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润洋在《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中指出:“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相似点,那就是两者都是在时间中展开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正是这两者之间得以沟通的桥梁。”[1]音乐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它不需要任何媒介便可以直接使人产生情感体验,或激动或平静,或振奋或悲伤,因此被称为“最有情感的艺术”。
1.音乐与情感都具有时间的运动状态。人的情感由产生、发展到结束再转化为另一种情感是时间的运动过程。音乐家的情感就是这样。他们在构思一部作品的时候,情感是随着时间而起伏变化的,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歌剧《黑桃皇后》时说:“今天我完成了第七场,当格尔曼自杀的时候,我痛心地哭了。”情感是一个过程,音乐也是一个过程,只有听完了整个音乐才可以有全部的情感体验。一部文学作品是由无数有联系的事件联结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只有把作品完整地看完才能体验到其全部的情感,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情感经历,只有读完小说才能感受到林黛玉全部的悲剧情感。
艺术作品的情感是这样,日常的情感也是时间的过程。情感的这种时间运动状态同音乐是一样的。音乐也是时间的过程,只有音乐结束的时候才能产生对情感的全部体验。
2.音乐与情感都具有速度、力度、节奏的张弛和色调的运动状态。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声音、语言。语言声调的高低、快慢、强弱,表示了不同的情感。例如,人在激动的时候往往语速加快,力度增强,音调也相应提高,把内心的激动发泄出来,我们常常用“喊叫”“呐喊”来表示这种激动的情感;人在平静的时候音调柔和平稳,语速减慢,力度稍弱,表现出一种平静柔美的情感,我们常常用“柔声细语”来形容这种平静的情感;在悲伤的时候音调则比较低沉,而且会唉声叹气,音调下行;绝不会有人高声致哀的,速度很慢,力度很弱,才能表示人在悲痛时的情感。以上种种情感的运动状态同音乐是相同的,也只有音乐才能表现出情感的这种运动状态。
3.音乐与情感都具有由景生情的情感运动状态。由景生情的运动状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客观的即景生情;一种是记忆中的即景生情。第一种客观的即景生情,情感是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引起的体验,所以情感的产生总是由景而生情。看到春天的景色产生生机勃勃的情感,看到落叶而产生一丝忧伤,看到白雪而产生纯洁的情感,看到高山而产生巍峨的情感,看到流水而产生细腻优美的情感,不一而足。正如《毛诗序》中所说:“情动于中故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见,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最高层次。
我们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为例。诗人看到茫茫白雪而生感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此又联想到历代的英雄豪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把诗谱成歌曲后,通过音乐形象把诗中的豪迈情感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八度的大跳把长城内外大雪纷飞所引起的壮阔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所包括的内涵毕竟是有限的。陈培勋的交响诗《咏雪》以宏大的篇幅、丰富的音乐手段升华了原诗中的情感,使其更加深刻、更加富有哲理。这时语言已经很难表述了。
(二)音乐与情感都来源于生活
如前所述,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活动,但都来源于生活。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是这个道理,如在一个喜庆的节日里,人们从欢腾的景象中感受到了快乐的情绪。音乐家在同样情绪的感受下,用音乐的语言创作了音乐,听到的人也感受到了欢乐,这说明音乐与情感都来源于生活。但音乐的情感与自然的情感还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产生情感的原因是不同的。自然情感产生的原因是具体、可视的,而音乐产生的情感是从音响中得来的,它没有具体的形象,是直接对人心理的作用。所以,音乐表现的内容只是情感。
许多音乐家都有过这样的论述,他们在创作时就寄托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表现了田园的景象,但主要还是表达了回到乡村的情感,他在总谱扉页上写着:“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叔本华在评论他的音乐时说:“人类的一切情感和热情以无数细致的形式表现出来:欢乐与悲哀,热爱与憎恨,恐惧与希望……”
人类的情感一般可分为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理智情感。这些形式的情感在音乐中都有所体现。许多音乐家在音乐的情感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音乐家海芙纳为了测试人们对音乐的感受,总结了六十个形容情感的词语,分为以下八组:①敬畏、崇高、神圣、严肃、肃穆;②黑暗、压抑、困惑、暗淡、沉重、忧郁、悲悼、悲惨、伤感、悲剧;③梦境、热望、忧伤、恳求、多情、柔和、向往、屈从;④平静、从容、抒情、安宁、满足、安宁、抚慰、宁静;⑤纤细、离奇、优雅、幽默、轻盈、活泼、新奇、欢跳、奇幻;⑥明亮、愉快、快活、欢乐;⑦激动、戏剧性、兴奋、狂欢、冲动、热情、不安、激情、高涨、喜胜;⑧显赫、威严、军威、庞大、强健、生机。(www.xing528.com)
我国音乐学家周海宏教授把音乐的情绪分为积极性与消极性两种。表现积极性情绪的词语有:兴奋、明朗、快乐、轻松、向上、自然、健康、自由等。表现消极性情绪的词语有:伤感、悲哀、压抑、紧张、忧郁、意志低落、消极、柔弱、昏暗等。这些词语都与人的情感有关。
(三)音乐语言是对情感的直接表现
众所周知,艺术是表达情感的,但表达的方式不同。绘画、文学、书法、雕刻、建筑等都可以表达情感,但这些视觉形象的艺术不能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必须通过视觉形象转化为人的情感,如列宾的名画《伏尔加纤夫》,生动地刻画了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痛苦以及愤恨社会不平的表情。人们在欣赏这幅画时,必须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内心的情感才能有所体验。而一首男低音独唱《伏尔加船夫曲》以浑厚的声音直接打动人的心灵,特别是高潮处,在高音区唱出了心中的不平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这激昂的音调使人的心灵直接受到震撼,获得了审美情感的体验。所以,音乐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艺术形式。
音乐是没有语义的,它怎么能表现不同的情感呢?就是通过音乐的语言,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使我们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音乐语言经过长期的运用就有了约定成俗的含义。
如二度下行的旋律使我们感到悲伤,便产生了“叹息”或“哭泣”的情绪;强的力度与高音区带有推动性的节奏型就产生了“激动”的情绪;小跳的旋律就产生了“欢快”的情绪;不协和音程的和声就产生了“愤怒”或“恐怖”的情绪;规整的节奏型就产生了“坚定”的情绪等。
(四)音乐表现情感的特殊性
虽然音乐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但是什么原因获得了这种情感是无法说清楚的,这就是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性。
比如,我们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文字符号,根据以往的经验就会联想到是黄鹂鸟在春天的柳枝上鸣叫的形象,产生一种优美的情感体验。但是音乐中并没有“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语义,只是通过音乐语言使人产生了这种优美的情感体验。再如,广东音乐《柳浪闻莺》只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优美、欢快的情感,至于是对春天美好的感受还是对百鸟争鸣的感受,那就要凭个人的联想了。音乐表现情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情感的主观性。在日常生活中情感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古人有云: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看到春天五颜六色的鲜花和翠绿的柳枝就能使人心旷神怡,绝不会产生悲伤的感觉(由于心境不同则另当别论)。但音乐中没有这种具体的事物形象,它产生情感的对象是声音,虽然这种声音与人的情感运动状态有着同构的关系,但它只能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情感体验。例如,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在听到华沙起义失败后写的一首名曲,乐曲的情感波澜壮阔犹如汹涌波涛,被后人冠以“革命”二字,但不了解这个背景的人在听到这首乐曲时就不一定会产生“革命”的情感,而只能是个人的一种情感体验。
2.音乐情感的不具象性。在日常生活中情感与客观的现象是对应的,看到节日热烈的歌舞就会产生欢快的情绪,听到某个朋友的死讯会产生悲伤的情感。音乐表现的情感是不具象的,如《春节序曲》,虽然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欢快热烈的情绪,但是它的客观对象却是不同的。作曲家李焕之是以在1943年延安党政军民共同欢度春节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用陕北的民间曲调为素材创作的。现在我们再来欣赏这首乐曲,同样能感受到热烈欢快的情绪,但不会再是那个年代的景象,而是现在春节的景象或是其他节日、聚会的景象。如果是绘画作品,现在我们看到的仍然是那个年代延安人民欢度春节的景象,这就是音乐情感的不具象性。
3.音乐情感的不确定性。自然的情感一般来说都是有确定含义的,而音乐的情感是不确定的,不同的地区、民族、风格的音乐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比如,我们一般认为小三度表现的情感是伤感或忧伤的,但在西班牙、斯拉夫或巴尔干等民族音乐中,小三度也被用来表现有力、充满生机的情感。对同一段音乐,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如我们听到《友谊地久天长》都会产生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是由于这首歌曲经常被用来表现朋友间分别时的情景。但同样是这首歌曲,在它的故乡爱尔兰却被认为是一首坚定有力的歌曲,这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形成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