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编辑部内自我审查的案例分析

报纸编辑部内自我审查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从宏观上简要概述了自我审查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指出编辑部内的编辑修改是一个可见的自我审查过程,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内容的变化清晰地展现出来。本节聚焦编辑部内的自我审查过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话语分析来剖析自我审查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生产的影响。上述报道内容无疑是非常敏感的,大有“添乱”嫌疑。

报纸编辑部内自我审查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从宏观上简要概述了自我审查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指出编辑部内的编辑修改是一个可见的自我审查过程,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内容的变化清晰地展现出来。本节聚焦编辑部内的自我审查过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话语分析来剖析自我审查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生产的影响。

梵·迪克认为,新闻报道可以分解为一个常规的格局,它由一些分层排列的范畴组成,包括概述(标题和导语)、主要事件、背景(语境和历史)、后果(后续事件或行为)、言语反应和评论等。梵·迪克称之为“超结构”或“新闻图式”(如图4-1所示)。

图4-1 梵·迪克的“新闻图示”

梵·迪克列举的这个新闻图示是相当理想化的,包含了新闻中所有可能的信息元素。现实的新闻生产中,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导致其中某一或某些信息元素的缺失。比如说,因为赶在原因未明之前发稿,背景、原因要素可能缺失等。此外,由于新闻写作遵照“倒金字塔”模式,信息按照重要性依次组装,而非严格按照事件逻辑进行,因此新闻报道各块之间是可以拆分的。

这一点在新闻编辑过程中体现得相当明显。有时候编辑的删改可能会改变新闻面貌和实质,但并不妨碍它以新闻样式登上报纸。梵·迪克认为这被删除掉的东西,即“不说话的东西”,有时候比“已经说出的东西”更加具有说服力。

因此,通过比对原始稿件与见报稿件的差别,见证整个编辑流程中的自我审查,我们能够看清自我审查在确保政治安全、避免惹怒当局的前提下,如何建构了新闻事件,即自我审查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本节案例选取2004年中部某省会城市的某都市报对重庆“万州事件”的调查报道——《小纠纷咋酿成了“大事件”——万州“‘扁担’被打引发群体事件”风波始末》为例。该报道是抢先发的稿件,也是中国内地媒体对该事件少数的新闻报道之一。

2004年10月1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个“扁担”(搬运工)被“公务员”殴打激起民愤,数千群众围攻万州区政府,最终引发“万州事件”。

记者立即赶赴重庆采访。实际上在现场采写新闻的过程中,记者本人已经提高警惕、防范政治风险了,他事后在博客中说:

我当时在做“万州事件”稿时,一是时间赶得急,事发当天即赶到现场。是夜,万州区还是万人空巷,区政府仍处在群众包围之下,大门被砸坏,办公用品遭抢,街头烧毁的数辆警车还在,全副武装的警方正源源不断带着催泪瓦斯从重庆赶往现场增援,被打伤的“小扁担”还在医院无人过问,采访十分顺利,现场照片也极精彩。

当夜,我一边写稿,一边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相熟教授联系。每写一段稿子,就让他通过邮件给我批讲一段,我写现场及事态发展,他点评政府在处理这起公共事件中的得与失,另外还加上国外在处理类似事件中是怎么做的,针对我们国家的国情,政府该怎么做。整体看来,这是一篇帮忙的稿子,看不出任何“添乱”的嫌疑。(www.xing528.com)

现在想想,里面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其中更多的是怎样利用好专家资源这一块儿的。套用我们主任的一句话:“关键时候,我们是需要拉头驴出来叫一叫的,一是驴叫的声音大,二是驴掌握着法律武器,必要的时候它还能踢一踢,替我们挡一阵子。”[7]

尽管记者采写中也存在着自我审查,如请专家对记者文字的规范性把关,请专家点评政府行为,借其之口传达观点等,但总体上仍忠实传达了新闻事实,稿件递交编辑台时,在编辑看来“一不留神,就踩上了地雷”[8]

初稿以《小纠纷引起的大事件》为标题,内容分为三块:其一,“万州事件”的经过,占原稿三分之二篇幅;其二,专家看法,点评政府危机处理得失;其三,事件最新进展。在其主体部分——事件经过中,记者聚焦于冲突原因,详细交代了事件经过,还原了导致冲突发展的三个阶段:

(1)“扁担”(弱势群体)与“国家公务员”(强势群体)的争执;

(2)旁观者被激怒,从个人争执升级到围观群众与权势阶层群体的冲突;

(3)矛盾激化,引发公众对政府的愤怒,最终升级,冲突发生。

通过对三个阶段中冲突双方,包括群众和当地政府(尤其是执法人员)行为的描绘,记者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冲动发生的真正原因——当地政府屡次动用警力解决冲突,社会危机积蓄已久。

通过对事件原因的探寻,初稿揭示了深刻而尖锐的社会矛盾,明确表达了群众对地方政府和社会不公的负面情绪,表面上的小冲突仅仅是导火线。记者通过呈现冲突双方——群众以及警察、官方各自的行为,进行批评,在行文描绘中明显出现了社会底层与部分官员的对立。记者站在民间立场上叙述,官方变成了负面的“他们”。

显然,记者初稿比较客观、真实地展示了暴乱全貌。尤其其中包含着非常敏感的事件原因追寻、全副武装的警察现场执勤等细节,真实、直白地揭示了一些社会矛盾,展现了地方政府与群众的严重对立和尖锐冲突,并直接触及了背后深层次的动因。

上述报道内容无疑是非常敏感的,大有“添乱”嫌疑。而且,通过字里行间的描绘,记者已经潜在地站在了民众一面。这在官方口径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存在较大的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