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经新闻报道质量总体分析

财经新闻报道质量总体分析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8月21日晚6点,央行宣布第四次加息。这一重大经济政策的颁布具有突发性。本节的解读将对内地主流媒体关于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加以分析,以指出本次报道的进步和不足,并试图展现经济报道正在发生的变化。从媒体对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受众对于经济报道通俗化的需求开始得到尊重,这主要体现为本次报道方式的丰富。

财经新闻报道质量总体分析

——基于一次加息报道案例的解读

由于特殊的媒体生存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报道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诸如经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经济报道理念的落后、经济报道方式的陈旧,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心科学、规范地传播经济新闻成为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期待。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报道在不断摸索中寻找突破和创新之路,从业者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

2007年8月21日晚6点,央行宣布第四次加息。这一重大经济政策的颁布具有突发性。突发性主要表现在加息的时间远远超出了此前社会各界的预测,也不同于以往央行加息时间的一贯做法,即不是在周末发布,而是选择在周二晚间六点钟发布。这一发布时间的变化所带来的媒体震荡是前所未有的,分析媒体在加息政策颁布之后一两天之内的相关报道,正是考察我国经济报道从业者报道水平的最好时机。本节的解读将对内地主流媒体关于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加以分析,以指出本次报道的进步和不足,并试图展现经济报道正在发生的变化。

为了对此次加息后内地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做科学分析,在报道资料的收集上笔者使用了百度和Google两种搜索方式,报道文本来源的选择依据是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的媒体,文本的体裁种类主要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

基于以上分析的前提,在对大量相关报道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对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呈现出以下值得肯定的特点:

1.媒体“抢新闻”意识增强,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信息具有共享性,其能否被透明地披露,决定了其是否能在公众中公开、平等地传播,也决定了媒体能否在第一时间将其迅速地向社会传播,从而使信息成为公众共享的资源。公众通过了解最新财经新闻如市场情报、数据、资讯财经热点话题等,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央行加息政令何时发布的掌控权把握在政府手中。作为一项涉及公众的公共经济政策,政府发布时当然要做到公开透明。

媒体以传播公众欲知而未知的信息为己任,即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尽可能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解读,甚至就此做出预测性报道。这也是媒体获取公众信任并借此提高媒体公信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与前几次加息相比,央行第四次加息具有突然性,导致媒体措手不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正是考验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水平的关键时刻。从媒体的反应来看,在央行8月21日晚6点宣布加息后,网络媒体因其天生的技术优势,几乎与央行同步发出报道。而广播电视类的媒体则大都在当天晚间的重要新闻节目中播出此信息。印刷媒体因出版周期的限制,则只能在次日发布信息。虽然有天生的弱势,但是印刷媒体则在版面的冲击力、信息的深度解读等方面做足了功夫。与此同时,为在时间上赢得优势,印刷媒体在其相应的网络媒体上第一时间将加息的新闻发出。

我们可以看出,时至今日,对于经济报道来说,媒体对重要经济信息的报道速度已经大大提升,而大大提升的传播速度则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也大大提高。速度是体现媒体竞争能力强弱的重要参照,就这一点,第四次加息的相关报道证明了媒体已经有了明显的“抢新闻”的意识。

2.受众对于经济报道通俗化和实用性的需求得到尊重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一直让人头痛,堆砌数据、滥用术语、图解政策、长于说教等问题使得报道本身缺少亲和力。从媒体对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受众对于经济报道通俗化的需求开始得到尊重,这主要体现为本次报道方式的丰富。媒体在报道本次加息时,不仅大量使用快速便捷的消息,还使用了重磅的新闻述评及深度报道来解析新闻背后的意义,同时,给受众以未来启示的预测性报道也时有出现。此外,为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媒体还把绘制图表、新闻链接等作为常规的武器来使用。

实用性也是媒体报道央行第四次加息的一个重要特征。加息之后,老百姓生活会受何种影响?在理财上如何趋利避害?存贷款业务应如何打理?以上类似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成为本次加息报道中媒体内容选择的重要方面,诸如“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 理财方式须回避风险”这样的实用性信息解读常常见诸本次加息报道。媒体对此类内容的选择正符合寻常百姓的迫切需求,解除了燃眉之急,体现了经济报道的实用性。

3.深度解读渐成趋势,多元化解读初露端倪

信息具有扩缩性,不同的人因其自身具有的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会不同,当然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错误的解读。因此,对重要经济信息进行解读是受众对媒体的期待,当然这并不是指简单的图解政策式的信息解读。本次媒体对第四次加息的深度解读多聚焦于为什么加息、加息的影响和加息后该如何办等方面。

当深度解读渐成趋势时,为避免解读一边倒的多元化解读也初露端倪。为受众提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条信息的不同观点,使受众能在多样化的观点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观点中得到理性思考的熏陶,这是媒体应有的重要职责。在媒体对本次加息的报道中,多元化解读初露端倪。就媒体关于加息效果的报道来说,有的媒体认为,“不宜对加息的效果期待过大”[2],而有的媒体则认为,“此次加息作用‘不可小视’”[3]。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媒体在报道同样的新闻时往往倾向于“一边倒”,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尽管如上述那样的多元化信息解读并没有成为媒体的主流和媒体从业者自觉的职业追求,但是它已经表明中国媒体有这样的能力,并且能够做出这样的尝试。

4.预测性报道受到重视

预测性报道在经济新闻中显得尤为宝贵,因为人们既需要对现实的经济环境进行监测,还需要对动态的经济环境加以把握。人们希望能够根据媒体提供的信息,预见到自己在一个或长或短时期内的决策或者行动。所以,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媒体能否为受众提供其所需要的预测性报道常常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制胜的关键。在此次的加息报道中,相关的预测性报道颇受追捧。在网络上转载率较高的是以下这条预测性报道:

参考报道:《水皮:最快下月还将加息 美联储动向值得关注》[4]

……水皮表示加息从来不是专门针对股市而来,7月份CPI数据高达5.6%则很可能是此次加息的针对点。水皮认为加息是一个过程,此番宏观调控的特点之一就是小幅快频率的加息,所以年内再次加息可能性特别大,“甚至最快可能在下个月就会再次加息”。

但是水皮也指出,美联储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也可能影响中国央行下一步是否加息的决定。由于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近期可能采取减息措施,若美联储减息,央行到时加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为那样反向操作会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我们不可能跟自己过不去”。水皮由此也认为,此次加息跟央行对美联储动向的判断有关,或是特意赶在美联储降息之前推出加息措施……

面对央行的频频加息,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第四次加息,老百姓往往处于一头雾水之中,看不清未来到底如何?此时,该条报道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

看到媒体在此次加息报道中凸显的进步时,也不可忽视其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的情绪化色彩过浓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尽可能地呈现事实的原貌,报道者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冷静的报道,如果在报道中过于情绪化,主观色彩过浓,则会导致报道文本与事实的过度偏离,从而无法使受众最大可能地接近事实本身。纵观媒体对央行的第四次加息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情绪色彩过浓的报道。有的媒体为特别突出此次加息时间突然,制作了这样的标题:《年内第四次加息不期而至》[5],《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提前降临》[6],《央行出其不意 今起年内第四次加息》[7],《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8],等等。众所周知,“不期而至”“提前降临”“出其不意”“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等词都是主观化、情绪化倾向过浓的词语,类似以上过于主观化的标题无疑使相关报道失去了相对的客观性,也会误导受众对于加息这一重大经济政策的正确解读。当然,情绪化的报道不仅体现在报道者的标题制作中,还体现在报道文本的写作中,这里不再举例。

2.预测性报道质量不高

以上已经提到,预测性报道不仅是媒体制胜的法宝,更是公众对未来如何加以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媒体对本次加息报道的相关预测性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类报道的质量并不高。这不仅体现在预测性报道的数量极少,还体现在该类报道的报道方式的不规范上,即对未来的预测并不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依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导致预测与后来发生的事实不相符。有这样一则报道对加息的影响进行了如下评述:(www.xing528.com)

虽然央行的加息手段主要目的在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在股市5000点关头,加息的动作对后市的影响成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与以往“利空释放就是利好”的态度不同,由于本次加息不在预期之内,多数市场人士还是持不乐观态度。

申银万国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导致周边市场走势偏弱,次级债影响尚未消除,本次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对A股市场产生较大冲击。民族证券资深分析师则表示,央行加息的消息对股市仍将是短期负面影响,近期股市可能将以震荡为主,对银行股略有影响。

该预测报道还采用了“专家”的观点,认为在未来“存款利息可能加到8%”,依据如下:

“加息在预料之中,但加息幅度还要更大、频率还要更高些。”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针对当前股市、楼市的高热状况以及CPI的不断攀升,只有加息才是最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现在存款利率已经为负2%多,仅靠每次加0.27个百分点是不够的。

钟伟则认为,总体来看,未来2至3年仍有持续加息的必要性,存款利率很有可能加到7%—8%。此外,多位专家指出,此次加息很少见,从调整的幅度来看,银行的存贷利差在收缩,使得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受到影响。[9]

从记者所做的预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预测所依据的信源相当单一,一是资本的运作者,二是专家,而且又都只是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预测是否可信本身就值得怀疑,更别提后来股市冲破5000点并保持相对稳定上升趋势的事实对本则预测性报道的沉重打击了。

如果采用纵向对比的方式来审视中国的经济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与30多年前相比,中国的经济报道走到今天,的确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将视角切换为横向比较的话,即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报道相比,中国的经济报道则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受众对经济新闻有着极大的需求,但是经济新闻生产的现状却并不让人满意。而这与中国受众的经济学基本素养和财经记者的专业素质不高不无关系,也与经济报道产品的质量相关。

目前,中国经济报道的质量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来说,经济报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其二,语言干瘪晦涩,不通俗;其三,报道的信息过浅,缺少科学深入的分析解释等方面。[10]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随着市场主体——消费者和投资者力量的壮大,过去的那些报道理念、报道模式等都不得不加以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使用的是“经济报道”一词,没有使用“财经报道”“政经报道”“产经报道”和“市场报道”这些词,原因在于,笔者以为,“经济报道”涵盖了以上四类报道。同时,央行加息这一重大经济政策的变动会牵扯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它既是“财经报道”“政经报道”“产经报道”,又是“市场报道”,因此很难把它归于单纯的哪一类。

另外,近年来,有喜读财经报道的爱好者对中国内地的财经报道做了这样的评价,转置此处,以供学习:“1.捕风捉影。有那么几家媒体,打听内部消息的确有一套,很多独家信息都是他们披露的。不过,估计他们也仅限于听到了几句‘确定’的话,但是要作一篇大文章,上头条,却没有多少‘干货’,于是就只能东拉西扯,过去的、现在的、国内的、国外的,各种分析、各种预测,基本都不靠谱。因为,虽然听到了几句话,但未必知道人家为什么要说那些话。2.喜揭黑幕。这是很多财经媒体的通病,通过记者的跟踪暗访,把企业或者行业‘黑幕’作为重磅消息抛出,产生轰动效应,财经信息活生生被做成了社会新闻。有的媒体人也许会觉得自己很有‘社会责任感’,但首先还是要搞清自己的定位,揭黑的事情最好让时政社会记者去写,财经记者还应该多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3.长篇大论。好稿子未必要长,把事情说清楚,读者能看明白,就可以了。《华尔街日报》的‘故事体’被奉为财经媒体人的必修课,但人家故事有头有尾,篇幅也不是那么长。我们很多的稿子,篇幅不短,事情却说不明白,越看越头疼,干脆不看了。4.专业性差。这个也许跟媒体从业人员文科生太多有关,很多人对各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得比较少,更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生产或者经营工作,容易被表面现象欺骗。”[11]

练习题:

1.什么是华尔街日报体?采写华体新闻应该如何展开科学思维?

2.在财经媒体报道现实中找出实例,分析当前中国财经报道存在的问题。

[1] 本部分内容参见笔者发表于《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1期的《采写〈华尔街日报〉体新闻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2] 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N].新京报,2007-08-23.

[3] 央行今年第四次加息 给涨价刹车给股市降温[N].河南商报,2007-08-22.

[4] 水皮:最快下月还将加息 美联储动向值得关注[N].华夏时报,2007-08-22.

[5] 载于《证券日报》,2007年8月22日。

[6] 载于《深圳特区报》,2007年8月22日。

[7] 载于《上海证券报》,2007年8月22日。

[8] 载于《新京报》,2007年8月23日。

[9] 央行意外加息打乱5000脚步[N].竞报,2007-08-22.

[10] 以上有关加息报道案例的分析参见笔者刊于《新闻传播》2007年第10期的文章《从2007年央行第四次加息报道看经济报道的变化——兼及当前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

[11] 全球君.想说,为什么现在不爱看国内的财经媒体[EB/OL].(2015-05-25)[2017-12-05].http://mp.weixin.qq.com/s/kW6-D6Mfoy2ttRs0r2_VZ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