在规律、理念和价值观与经济活动是有着显著区别的。其次,虽然教育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得教育有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即使是政治和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或地区,教育也往往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最后,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其中的经济目的只是一个构成部分甚至是非核心的构成部分。以上种种说明,研究和学习好教育经济学必须把握教育活动的内在属性,而这些内在属性正是富含在教育学的知识当中。以争论较大的教育产业化问题为例,如果不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任务并以此为出发点,就很容易从经济学的理论当中得出教育可以并且应当大规模产业化的草率结论。因此,要学好教育经济学必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把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等等。教育学知识是教育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做支撑,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就会失去方向而无法契合教育的本质属性,其研究就不会触及教育问题和现象的深刻内涵。

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是学好教育经济学的必要条件。教育经济学要研究教育中的经济现象和活动;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合理地将这些资源在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进行分配;研究学校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如何才能有效地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办学资源,如何运作才能实现学校经营质量与效率的统一;探讨什么是教育成本、教育投资,怎样才能实现学校经营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把握,不仅需要具备教育学的理论与知识,更需要掌握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分析工具。任何教育经济学研究,都有可能使用“地道”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经济学理论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智力工具,是一种思维的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找出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任何打算学好教育经济学的人来说,不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是不行的,尤其是需要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否则,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难以深化,也不能对教育中的经济问题做出科学的探究,更难以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

同时,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又并非只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掌握与教育经济学联系较紧密的如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知识和分析工具。

此外,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经济学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不借助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就得不到反映客观规律性的科学真理。具有交叉意义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体和基本框架来源于经济学,而教育学将在若干方面对其产生制约和补充。单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及单纯的教育学研究方法,都不能满足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需要。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需要的是经济学和教育学在方法上的整合。因此,学习者理应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帮助理解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并致力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

最后,要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后,要更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就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提高应用教育经济学的观点分析现实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理解基本思路

要学习教育经济学,特别重要的是理解好贯穿于整个内容体系的基本思路。纵观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从思考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到今天对学校办学和教学活动的经济分析,教育经济学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通过对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分析,更是通过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方法论的思考,可以确立构建教育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思路。构建教育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思路重点在于坚持以“人本理念”和“资源特性”为线索,拓展教育的经济价值,思考确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假设,探索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及其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一)拓展教育的经济价值

伴随着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教育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演化,也逐渐被认识和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教育的文化和政治功能最先被发掘和应用。这个时期的教育仅仅是作为文化传承、政治教化的工具而被社会上层和统治者所掌握,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价值和功能没有被认识。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获取、占有和使用资源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方式。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范围的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愈发强烈,个人需要通过学习知识和技术来增加收入,社会需要通过劳动者后天习得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个时期,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功能和价值开始凸显出来,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经济学也由此而产生,正可谓,这些新知识来得恰适时宜

教育经济学诞生以来的半个世纪,人类社会以超越任何时代的速度向前发展,教育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础也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深入和扩展,人力资本理论更是迎来了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机遇。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丰富,社会产品的需求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人们也把这个过程的重要性与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资本的重要性相提并论。同时,消费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环节,其独立性和重要性逐渐增强,对经济活动中其他环节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和深入。有关消费的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得到重视,消费的理念、方式、结构等内容成为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甚至整个现实生活的重要因素。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引入和发展的过程恰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历史发展到今天,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不再一味强调粗放型生产带来的发展转而追求科学地获取、占有和使用资源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社会成员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因此,教育的经济价值也不应被单一绑定在生产价值方面。

教育与经济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本身的经济特质应当在更大范围内被深入探索和发现。在这个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的时代,在这个消费的价值和意义更加突出的时代,教育与这些时代特征相结合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必然。教育除了具备丰富的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生产性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消费价值,即具有提升消费水平和理念、提高消费技能和改进消费方式的价值。因此,教育的消费价值也理应是教育的经济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教育与消费的关系也应当成为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成果(诸如消费经济学、消费社会学等)也应当成为与人力资本理论密切相关,并借以支撑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确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假设

基于对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分析,教育经济学应当有自身的理论假设。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征在于以人是理性的为其最基本的前提。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类追求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目标,同时又受制于可用资源的有限与稀缺。这种矛盾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它表现为人与其外物的矛盾,即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其次它表现为人与其自身的矛盾,即人实际获取资源的能力的有限性与获取资源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实际享受已获取资源的水平和能力的有限性与希望提高享受这些资源的水平和能力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方式也只能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人类实际获取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人类享受已获取资源的水平和能力。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活动基于人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而展开,即通过教育可以有目的地改变人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性格特征,实现社会所要求的和人本身所期望的变化与发展,这为解决经济学的矛盾提供了可能。

由此,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假设实际上包括了解释和解决以上矛盾的三个方面。第一,把人本身视为获取资源的手段和工具,通过教育活动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进而提高生产率,解决人与其外物的矛盾,即教育具有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生产价值。第二,从人自身角度而言,通过教育提高人类享受已获取资源的水平和能力,解决人与其自身的矛盾,即教育具有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技能的消费价值。第三,意识到教育的经济价值后,人们力图发挥教育的经济价值,但所能够提供给教育的资源的有限性与达成教育目标的无限性产生了新的矛盾,经济学、教育学的理论和分析手段可以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方法,即教育具有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的工具价值。综上所述,教育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有效利用业已提供给教育的资源这三部分内容。

从教育经济学的历史来看,它也恰如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求的那样产生并发展,从最初的人力资本理论到今天其理论基础、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入,都始终是以“教育具有经济价值”为起点的。由此可见,以“教育具有经济价值”作为教育经济学的起点实现了历史的、理论的和逻辑的统一。

(三)以人本理念和资源特性为线索构建内容体系

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都在强调人本理念的核心地位,这样的理念对教育经济学的影响应该反映到内容体系之中。我们在确立教育的经济价值时,不仅仅是重视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生产链条上的环节,而是更加全面地围绕人的发展和人本价值的实现来分析,包括由教育经济价值而产生的教育经济学的其他内容,本书都坚持了人本理念,如教育可以丰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教育可以提高人消费水平和技能、资源的提供和使用等都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核心。同时,资源问题是贯穿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全过程的重要线索,教育经济学内容体系也始终体现着资源线索的重要性。在内容体系中,本书牢牢把握资源与人、资源的获取与使用等方面的关系。从教育经济价值的形成,到为教育提供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资源,整个过程都把资源问题作为核心内容之一。正是以人本理念和资源特性为线索,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问题被串接与整合,形成了具有逻辑联系的内容体系。

通过对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分析与思考,结合教育经济学的假设和线索,构建教育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教育具有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劳动生产率提高,个人收入水平提高和受教育者消费水平、消费技能提高等方面,并以此为条件实现社会经济增长和全面经济发展。明确教育的经济价值后,如何为教育提供资源充分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经济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和解决资源的稀缺性与促进教育发展的目标之间的矛盾。如何高效地使用资源,实现效率和质量的统一是教育经济学的另外一个问题,投入教育中的资源必须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亦即必须有效率地运行学校。

三、掌握内容体系

教育经济学知识是一个内在的整体,对教育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注重从整体上对内容进行把握。教育经济学内容体系的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对自身研究的核心主题进行不断提炼、完善、补充并不断体系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板块,分别回答三个问题,揭示了几对内在关系。

(一)教育的经济价值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价值属性,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自身形式的不断完善,其价值也愈来愈大,以至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把它作为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每个民族也都试图通过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1]教育的经济价值从属于教育的价值属性,即教育具有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效用。基于此,教育经济学研究以下两个核心主题。

1.教育形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教育不仅可以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知识含量和技能水平,还可以增强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教育具有丰富个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经济价值,但教育的收益不仅指向个人,同时还包括社会性收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形成,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最终带来收入差距缩小、社会更加公平、社会内聚力增强、社会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化和均衡化发展。

2.教育提高消费水平与消费技能

在确定教育经济的核心主题时,不仅应重视在生产要素市场中,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价值,还应该更加重视在消费市场中,教育能通过提高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教育经济学要同时考虑教育在市场经济的两个核心市场中所体现的基本价值,即在生产要素市场中关注其生产价值,在消费市场中关注其对于提高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技能的消费价值。

本部分内容以教育具有经济价值为原点,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这个基本问题,反映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为教育提供充足资源

教育的经济学问题导源于在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教育所受到的生存状况的制约之间的矛盾。[2]这种所谓的生存状况包括教育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终极目的的资源状况。要使教育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就必须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即教育成本,这是研究教育投入的一个前提条件。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为教育提供所需资源的数量和方式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质量、规模和速度。如何提供这些资源并有效配置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经济学要研究以下两个核心主题。

1.接受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需要放弃一定的社会资源

对于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来说,接受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是必须以放弃一定的社会资源为代价的,也就是说,教育存在成本问题。教育成本是教育服务和生产教育产品所投入资源的价值,表现为培养学生由受教育者个人与社会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这种费用是个人和社会为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认识到接受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放弃一些对我们当前和将来都有价值的东西,是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投资或教育投入的重要基础,是举办学校和经营学校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的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内容。(www.xing528.com)

2.市场、政府和社会共同为教育提供资源

认识到教育成本问题,是我们研究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资源的基本前提。教育同时具备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私人产品的竞争性、排他性的特征,是集公共产品要素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体的融合产品。[3]这种融合产品的特性决定了为教育提供资源的主体是多个而非单一。作为融合产品,其服务和生产的成本是不能单纯由政府独立承担的,政府只可能承担其中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那一部分要素的成本,而另外的部分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政府并非全能,市场亦有局限。在为教育提供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同时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这就需要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来参与,以补充政府和市场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同时,只有建立完整的教育经费投入与筹措运行机制,才能使政府教育经费有保障、市场投资有动力、社会教育投入有热情。

本部分内容从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角度回答了为保证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我们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进而揭示在教育投入过程中,教育与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有效地运行学校

人类建构资源的经济活动只有以合理性为根本原则,才能获得成功。[4]教育资源的使用,是教育工作者合理地、有效率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运用到无限的教育发展中的行为。教育资源的具体分配和使用通常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因此,“如何有效地运行学校”,即利用经济资源以实现学校经营的目标,保障办学效率与质量的统一,是教育经济学继回答“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资源”问题后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要回答“如何有效运行学校”,就要研究以下两个核心主题。

1.学校运行需要制度保障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要受到资源使用者的积极性、资源使用过程中是否受到监督、资源使用者责权是否对称等因素的制约。当资源配置到学校后,学校应当采取合理的制度来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学校经营的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现代学校制度则为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应以明晰学校产权为前提,通过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丰富学校社会资本,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学校制度。

2.学校运行面临效率与质量的双重选择

学校要合理配置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来提高学校的经营效率,但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其效率必须是建立在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的效率。同时,教学活动也是一个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过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育经济价值的最终实现主要由他们共同合作来完成,教学效率与质量相统一的教学活动乃是其经济价值实现的最基本途径。

本部分内容从效率和质量相统一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有效地运行学校”这个基本问题,并揭示了在学校及其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投入与产出、效率与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就是在理解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其内容体系,并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学习的展开和深入,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教育在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更加清楚地了解市场、政府以及其他部门如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更加深入地思考具体开展教育活动的个体、组织和过程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因而,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为教育发展的实践提供经济规律方面的认识论基础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方法论基础;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指导,进而促进这些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防止教育发展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此外,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我们还会更加自觉和理性地对待人生发展,科学地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促进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完善。

拓展阅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

舒尔茨于1902年出生在美国中部南达科他州阿灵顿郡的一个小农场。1930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应聘到衣阿华州立学院(现改为衣阿华州立大学)经济和社会学系任教,三年后晋升为教授和该系系主任。1943年,由于学校当局屈服于政治压力,把一篇侵犯到当地大农场主利益的学术论文从学报上抽换下来,舒尔茨在抗议无效以后,愤然辞职。他的辞职声明至今仍然被视为维护学术自由的范例。

1943年以后,舒尔茨一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该校以学术自由闻名,他的才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与日俱增,1946—1961年,他连续担任了15年的系主任。1960年被推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并于1972年被授予该会最高荣誉勋章——沃克奖章。1952—1972年(1972年退休),一直被选为该校的查尔斯·哈琴逊特殊贡献教授。

1988年5月舒尔茨受我国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的邀请来华访问。

舒尔茨是最早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学者之一。他的观点和一般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样,他认为经济发展策略上强调的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指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做出突出的贡献”。他不同意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优先发展工业,才能使第三世界国家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的观点。他认为战后的历史证明凡是采取重工轻农政策的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勒紧了农民的裤带,勉强建立了几个现代化工厂,但是,它们的整个国民经济无不道到严重困难。

舒尔茨认为由人的质量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人的能力和技术的提高是现代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源泉。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舒尔茨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瑞典皇家科学院赞扬他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投资与农业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的学者”。

舒尔茨的著述甚多。他的13部著作和250篇论文主要涉及农业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由于这些杰出的贡献,1979年他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5]

本章小结

1.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积淀与孕育,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直接促使教育经济学以独立学科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历经了前学科时期、乐观时期、怀疑时期和繁荣时期,并不断发展壮大。

2.教育经济学是由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体和基本框架是经济学方法,而教育学方法将以价值观的提供与导向、参与概念体系建构等方式渗透、融汇到学科研究方法之中。

3.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别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回答为什么需要教育;二是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回答由什么样的主体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为教育配置资源;三是有效地运行学校,回答如何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学校经营的目标。

思考题

1.通过对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的了解,如何认识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2.为什么会有“全世界几乎所有研究教育的教育学家都希望经济学家从教育研究的领域中走开”这样的看法,如何看待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3.如何理解教育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1]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3.

[2]汪丁丁.探索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3]张学敏.义务教育的融合产品属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4]刘敬鲁.经济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8.

[5]孔繁定,陈本林,等.当代中外经济理论信息集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288 -2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