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尾目也叫蝾螈目,其主要特点是体型较长,有头、躯干、尾和四肢。头较扁,口裂或大或小,吻部边缘大多有褶皱,有上下颌及排列形式不一的细齿。舌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只有个别种类的舌头可以伸出。外鼻孔位于吻端,眼位于头侧,一般都有下眼睑。颈部较短,躯干长,一般为圆柱状,身体两侧常有10余条排列规则的肋沟,肋沟之间有褶皱。水栖种类的尾呈侧扁状,陆栖种类的尾则呈圆柱状,且尾鳍较厚实。有尾目动物四肢行动力较弱,一般前肢4指、后肢4~5趾,行走或移动时需要借助躯干和尾的弯曲匍匐前进,后肢推动身体向前,腹部则紧挨地面,少数陆栖种类能将躯干稍稍抬起步行,甚至能跑能跳。它们游泳时,则将附肢紧贴身侧,以减少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有的种类的皮肤比较光滑,有的因皮肤腺集中且呈疣粒状而显得很粗糙,少数种类后肢退化或者终生具有鳃或鳃孔。
有尾目动物都没有交配器官,所以它们采取体外受精的方式,即在水中直接完成受精过程,个别种类为卵胎生。
现今有尾目动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热带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我国现存的有尾目动物主要分为3科、15属,约35种,其中镇海疣螈、贵州疣螈、细痣疣螈、大鲵和红瘰疣螈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知识
两栖动物登陆上岸之谜(www.xing528.com)
两栖动物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繁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所以,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
鱼石螈被发现于格林兰东部泥盆纪晚期的(3.5亿年前)地层里,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它的体长约为1米,外形跟总鳍鱼类(一种珍稀鱼类)很像。
如果我们把地球形成至今的46亿年缩减为1年的话,那么大约在那一年的11月15日才有生命的出现。第一只两栖类动物差不多在12月2日出现,12月11日之前都是两栖类的时代,著名的侏罗纪则是在12月14日到19日,而人类的出现则在最后一天的晚上9点左右。
那么,两栖类的祖先为什么不继续在水中生活,而要选择到陆上生活呢?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在泥盆纪末期已经出现了真陆生植物,地面上的气候潮湿而温热。当时靠近水陆的森林中有较多巨大的植物,其枝叶与残骸落入水中,并日渐腐烂,使得某些近地水域的氧气不足。这样,生活在淡水里的鱼类就面临缺氧和干旱的问题,导致大量的鱼类死亡,而用肺呼吸和具有爬行能力的古总鳍鱼类,则从缺氧或干枯的水池爬到另外的水域去生活。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鳍就变成了足,鳃也被肺取代,原本适应在水中生活的鱼类也就渐渐演化成最早的两栖类动物。但这也只是人类对两栖动物起源的一种推想,也有人认为是两栖动物为躲避天敌的缘故。所以,关于两栖动物的祖先登陆上岸的原因,至今尚无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