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媒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要务的大众传播工具,不论传媒发展和演化出多少功能,都不能弱化其最基本的功能——传播信息。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财经新闻首先是新闻,所以在进行财经报道时还要遵守新闻报道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平衡原则。以下是对当前中国新闻报道在遵守平衡原则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解决思路的剖析,对财经报道来说,这些剖析同样非常适用。
早在1729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接办《宾夕法尼亚公报》时就提出了“当人们各持己见的时候,双方均应享有让公众倾听到各自意见的平等机会”[11]的观点,这一主张被看作是“平衡原则”的首次提出。到19世纪30年代客观性原理形成并确定下来之后,平衡原则作为客观性原理的核心内涵基本上得到新闻界的认可。客观性原理也正是在此种背景下确定了自己的基本内涵: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和价值分离,避免价值的个人偏见。[12]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媒面临的媒介环境的变化,平衡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1983年孙旭培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在新闻报道的实际操作中,平衡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初期,新闻报道的不平衡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被社会所吸纳的话,那么今天在社会利益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的态势下,忽视新闻报道中应遵守的平衡原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衡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当前媒体在新闻报道时的过度偏向,使得新闻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正常需要,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公众在信息资源享有上的不公平。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新闻报道的“一边倒”。
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同时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各利益群体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已势在必行。可是,媒体则常常视而不见:对同一问题中各利益群体不同的诉求和看法的反映往往只有一个声音,于是便出现“多元社会,一个声音”的失衡报道局面,一面之词、“一边倒”的新闻在媒体报道中随处可见。“一边倒”的报道,使表面的繁荣所制造的虚假幻象遮蔽了实际存在的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误导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其实,意见和利益的公开表达,多种意见和多元利益的畅通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倾向性调整,我国社会的整体人群出现了急剧分化的趋势。这种深刻的变化给以反映社会现实变动为己任的媒体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即如何合理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但是从媒体近年的报道来看,可以说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的反映有一定的扭曲。其表现和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富人及精英阶层报道的圣像化
在传媒日益商业化运作的今天,媒体越来越趋向于把精力放在对富人和精英的报道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已经走向市场的媒体必须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眼球,借此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同时,对财富、成功和美貌的向往和追逐是当下众多国人的共同心理。在以上商业背景的支配下,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当今的传媒,是城市的传媒,而不是农村的传媒;是富人的传媒,而不是穷人的传媒。”[13]
如果说,在分量上媒体更倾向于对富人和精英加以报道还有存在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媒体对于此类人群报道角度的选择却存在着不容小视的问题,即不惜版面、过多地渲染此类人群超出常人的价值观念、利益需求、思想感情、生活方式,而对他们艰苦的创业历程、崇高的理想等更可以激人奋进的内容避而不谈。这种完全圣像化的报道取舍,不仅掩盖了此类人群的生存真相,还助长了整个社会的享受、攀比的风气,无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对困难人群报道的悲剧化
在关注困难群体的媒体报道中,出现了对困难人群报道视角的严重取舍偏见:新闻报道主题的悲剧化。进城男民工们让人胆寒的讨薪、生活无着的打工妹被强逼卖淫等诸如此类足以撼动人心的极富曲折性的故事在媒体报道中只能集中反映一个主题:在现实状况下困难人群的悲剧命运。《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尖锐地指出:一种人群如果因为所谓的影响力和距离关系,而渐渐被社会的主流记忆力选择性地忽略,乃至淡忘,要等到下一次有新闻发生才能显示他们的存在——这样的状况,难以说得上是全面发展。大众传媒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愿意长期关注弱势群体,商业的逻辑使其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更有可能采用一种“炒作”的姿态,而不是作为其长时间的利益代言人。[14]以上评论道出了媒体对于困难人群的报道取向悲剧化的真正原因。
对困难人群报道取向的悲剧化,还表现在有关此类报道的传播方式的超常化上。当前,媒体在极其有限的对困难群体的报道方面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通过突发的恶性事件表现出来。2006年夏天,一位农民父亲因女儿考上大学付不起学费而自杀,这起事件曾被全国多家媒体相当卖力地报道过,直到女学生在媒体的帮助下得到了各界的捐助,从而解决了无钱上大学的难题。诸如此类让人咂舌的突发恶性事件的报道,在媒体上正不断上演。
传播方式的超常化往往导致民众对媒体本身和公共政策制定部门的误读,致使民众产生这样的误解:要改变自身的生存困境就必须想出出人意料的花招来“作秀”,借此来吸引媒体的目光,从而通过媒体报道,得到社会决策层的注意。就拿民工讨薪来说,这样一个既定的“跳楼秀”模式似乎在各城市不断重复:民工讨薪未成——集体跳楼(也有单个人的)——媒体报道——政府插手——找到欠薪黑心包工头——讨薪成功——笑逐颜开地拿着钱高高兴兴回家团圆。如果说媒体第一次报道的民工讨薪未成而跳楼还能称为好新闻的话,那么之后对同类跳楼事件的报道只能叫可悲的“模仿秀”了,没有任何新意可言。
以上现象本身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媒体来说,如何能够在问题激化以前将其报道出来以引起社会和决策机构的关注?就民众来说,如何能经常性地通过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利益立场?必须指出的是,媒体在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时投以关注,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合乎理性、有建设性的意见交流,来达成共识,促成问题的解决,起到政策讨论和政策传播的平台的作用。[15]
3.对普通人群报道的丑化
在对普通人群的生活画面进行报道时,媒体也已经形成了一个惯式:从寻常要素中极力挖掘出富有戏剧化的因子来制造噱头,吸引眼球。比如,在一些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报道中,一些媒体试图通过自杀、性、精神病、贫困、犯罪等矛盾冲突异常剧烈的事件来吸引眼球,而关于这一群有着生机勃勃精神风貌的未来中国栋梁的正面报道少之又少。诸如此类的报道在媒体上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容易使公众对这一群体产生错觉:那些所谓的未来中国的栋梁之材们没有社会责任感,正在走向堕落。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媒体这种丑化普通人群的报道涉及面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从事着一般职业并有着一般收入的人群,比如医务工作者、教师等。
麦奎尔指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和社会一般大小的传播过程。大众媒介的社会位置,既不是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也不是处于社会背景中作为一个组织,而是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之中——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连接者。[16]与此道理相悖,当前我国媒体对社会整体中各阶层人群的失衡报道造成了媒体对社会现实投射的“碎片化”,没有对社会各阶层人的典型画面进行整体反映,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从近代报纸产生一直到现在,作为以服务公众为己任的大众传媒已经开拓出了丰富的功能,大众传媒以信息传播为基础的其他功能的延展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一个健康的媒介运行环境应该是由各级各类媒体所合成的媒介整体能够均衡地发挥着各方面的功能,为公众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营养,而不是有意地使某方面功能得以凸显或者夸张性发挥。如果过度发挥某一方面的功能,则媒介的整体运营环境是病态的。但是从我国媒介目前运行的状况来看,媒介提供娱乐的功能已经对信息传播功能的发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新闻娱乐化的泛滥正消解着新闻报道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
媒介的娱乐化不仅表现在娱乐类节目数量的过度扩张上,还表现在新闻类节目的娱乐化包装上,尤其是严肃的新闻以娱乐为导向报道出来。现在我们的媒体报道中,许多严肃的新闻经常用娱乐的方式处理,比如腐败官员的曝光,还有杀人、强奸等刑事案件……一次次都变成了茶余饭后的娱乐材料。以媒体在2006年对杀人狂邱兴华的报道为例。邱案发生后,媒体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此事件的剧场效应上:邱兴华的杀人动机、公安部门的追捕过程、先后两审的经过、该不该让邱做精神病鉴定以及对其亲属的全方位“追踪”“传真”和“纪实”等。当媒体带给受众此血案的戏剧化的娱乐内容时,那些倒在邱兴华魔掌与屠刀之下的11位受害者和他们惨遭变故、痛失亲人的家庭却被集体“忽视”了。媒体的这种娱乐化倾向的报道使得公众很少有人知道11位受害者的名字和他们家庭所面临的困境,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后果:邱的亲属得到了政府的关照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捐款赠物者不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而受害者的家属仍生活在缺衣少食、债台高筑、拖家带口、举目无亲的困境之中。
类似不负责任的过度娱乐化的报道带来的结果并不是公众情绪的放松、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陶冶,相反,带给人们的只是心里的高度恐慌和对社会的不满,甚至可以说过度地挖空心思寻找新闻事件内在的娱乐性往往会造成整个社会道德同情心的无意丢失。总之,过于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一面会导致新闻事件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的丧失,如此则成为整个社会的悲哀了。
新闻报道失衡的后果相当严重: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导致社会各方矛盾的激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呼唤媒体对平衡原则的重视,规避由于新闻报道忽视平衡原则带来的种种弊端已迫在眉睫。要试图破解当前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失衡难题的时候,有必要对平衡原则的具体内涵作出清晰的阐释。
什么是平衡?有论者认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17]还有论者认为,平衡报道就是“客观、中性地刊登被报道人之间的论争”,“新闻机构在刊登这些意见时,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两种意见之间存在分歧,新闻机构也应当如实客观地刊登”。[18]
在肯定以上说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清楚地对平衡的含义加以表达,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重要内涵:给涉入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以平等的表达机会;摒弃中庸的不分主次的表达;对相互对立的观点要进行客观的陈述,不能故意作任何主观的掩饰和忽略;平衡要内化为记者的职业道德,而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操作。
笔者以为,要彻底解决当前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平衡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俗语所昭示的真知同样适用于新闻报道。通过对多个新闻源的使用和交代,媒体一方面可以表明新闻事实是有根据的,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同时,还可以通过集纳各方信息,兼顾矛盾各方,防止新闻报道的一面倒,为实现每一篇新闻报道的平衡奠定良好的信源基础。
在尽力拓宽采集新闻的信源渠道时,媒体还要注意在其中寻找出对事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方面并加以突出,而不可“各打四十大板”。这可以从梅尔文·门彻的相关阐述中得到启发:平衡很重要。平衡并不是指他们必须让自己站在争论的正中央的位置。假如侯选人A今天做了一个重要演说,这个演讲值得上头版。而在同一天,反对者B只是重复了昨天的话或说了一些废话,报纸或广播电视台就没有必要在言之有物和言之无物之间保持平衡。一个绝对平衡的新闻界等于没有新闻界。[19]
如何把握好单篇报道的平衡,这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实现,如多面展示法:记者通过有意识地显示报道对象各方的观点、意见、看法或者材料来达到平衡的目的;综合分析法:记者将新闻报道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展开,从而找到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人的观点和有关此报道的种种相关联系;存疑法: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说法心存疑虑,想方设法找到不同意见或看法,等等。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平衡,都只不过是一种技巧。“但实际上平衡是一种道德责任,不能够用秒表或直尺来衡量。”[20]所以,记者在进行每一次报道时,都保持平衡的意识并有意为之才是最重要的。
单篇报道的平衡为媒体新闻报道的整体平衡打下了基础。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人会误认为平衡便是没有倾向。事实上,在平衡手法的操作中记者总会把某种因素、意见作为主要因素、主要意见进行突出报道,只是同时要顾及或者注意到其他的因素、意见。这些被突出出来作为主要因素和意见的内容就体现了新闻的倾向性。以典型人物报道为例,要重点体现出人物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但同时也要呈现出人物丰满的人性化形象,而不是过去那种简单化、模式化的畸形媒介形象。
1.通过连续的报道展现报道对象的真相(www.xing528.com)
在新闻报道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从新闻真实性的第二层内涵来看,新闻报道必须能够通过连续的报道,来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整体,这就是新闻报道平衡的绝对性。可是在我国媒体中新闻报道所报道的一些“英雄”人物,常常会出现形象的坍塌,比如对于曾经名重一时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的报道即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媒体的报道没能达到第二个层次的真实。其原因很明显,就是媒体没有把握好如何在连续报道中进行平衡的问题。
2.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景:既不一边倒,也不是歌舞升平的媒体幻象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从整体现实出发,决不漏报、瞒报重大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如何达到新闻报道的整体平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注意各类报道议题的平衡;第二,注意报道中心与报道面的适当平衡;第三,注意报道价值取向的适当平衡;第四,注意媒体各类功能之间的协调,避免使某一功能过度膨胀。
我国媒体生存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媒体运行过程中会常常受到相关部门制定的特殊规则的制约。不可否认,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媒体发展的传统决定的,也是媒体应该面对和自觉遵守的。但是,媒体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特殊小系统,它的发展和运行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媒体新闻报道的失衡,所以要破解我国新闻报道失衡难题的制度性因素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照。
新闻报道的公正与平衡,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新闻报道中的平衡原则,新闻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内部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外部的联系,达到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媒介图景的境界,即尽力呈现事物复杂而多元的本来面目。不能否认的是,平衡不单是技术问题,它还是道德问题。因此,平衡的实现需要新闻从业者自身高度重视,把它内化为一种职业素养。当然,平衡的实现还需要必要的制度加以保证,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许可,平衡也只能成为新闻界内部的一个概念游戏。[21]
练习题:
1.财经报道为什么要遵循全球视野、本土视角的原则?如何实施?
2.当前新闻报道失衡的表现有哪些?请对其原因加以分析,并阐述解决之道。
[1] 2017年10月17日,财新传媒日前宣布,将于11月6日起,启动财经新闻全面收费阅读模式。收费阅读模式之于阅读者来说,其有偿使用信息的行为使得自身由受众的身份变为用户。
[2] 网址:http://web.worldbank.org/。
[3] 网址:http://data.worldbank.org.cn。
[4] 陈建奇.中国杠杆率问题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EB/OL].(2017-11-03)[2017-12-03].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4904?page=rest.
[5] 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中关于财经报道的数据表达部分使用的参考例文。
[6] 谢芙琳,瓦茨.当代西方财经报道[M].张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
[7] 王大壮.财经媒体走向成熟的路径[EB/OL].(2011-04-23)[2017-12-15].http://jl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1-04/23/content_719901.htm.
[8] 谢芙琳,瓦茨.当代西方财经报道[M].张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
[9] SILVER L.将财经新闻本地化的6个技巧[EB/OL].(2011-07-01)[2017-12-15].http://ijnet.org/zh-hans/blog/%E5%B0%86%E8%B4%A2%E7%BB%8F%E6%96%B0%E9%97%BB%E6%9C%AC%E5%9C%B0%E5%8C%96%E7%9A%846%E4%B8%AA%E6%8A%80%E5%B7%A7.
[10] 周勇刚.高油价恐将重创全球经济[N]中华工商时报,2011-04-11.
[11] 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展江,译.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
[12] 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2.
[13]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6] 孙旭培.论新闻报道的平衡[M]//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7] 谌达军.平衡报道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动因初探[EB/OL].(2006-03-16)[2017-12-03].http://alaninthefreedom.blogchina.com/128338.html.
[18] 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主译.9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9] 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主译.9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0] 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主译.9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1] 以上部分内容发表于《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3期,题为《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为本书主编与其博士生导师李良荣教授合写。此文获2009年度河南省新闻奖论文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