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俗称“绿团鱼”、“蓝团鱼”、“银鱼”、“癞头鼋”。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师东征到达江西九江时,曾大量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指出:“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
鼋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最大的超过100千克。鼋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头部很小,吻突极短。它们的背甲为暗绿色,近似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前缘及裙边光滑,腹甲平滑,腹面为白色,四肢不能缩入壳内;蹼发达,适于在水中游泳;尾巴很短,不露出裙边。
鼋生活在缓流的江河湖泊中,平时喜欢栖息在水底,钻到泥沙里面隐藏自己。鼋是夜行性动物,白天休息,晚上游到浅滩觅食蛙、虾、鱼、螺、蚬等动物。它们的食量很大,吃饱一次之后,可以半个月内不再进食。若被人类生擒,常常10~20天绝食抗议,而且还会将已吞下的食物统统吐出。
鼋在捕食时,会潜伏于水域的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再伺机而动。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进行呼吸,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可以长期在水底生活,甚至冬眠。在夏秋季节,鼋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浮出水面进行换气。每年11月份,鼋都会准时开始在水底冬眠。鼋的冬眠时间很长,达半年之久,要一直到第二年的4月才会醒来。(www.xing528.com)
鼋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交配繁殖,雌性大多会在夜间上岸,到向阳的沙土地上掘穴产卵,每次产卵数十枚不等,然后用沙土盖好,还要在上面爬上几圈,使地面平整如初。一切完成之后,鼋就会从另一条路返回水中。它们的卵靠自然温度孵化,40~60天孵化出幼体。幼体出壳之后便会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浅水地带活动和觅食,当体重达到1.5千克时再游到深潭中,俗称“沉潭”。体重长到大约15千克时达到性成熟。
鼋对于汛期内江水的涨落极为敏感,甚至能够预知当年洪水的水位高低,如果它感觉洪水将会比较大,就会将卵产于岸边的高处,反之,就产卵于地势较低的地方。人们了解了鼋的这一习性后,借此来判断当年洪水的大小,以便提早制订防汛的计划和措施。
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突起,所以在我国民间它们还被称为“癞头鼋”。人们普遍认为鼋十分凶猛,会伤人。其实,鼋很少主动对人类进行攻击。在水面上漂浮不动的人,鼋有时会将其误认为“尸体”而进行撕咬,但在水中游泳的人却从未有被鼋咬伤的事情发生。事实上,鼋偶尔有伤人的现象并非出于本性,而主要是为了自卫,尤其是对那些怀有恶意并在岸上围困和捉弄它们的人,只要一口咬住,它们就不会轻易松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