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石孙原名丁永安,祖籍籍贯江苏镇江,家境殷实。1927年生于上海,是家中的老大,1941年改名为丁石孙。他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大妹丁永宁后来成了新华社的著名记者。
丁石孙
出生后没过多久,丁石孙全家就回到了镇江居住。8岁之前,丁石孙一直在家里接受教育,后来进了私塾,但只读了约两年半,1937年7月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件,镇江的形势也开始紧张。上海失守后,全家及亲戚分几批逃难。丁石孙同父母一起逃到了汉口,弟弟、妹妹、亲戚也陆续到达汉口。由于缺乏经济来源,1938年5月,全家离开汉口,坐飞机抵达香港,一周后又坐船回上海。
幼年丁石孙(前排左一)和家人的全家福
丁石孙先后考取南洋中学和上海光华大学附中,这两所学校都因为日本侵略而被迫转入租界。然而就在1939年,丁石孙母亲突然因病去世,父亲过于伤心,就搬了一次家。碰巧的是,新家楼上邻居是一对年轻夫妻,女方的妹妹叫秦惠䇹,经常来找丁永宁玩。后来,她远赴美国,嫁给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丁石孙日后和李政道打交道,部分也是靠这层关系。
1940年,家族又有好几位亲戚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丁石孙在读中学时因情绪而影响了学业,一段时期甚至休学。那时的考试是比较困难的。丁石孙后来回忆说:平面几何对我来说一直比较伤脑筋,作业不大会做,考试也通不过。那时,日本鬼子闯进了租界。抗战期间,日本人强制中国学生学日语,他拒绝学,考试全靠作弊。为安全起见,丁石孙又转学到离家较近的乐群中学。
数学成绩平平,高一学平面几何都觉得难,为了应付不会做的题,他只好抄别人作业。在乐群中学,丁石孙遇到了一位数学老师,对他后来走上数学道路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学校用的代数教材是著名的《范氏大代数》。那位老师还经常出些难题给学生做,难题取自另一本名著——霍尔(H.Hall)和奈特(S.Knight)的《高等代数》。丁石孙发现自己能解决其中的大多数难题,对自己研习数学颇有信心,但并没有确立数学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1944年,丁石孙考入大同大学电机系。大同大学的校长就是著名的胡氏三兄弟中的胡敦复。胡氏三兄弟有一个小妹叫胡芷华,嫁给了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其子姜伯驹1953年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他的导师正是丁石孙。姜伯驹后来长期执教北大,还当上了中科院院士。这是后话。(www.xing528.com)
由于不喜欢制图,1945年秋,丁石孙转到了数学系。那个时候日本已经投降。1946年,丁石孙接触到佛教,明白了要把很多事情都看穿看淡,这个思想贯穿了他的余生。
日本投降后,丁石孙开始关心政治,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学生运动。他上街卖纪念章,参加读书会,还当上了读书会的负责人。
1947年初,丁石孙进入大同大学学生会。学生会里有不少是地下党,他们带领学生罢课。其中包括丁石孙在内的四人还去南京教育部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无果而返回上海。第二天,警察就来学生会抓人,丁石孙也被抓进去,经过一番审问后被放了出来。丁父怕再出事,就让丁石孙回镇江住了一个月,之后回到上海,丁石孙才知道他已被大同大学开除了。
在上海失学的一年里,丁石孙当过家教,还花不少时间细读罗素的名著《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西方哲学史》。此外,丁石孙还读了冯友兰的著作,对宋明理学有了一些了解,并对禅宗产生了兴趣,“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但这个时候,丁石孙没怎么接触数学。
1948年,经过努力,丁石孙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在他离开上海之后几周,读书会的人全被国民党当局抓了,其中有丁石孙的弟弟,有人甚至还受过刑。两周后,国民党得不到什么证据,就把他们都放了。进入清华大学后,他加入进步组织“民主青年同盟”,并担任校学生会领导,组织进步学生开展配合解放军入城的宣传活动。1949年上海解放后,丁石孙从北平赶到上海,读书会全体成员开了一次会,商量下来,大家接受丁石孙等解散读书会的提议,但相互还保持着联系。1995年,整整50年过去了,大家再度相聚于上海,谈得很开心。
费孝通与丁石孙为纪念各民主党派响应“五一”口号50周年题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