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的功能:美育教育与创新视角

音乐的功能:美育教育与创新视角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具有审美功能。音乐美学已成为美学的一个分支。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音乐的教育也不可能塑造一个完美的人格。音乐是右脑的功能,对发展形象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社会功能的重要。美感则是对音乐深层的、理性的感受,音乐的审美是情感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在音乐的曲式中,常见的三段体曲式就具有平衡的美感特征。黄金分割也是音乐的一种形式。

音乐的功能:美育教育与创新视角

音乐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传递信息,用音乐鼓舞斗志,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学的观点来看,音乐具有社会功能。音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反映那个时代的音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具有审美功能。音乐的本质就是美,音乐带给人以美感,使人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美学已成为美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音乐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音乐的教育也不可能塑造一个完美的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具有发展形象思维的功能。音乐是右脑的功能,对发展形象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的思维过程。

(一)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是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因此必定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音乐对社会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好的音乐使人道德高尚、心灵纯洁,推动社会的发展;不好的音乐使人精神萎靡、道德沦丧,阻碍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社会功能的重要。

先秦时期的孔子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认为音乐对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汉代的贾谊更把音乐看成是高于一切的因素,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说:“夫乐者所以载国,国者可以载君。彼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亡而君从之。”我们姑且不去探究音乐会不会有那么大的作用,但音乐在影响国家兴衰的过程中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后主是六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奢侈荒淫,整日不理朝政,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他自己谱了一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终日笙歌,不久就被隋兵灭亡。所以,后人就用“后庭花”这首靡靡之音比喻昏庸的君主沉湎酒色而亡国的形象。唐朝诗人杜牧就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晚唐官僚贵族沉湎酒色的痛恨和忧国忧民的心境。这是不好的音乐导致亡国的例子。

大家非常熟悉的“四面楚歌”的故事,则是通过怀念故乡的歌曲瓦解敌兵的士气,使战斗取得了胜利的例子。

通过音乐鼓舞士气提高斗志的事例也很多。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歌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位将军曾对一位音乐家说:没有枪炮我们可以从敌人的手中夺取,可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歌曲敌人是没有的,请你们送来几首歌曲。红军战士就是唱着这些雄壮的歌曲,在音乐的鼓舞下不怕牺牲,勇敢作战,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歌曲,如《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在建设时期,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看出音乐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的社会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二)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的审美功能是审美主体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过程。音乐美是音乐的本质,不论从音乐的形式还是到音乐的内容都体现着音乐的美感。要说明的是,音乐的美感同快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常常把这两个名词混淆起来,以为快感就是美感。听到一首乐曲,感到愉快,还不能算是美感,只是快感,这是生理上的一种反应。美感则是对音乐深层的、理性的感受,音乐的审美是情感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音乐的美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心醉。孔子听了《韶》之后竟“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听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后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人间所没有的绝妙音乐。”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和千百年前的哲人、诗人对音乐美的感受是多么的相同啊!

莫扎特被称为创作旋律的大师,他一生虽然贫困,却把欢乐和美带给了全人类,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1.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的曲式结构、体裁及各种演奏(唱)形式。

音乐的曲式结构即音乐的外在形式,也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它是由音乐的基本要素构成的,从单个的音到按一定规律组成的乐句、乐段,直至曲式结构,都是音乐美的基本形式,是进行音乐思维的载体。它体现了音乐流动性和表情性的特征。因此,对音乐曲式的感知过程也就是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过程。

任何一种美的形式都有美的基本要素,如重复、对比、对称、发展、平衡等。在音乐的曲式中,常见的三段体曲式就具有平衡的美感特征。以刘明源创作的《喜洋洋》为例:第一段是轻快活泼的旋律,使我们感受到乐观向上的欢快情绪;第二段是同第一段旋律成对比的,节奏变得舒展犹如歌唱一般,使欢快的情绪暂时得到缓冲;接着第三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旋律,音乐又变得轻快活泼起来,使我们的审美感受获得了平衡。所以,三段体曲式是作曲家常用的曲式之一。(www.xing528.com)

再如,回旋曲式可以使我们获得重复的美感。主题的多次重复加强了对主题审美形象的感知。

黄金分割也是音乐的一种形式。黄金分割是一种数学比例关系。假定在A、B两点之间画一直线,用P点分割为长短不等的两段,其AP与PB之间比例,应该等于(较长的一段)PB与AB之间的比例。它的比数为1∶0.618,被称为“最美的分割法”。这个“黄金分割”被广泛应用于美术建筑领域。这种美的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也体现在音乐中,音乐的高潮点就处于“黄金分割”的位置。巴托克1937年创作的两架钢琴与打击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全曲443小节,其高潮点在274小节,正是黄金分割的点上。

音乐的形式美还体现在不同的体裁方面,每一种体裁形式都具有不同形式的美感,如进行曲的雄壮美、小夜曲的柔美、颂歌的壮美、舞曲的欢乐美、船歌的优美等,都能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体裁形式是多样化的,和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从体裁形式所获得的审美感受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是有变化的。比如,小夜曲体裁最早表现的是情人在窗下唱情歌的形象,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抒情的体裁。

2.音乐的内容美。艺术美总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音乐艺术也不例外,美的形式必然包含美的内容。音乐的内容主要是情感,虽然在一些美好的情感中也有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模拟,如诗情画意的《雨滴》、欢快的《剪彩波尔卡》、勤劳朴实的《钟表店》、田园风格的《朝景》等,但更多的是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这是有标题的音乐作品。至于那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更是情感的集中体现。

无标题音乐并没有具体形象的描绘,它是集中了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和高度的理性概括,这种音乐美更接近于我们理想的审美境界。

3.音乐审美功能的体现。音乐审美功能意义的核心是在音乐美本质的基础上,调动人的听觉和心理机制,从感官的感受上升到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感悟。下面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说明音乐审美功能是如何体现的。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它以优美流畅的旋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秀丽的春江月夜的景色,其意境是十分深远的。首先,我们感知的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流畅优美,节奏张弛有序,速度徐缓适中,力度随音乐情感起伏,结尾处渐弱的力度和渐慢的速度引起人无尽的遐想。不同乐器音色组合使我们感受到音乐的古朴的美。这时一种平静的情绪油然而生,音乐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打开了想象的闸门。乐曲有十个小标题: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风回曲水;④花影层台;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洄澜拍岸;⑧桡鸣远濑;⑨钦乃归舟;⑩尾声。它使我们比较容易联想起“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景色,使我们完全沉醉在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

音乐的审美功能至此还没有完全体现。随着对音乐的逐步深入感受和理性的思考,对音乐美的理解还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祖国。一位初二的学生在欣赏这首乐曲后说:“过去,一说到世界名曲,总爱往外国想,好像只有西方的音乐才够名曲的味儿,我们的民族音乐都‘不配’称名曲似的。听了《春江花月夜》,听了外国朋友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赞誉之后,我觉得:中国不愧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作品中够得上世界名曲的绝不只是这一首,一定还有好多好多,希望老师多给我们听这样的音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随音乐而升华。这就是音乐审美功能的最高体现。

(三)音乐的娱乐功能

音乐有很强的娱乐功能,但是这种娱乐功能常常被某些人忽视,他们总是把音乐同政治、教育、道德联系起来。不可否认,音乐有这些方面的功能,但音乐的娱乐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在健康的音乐中,人们既得到了娱乐,又受到了教育,正所谓寓教于乐。音乐的娱乐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舞蹈性。音乐有强烈的节奏感,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随音乐手舞足蹈。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产生了许多民间的舞蹈音乐,如藏族的《锅庄》,蒙古族的《安代》,苗族的《跳月》,欧洲的《波尔卡》《圆舞曲》,现代舞探戈拉丁舞音乐等。经过艺术加工成为舞台艺术,成为人们自娱自乐的形式。

2.休闲性。茶余饭后听上一曲优美的乐曲,能消除一天的疲劳,修身养性。这时听者不必背上沉重的理性包袱,不用去思考音乐的构成,也不用去思考它的意义,只满足于感官的轻松就行了。音乐本来就是轻松的,让我们的身心随音乐做一次愉快的旅行,为我们的心灵涂上一缕彩虹。让思绪在优美的音乐中流淌,有如漫步在绿水青山间,徜徉在林间的小路和潺潺的小溪边,各色各样的小花野草好像在欢迎我们,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怡然自得,心情得到舒展。

3.健康性。音乐节奏的律动同人的律动是同构的。因此它可以调节人的血压,起到镇定的作用。比如,欢快的音乐使人心情舒畅,可以促进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优美的音乐韵律平稳,使人心情松弛,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的作用。现代医学已开始研究运用音乐的这种功能,选择一些音乐辅助对疾病的治疗。

4.背景性。现在许多公众场合都用音乐作为背景,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例如,书店里放上一曲高雅、轻柔的音乐,使人仿佛暂时离开了喧嚣的闹市,来到一方清静的乐土;餐厅里飘荡着优美的小夜曲,更增添了浪漫的情调。虽然这种音乐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但是这种健康优美的音乐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精神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我们周围听到的都是高雅的音乐,我们的精神何愁不是高尚的呢?

(四)实现音乐功能的表现手段

音乐的功能都是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段实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模仿现实中声响的表现手段。通过音乐的各种要素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使我们产生对这种声响的联想。例如,《小猫圆舞曲》中用小提琴的滑音模仿猫的叫声,使我们联想到小猫的可爱形象;在《羊肠小道》中也是用提琴模仿驴的叫声,使我们联想一个旅游者骑着毛驴扬扬自得的形象;在《十面埋伏》中更是精彩地运用琵琶的各种技法模拟了战场上的种种声响,使人联想起古战场上激战的场面。明末清初的王猷定在《楚汉》中有更细微的描述:“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状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些丰富的想象都是从音乐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得来的。

2.体裁特征的表现手段。音乐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体裁可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比如进行曲体裁,其规整的节奏、雄壮的旋律、振奋的情绪往往会使人联想起军队的形象。所以,军歌、战歌都采用进行曲的体裁,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

除此之外,摇篮曲体裁可以使人联想到妈妈摇着摇篮哄宝宝睡觉的形象、船歌使人联想到小船在水面荡漾的形象、小夜曲使人联想到月夜之下情人的形象、各种不同体裁的舞曲使人联想起不同的舞蹈场面等。

3.约定俗成音调的表现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代表那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如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诞生时期的《马赛曲》(后来成为法国国歌)就成为法国的象征,柴可夫斯基在他的《1812年序曲》中就用了《马赛曲》的音调,使人产生对法国的联想;《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在吕其明的《红旗颂》、钢琴协奏曲《黄河》中都用了《国际歌》的音调,象征着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不仅如此,各民族的音乐也成为这个民族的代表象征,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他用了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使人联想到中国的形象。

4.精神风格特征的表现手段。有的音乐不像上述几种类型,能明确地从生活中的某种事物产生联想,只是一种精神风格的表现。例如,圣桑斯的《天鹅》,优美的旋律、徐缓的节奏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如果不是标题,很难和天鹅联想到一起,但乐曲表现的高雅的精神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再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四乐章也没有具体的形象描写,但那热烈的情绪、催人奋进的旋律却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位听众,使人感到振奋,可以联想到人民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后的狂欢场面等。

音乐的这种表现功能加强了音乐同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例如,在欢庆节日的活动中有欢快的音乐;在运动场上,当荣获冠军的运动员所属国家的国旗升起的时候,一定要演奏该国国歌;在阅兵式上必然要奏响雄壮的进行曲以壮国威、军威。音乐的这种审美功能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