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活跃于美国新闻界的重量级人物约瑟夫·普利策对于媒体的预警功能深有体验,于是他以一个绝妙的比喻来加以阐述,“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约瑟夫·普利策在此处的比喻形象地传达了媒体所具有的预见性。
“地球村”的形成使得世界各地信息的流通愈加便捷,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脉动都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全球的经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年底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事实。类似于“全球金融危机降临之前,‘财经媒体去哪儿了’”[24]的疑问,便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激发起的公众对于财经报道预见力的强烈呼唤。今天,预见力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家财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何谓预见力?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其目的在于通过预见引导公众对未来风险进行规避或者应对。预见力往往不仅依赖于预测者对既有事实确凿而全面的掌握,诸如对相关背景资料的使用与理解、对经济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依赖于预测者高度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预测者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动向,熟知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2017年11月7日,公众号“华尔街见闻”推出了题为《车业大佬:汽车已是夕阳产业,20年后将不再有私家车,司机也不复存在》一文,无异于在读者中投了一枚炸弹,惊悚之人,不在少数。文中说,“20年内,司机将不复存在。除非你足够富有,拥有一个庄园,那你可以建自己的车道,开车过瘾”。做出这个预测的是有足够发言权的一个大腕Lutz,他是瑞士裔美国人,出生于1932年,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之后在通用、宝马、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巨头工作,并出任重要管理职位。Lutz在欧美汽车业影响巨大,被称为“汽车业老兵”。他的预见能力目前被业内很多人士重视,借以提高财经报道之于公众的服务力。“南方财经不再靠新闻报道‘单打独斗’,而是通过方式方法创新,拓展财经信息数据服务,以经济走向预测等为手段,发布相关经济指数,抢占经济话语权、标准权,竖起经济发展的风向标。”[25]
公众立场、负责任的态度、谨慎发言是财经报道者在预测未来时必须把握的准则,只有这样的预测可信度才会提高,也才能避免被人利用,成为误导受众的工具。近年来,财经受众已经对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投资信息方面的误导产生了巨大的不满。
参考报道:《后危机经济预言何以失算?》[26]
“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变化,多半给财经分析家们失算了。围绕世界经济最大的失算当首推两个:一个是美国“债务炸弹”说。还在2010年年初,在国际投资界颇有影响的电子期刊《金钱早》(Money Morning)就登了一篇研究报告,预测说美国政府债务过大且还在迅速增加,犹如一个“定时炸弹”,弄不好会在2010年年底前爆破!预测最重要的依据是:接下去一年时间,美国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值2万多亿美元,年度预算赤字1.5万多亿美元,旧的债务和新增赤字相加,总额在3.5万多亿美元之巨!都要靠发行新的政府债券来倒账,来支撑。而一旦美国联邦债券发行不畅,将可能导致这个炸弹的破裂。如若这个炸弹爆破,无疑会将世界经济推入新的灾难之中。
另一个是关于欧盟经济率先“二次探底”之说。这个预测源自“希腊危机”。2010年第二季度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一度引发全球金融恐慌,欧盟主权国债务纷纷告急,欧元汇率急转直下,由此引发了欧盟与欧元区成员国政府的财政紧缩。27个成员国中,一大半政府都提出了紧缩开支的计划,包括了英、法、德等最大的几个成员。按照常理,在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衰退阴影的趋势下,紧缩型财政政策势必引出经济“二次探底”,这也是几个月前经济界对欧盟经济的“主流预期”。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述预测都失算了!虽然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累累,但迄今一直咬住刺激政策不放松,美元债券发行一直不差,加上“联储”适时出手,预测中的“债务炸弹”未见,债务情势并未恶化多少。类似地,尽管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不断,从希腊到最近的爱尔兰,还有些扩散的影子,一度引发西班牙等国恐慌。然而欧盟经济尤其是欧元区经济迄今未见“二次探底”。近几个月的总体表现,明显地在向好的方向演进。其中具有欧盟“台柱子”经济的德国经济,则出奇地好!商业信心与制造业景气指数节节攀升,外贸盈余不比中国少,但所招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刁难却寥寥无几,不像中国那样近乎受到围追堵截!
接下来,还会有类似的预测。还会有类似的失算!其中或许将包括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应预测的失算。目前财经界有预测说,美联储一而再地量化宽松,过量发行美元,将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就目前态势来看,这个预测似乎也不太牢靠。(www.xing528.com)
问题在于,财经界的预测为何一再失算?除了世界经济复杂多变难以预测之外,我以为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分析家们大多在沿用老的格局来看世界。客观地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在此次危机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值得关注同时也为大多数经济分析家们所忽略的一个变化,是全球化与经济集聚两大趋势的合力与“变种”。
全球化确如美国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所说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或所谓“3.0版”!这个“版本”的全球化以互联网、个人电脑和电子商务为“加速器”与载体。这个版本的全球化对于原本就在发生的经济集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揭示的现象。按照这个经济学分支学科揭示的视野,从世界经济到区域经济,分成多个层次的“核心”与“外围”格局。其中“核心”占据主宰地位。世界经济原本有三大内核,分别为美国、欧盟和东亚的日本。目前美国和欧盟两个内核依旧,而东亚这个内核在变,日本之外加进了中、韩,形成了中日韩共享的内核。“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这三大内核功能各异:美国是全球经济的超级金融与研发内核,对于金融资产的吸引强于制造业;欧盟兼具金融与制造内核地位,但金融业集聚引力略逊于美国;东亚中—日—韩分享的内核,制造业集聚引力远高于金融。同样沿着这个视野下去,便不难看出,全球产业与资产集聚中形成了三块事实上的“高地”:美国是“金融高地”;欧盟是个制造业与金融兼具的“次高地”;中—日—韩则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制造业高地。
在全球经济上述三大内核的互动中,东亚制造业集聚所赚收益,一旦沉淀为金融资产,多半便会流向金融内核,主要是美国。由于这个缘由,东亚巨额的贸易盈余构成了最重要的金融资产流。由于金融集聚,美国政府发行再多的债券,也会有人去认购的。“联储”发行再多的钞票,也不会立马引发美元贬值的!
沿着同样的视野看欧盟—欧元区经济,也不难发现一个明确的核心—外围分野框架。其中卢—比—荷与法—德一线是欧盟经济的“内核”,其中德国经济则是“内核中的内核”。在这种核心—外围分野下,从希腊到爱尔兰债务危机,仅仅加剧了欧盟原有核心—外围的分野,强化了核心成员的经济实力。在这个框架下,外围成员债务危机招致的损失,实际上变成了内核国家的额外收益。这方面的例子简直可以随手抓来,其中两个最引人注目:一个是,在希腊与爱尔兰等外围国家闹腾债务危机,债券利率升高因而政府融资成本急升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德国政府债券利率下降因而融资成本下降。另一个是,在外围成员债务危机引发欧元贬值之际,德国出口因外贸而盈余大增,由此刺激了该国商业信心大增,创造了18年以来的新高!
新世纪伊始,克鲁格曼曾写道:正是那些充塞在大小决策者头脑中的大量过时的教条,限制了经济学为防止萧条的尝试。在我看来,财经分析家们之所以屡屡失误,也与他们头脑中过时的理论不无关系。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亦官亦学的人,被经济名家曼昆称作“不懂装懂搅局的家伙”。在时下国内,还有些揣摩领导意愿“预测”的家伙,这些人原本就没有多少经济理论知识,仅凭直觉和小聪明发话,犹如那些开出“打鸡血”处方的庸医,不过是在忽悠大众和领导而已!
文本分析: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有三方面原因(在文中都以加粗的形式显示)导致了预测的失算,甚至带来大笑话。当然,文中提到的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则不在本教材的讨论范围内。如果一定要加以解释,则是预测者因相关知识的欠缺而造成的对事物认知的不全面。其实,对于做预测性报道的财经记者来说,这三方面都是做预测性财经报道时的大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