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漳古寨九里岗:探访华夏第一古寨

南漳古寨九里岗:探访华夏第一古寨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巩镇桂竹园村九里岗,有号称“华夏第一古寨”的卧牛寨。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一方静地,可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整个山寨隐匿在密林灌木之中。从目前来看,它是南漳乃至全国发现的规模宏大的山寨之一。卧牛寨中,原建有一进两殿结构的团山寺,寺庙已毁,遗留的基础设施及四块断碑尚存。卧牛寨、团山寺,寨寺合一,是先有寨还是先有寺已不可考。

南漳古寨九里岗:探访华夏第一古寨

(一)石筑山寨巍然耸立

南漳西高东低,往西山势峻峭,奇峰竞秀。千余座山寨大多陡立在悬崖绝壁、断山危岩之上,隐匿在崇山密林之中,在雨淋风摧、洗尽铅华后,更似侠义老者一般风骨依然。

踏着青石铺就的古道,登春秋寨寨顶,断壁残垣次第横亘,寨墙、寨楼、石屋、石门高低错落,让人油然联想到烽火狼烟的战火岁月,仿佛听到刀戈厮杀的声声呐喊……

春秋寨隶属南漳县东巩镇。传说三国关羽曾在此苦读《春秋》而得名。据当地老人介绍,寨中曾建有“春秋楼”,因战乱被毁,清乾隆时山民们又自发筹资重建。当建到五层楼时,因其高险,工匠们手脚发怵,这时,一道浓雾飘然弥漫于工匠脚下,施工如履平地,工匠们欣然感叹:“关圣人显灵了!”于是,在此又建起了关帝庙,塑像立碑,予以供奉。如今虽楼去碑残,但香火依然旺盛。看来,当地人深信这一传说。

春秋寨坐落在南北走向的山脊上,茅坪河绕山而流,使这座古寨东西北三面环水,留下南面与陆地接壤,形成环水而立的鲢鱼状。山的东、西两侧,似刀削斧劈,直入河中,断崖绝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民间传说:“南方有断崖,北临月亮峡,东方悬岩陡,西险难攻下。”足见古人的建筑智慧。

春秋寨南北纵向而卧,山寨呈“一字形”布局,设有南门和北门进入山寨,穿行于山脊中间的街巷式通道,153 间大小不一的石屋赫然矗立,高耸的炮台、瞭望台煞是森严,所有石屋没有屋顶,或许因年久失修自然风化,木檩朽尽;或因岁月流逝,被人拆走,仅留页状石瓦残片,依稀可辨。

站在寨上向四周瞭望:春天,油菜花黄,杨柳绕岸,绿竹掩映,色彩鲜明。山寨石墙上,爬山虎紫藤花、金银花等杂卉异草竞相开放,凸显出古寨无限的生机。夏天,草木葱茏,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万籁俱寂,令人肃然起敬。

东巩镇桂竹园村九里岗,有号称“华夏第一古寨”的卧牛寨。它曾扼守着荆州之门户,把守着兵家之要塞,昔日那操兵习武、跃马扬鞭、旌旗猎猎、激战正酣的厮杀场景依然在目。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一方静地,可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整个山寨隐匿在密林灌木之中。近年,经当地村民披荆斩棘,卧牛寨又以它那宽宏博大、神秘深邃的健朗身姿,赫然矗立在世人面前。

卧牛寨因所居山势酷似卧牛而得名。武汉大学历史学家石泉教授曾撰文说:“卧牛山寨所处位置乃北上古襄阳、南下古荆州唯一便捷的陆路通道”,可见其军事位置的重要。从目前来看,它是南漳乃至全国发现的规模宏大的山寨之一。寨中两个用来碾米的大石磨直径超过了2米,足见这里曾驻扎兵马的数量之多。寨子中央高地上有一石砌方形点将台,点将台下方有巨石钻孔,是插置王旗的地方。台子左边有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演武场,约能容纳3000士兵操练。右边设有80米直径的圆形跑马场,周边有三层看台,从西门进寨可见到500人操练的中小型操场,据专家估算,可在卧牛山寨屯兵8000人。

卧牛寨基本保留了完整的面貌,寨墙多用规整的石条堆砌,它依山势而走,跨越三座山峰,蜿蜒起伏,气势磅礴。不细分辨,疑为古长城横亘于此,其寨墙高5米,宽3米,长达6000米,设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大关口,寨门皆据险要位置。内有环寨通道,建有石屋375 间,山门与寨墙走势错位成“L”形,不能直进直出,可谓巧夺天工。墙体每隔一段,设有方形照明孔,每隔20米有一掩体,疑似岗哨位置,每隔50米则有一个瞭望台或炮台。

卧牛寨中,原建有一进两殿结构的团山寺,寺庙已毁,遗留的基础设施及四块断碑尚存。从碑文上可看到重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而始建年代不详。碑上铭文刻有:“疑古之卧牛山,关圣人收周仓处……”至于此寨是否为周仓屯兵之处,有专家认为周仓乃《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三国志》中并无此人。但是否因为周仓名气太小,《三国志》未录此人也难考证。但关羽在樊城、新野一带驻防七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又曾在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后来又败退当阳、麦城,他曾到卧牛寨招兵买马是完全可能的。历史学家也许今后将进一步考证。但碑文记载透露的信息是,此寨为军事用地无疑。襄阳文化学者晋宏忠撰文说:“卧牛山寨规模如此庞大,很可能是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征战蜀白帝公孙述之地。”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一年(35年),刘秀二十八(宿)将之一的臧宫率兵至中庐(今南漳)驻守骆越,骆越人谋划叛汉从蜀,臧宫兵力不足,乘运粮车进城时,令士兵把各城门门槛锯断,车声回转出入至天亮,骆越人闻车声不断,疑为汉兵大至,战战兢兢地归顺了臧宫,驻地遂安。这就是以后兵法上提到的环车之计。若推论正确,卧牛寨距今应有近2000年的历史。关于卧牛寨,过去的《南漳县志》竟未记载,因此寨曾为安陆钟祥管辖,后有学者在《钟祥县志》上查到了卧牛寨团山寺的记述:“金鸡寺相传晋孝武帝(373年)时建在李家垱北五里,又有团山寺在李家垱东。”卧牛寨、团山寺,寨寺合一,是先有寨还是先有寺已不可考。千百年来,它在当地发挥的巨大作用是应肯定的。幸有新《南漳县志》(1986—2007年)对卧牛山寨已有较详记载。

在通往南漳县板桥镇的公路上,驻足望去,青龙寨就像一幅巨龙剪影伏浪卧波,在晚霞的映衬下,神肖酷似,有一种云游飞动的视觉张力,且威严而不失活力。

青龙寨背靠青龙山,三面悬崖峭壁,如鬼劈神削一般,直插岩下的“猛洞河”。山寨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与对面赤龙山寨遥相呼应,两寨共同扼守着山下的古商道和水路通道。

据传青龙寨长度、宽度、房屋门窗等相关数据均与八卦暗合,东西长127米,南北宽20~40米,设有东门和西门,石垒房屋32 间,占地面积3810平方米,建筑面积2540平方米。西门寨堡保存完好,现存高度7.4米,上顶有损坏。西门设于南侧,门下砌有九级石阶,寨堡内门直通寨内,上层设有瞭望窗,中端设有射击孔。寨中房屋大小不等,房屋依山就势沿山脊两侧修建且井然有序,中间形成一条狭长梯形通道,迂回延伸至寨尾。房门与通道相连接,特别是东门处险削壁立,门的上方有较宽的平台,可作堆放滚木礌石之用。整个形制布局紧凑合理,易守难攻。

青龙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清末民初开明绅士冯哲夫曾在《徐总兵墓碑铭》中记载:“唯嘉庆时,白莲教匪倡乱由川而楚,余孽往往窜入,肆扰害……”清政府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军,对白莲教实行分割包围,坚壁清野,特派遣徐总兵带兵驻扎板桥梁家寨,组织地方联防,共筑山寨48 座,青龙寨与之相邻的黄家寨、剪子寨、五峰寨等构成东南防御体系。之后,山寨便成了战乱灾害时山民的避难之所。

位于南漳县李庙镇的主山寨,被楚史学者和历史地理专家考证为古荆山主峰,这在襄阳博物馆陈列的图片上已得到考古学者的证实。其山势正如《水经注》“漳水”篇所述:“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主山寨三面险绝,唯有东南一条小径可通山下,与《元和郡县图志》描述的景色相吻合。主山寨建于柳湖山上,山脊东连大梁子,南邻海大川,西与谷城赵湾三道岭相连接,北邻赵湾乡左庙村,山寨海拔1410米,居山寨以览八荒,众山皆小,寨势依山而建,形随椭圆,蜿蜒逶迤于柳湖山峰之上。坐西朝东,东西长50米,南北长70米,墙厚2米。寨墙东、南设有寨门,山寨中留有残体建筑遗址和供寨人饮水的蓄水池,寨墙苔迹斑斑,石质风化有年,显见山寨建筑年代久远,极有可能是楚国早期屯兵或栖居之地。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空气湿度好,林木葱郁,临寨远望,天晴可眺襄阳城楼,夜晚可观汉江渔火。

南漳县肖堰镇屈阳坪村,有个屈阳岗,据传为大诗人屈原的祖居,这里流传着“屈阳坪、砚窝池、笔架山、清泉水,向上翻。左边出王子,右边出天官”的民间段子,虽是民间流传,但句句言中,屈原确实在楚国做到了左徒和三闾大夫的官职。历史学家石泉教授也曾考证,屈原故居可能就在南漳。屈阳坪四面环山,是典型的小盆地地貌,这里屈阳河穿境而过,水清如玉,山泉、溪水在绿竹掩映下四季流淌,堪称上好的风水之地。经专家考证,这里也是唐代的灌溉工程,亦称“唐渠”。在四周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有一个以“绎王寨”为中心的楚寨群,这里山连寨,寨连山,四围山寨达40多个,登高而望,蔚为壮观。有楚史学者推论“绎王寨”为楚王熊绎所居之所,《左传》明确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屈阳坪有“古一城、二城”遗址,山民曾在此拾到过陶片,上刻有鸟形文字,可能与楚人崇凤有关。坪西有操练兵马的兵马洞、跑马道,在一山冈上凿有48 个石臼。西山寨峰有古战场疑兵处,即“猪摇旗”、“羊打鼓”。在坪东20里处,有地名“营盘村”、“报信坡”、“鸡头关”等。这些遗迹都能佐证,此地可能应是古楚的军事要地,应该是古楚人屯兵操练驻扎的场地。这一石砌的楚寨群规模虽不能与古长城媲美,却早于长城数百年。驻足或徜徉此地,不得不顿生感慨,发思古之幽情,寄古寨于妙想。

(二)瓮寨城堡固若金汤

寨外有廊,寨中有堡,应是南漳古山寨的另一特色。为了强化防御,很多山寨还筑有外城、外廓,相当于古代城池的内城、外城和瓮城。有的是城外有城,有的是在山寨门前加筑小寨。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可将主城门关闭,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从主寨投放石块、箭矢或柴火等,制敌于死地。而主寨多层垒筑城堡,居高临下,形成有利之势,将来敌消灭。

位于板桥双龙寺村的樊家寨,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山寨。城堡建在村中独立的山峰上,看上去宽厚浑圆,高耸峙立,坚固森严。此寨坐西朝东,是长方形布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寨内可容纳数千人,围墙用当地片石砌成,东西面各有一道大门,是这个寨子仅有的两个进出口,沿墙内镶嵌的石梯攀上5米多高的墙顶,可见到西南西北的城堡,两堡呈“八”字形向外延伸,城堡下方两侧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形成互为掎角之势,除了东面大门,寨墙西、南、北三面均有外廓环绕,形成山寨第一道进攻防线。廓墙现大都已损毁,只剩下外廓的墙脚,而城堡主寨保留完整。整个城堡外廓内堡,多重防护,十分严密。

早在20世纪70年代,樊家寨曾被作为农村生产大队的办公场所,后来队部搬迁,辟为农田,至今山寨内还长有葱绿的庄稼

九龙观寨,又名中武当,距板桥镇2公里,是一座寨观合一和双层寨墙的老寨,历经数年香火不断。九龙观寨海拔1134米,据传山脚有九股龙泉而得名,寨观分大小两部分,小寨观与大寨观之间建有三进院落。每年正月初九,朝拜者络绎不绝,祈求平安赐福。寨观南边是一方盆地,48 座群峰竞相争秀,寓意48 件宝物如翡翠珠镶,当地人称“旱船献宝”。寨观呈椭圆形布局,分外寨内寨两层,外寨墙四方各设一门,而内寨设有南北两个寨门,寨内残存石房12 间,并设有巡道,外寨长380米,残高3 ~5米,内寨长210米,残高2 ~3米。寨观于1994年维修复建,至今朝拜观光者不断。驻足寨顶之上,纵览云卷云舒,似有飘飘欲仙之感。

尖峰岭寨,又称嵩华山寨,坐落于肖堰镇柏树岗村嵩华山顶,东临余家沟,南望古墓岗,西眺沉河滩,北连金家垭,寨形呈葫芦状。尖峰岭寨位于南漳西南防御体系的中心,据专家考证为军事城堡,规模仅次于卧牛寨。山寨四周陡峭如削,南漳河从岭下环绕而过,形成龙王峡。山寨下,一条古道连接着襄阳、宜昌,寨子扼守着水陆两路的重要通道。

山寨依山就势,构筑在山峰的一块三角地段上,坐西朝东,西高东低,南北地势低洼。现存寨墙1880米,石砌房屋160余间,分布面积558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山寨占地3.37万平方米。分设箭垛和巡道,宽各5.5米。东、西、北面各设一门,东门门楼上部稍有残缺,北门塌陷,仅西门门楼保存完好。寨墙高处5米,宽3.38米,寨内存有直径近2米的碾盘及70公分的碓窝。幸留石碑4 块,碑文记载:“南部有粮仓三间。”西门内10米处大殿为“关帝庙”,庙内有2 根柱础刻有碑文。整个山寨保留基本完好,围墙有局部损坏,寨内房屋密集完整,房墙寨墙、寨门巡道也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古山寨文化研究价值。

神峰寨,又名张家寨。位于东巩镇上泉坪村,东边山势险峻,云遮雾绕,杜溪顺着山下自然流淌,溪边林丰竹茂,郁郁葱葱。西边连绵的群山,似仙女静卧,曲线柔美舒缓。山寨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南北断崖绝壁乃天然屏障。主寨建于山脊之上,主寨南北建有两个寨城,与主寨落差在20米以下,两座小寨城簇拥着主寨,气势恢弘壮观,虽算不上连体瓮寨,一旦小寨被敌攻入,主寨可迅速利用有利地势投石、射箭、投火以击之。由此,可以遥想当年兵戈传奇的激战场面。

如今,主寨下的两座小寨已夷为平地,不知何年成为张家湾村民的住宅聚集地。现留主寨东西长642.5米,南北宽20~25米,寨墙周长1352米,寨墙厚达3米,占地8487.5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存留石砌房屋151 间,寨东楼有损坏,寨脚留一大门石匾,阳刻“紫云楼”三个大字,城楼上部嵌一石匾,阴刻“险寨函关”。山寨规模宏大,寨内建筑格局保存较好。这里自然风景与古山寨融为一体,山势奇险,古寨威严,风光独秀,堪称“世外桃源”。

(三)洞寨合一神秘莫测

南漳自古就有“金山银水”之美誉,素有“四十八大泉、七十二河堰”之说,诸多天然溶洞藏于崇山密林之间,它因山而生,依水而立,山蕴洞,洞盛水,洞连山,洞连洞,神出鬼没,诡谲莫测,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择洞建寨省工省时,节约人力财力是山民的必选。他们在洞前留门筑寨,设置军事机关;在洞内筑梯造房,设置栈道,留有退身出口。若洞居河潭,可走筏行船,或设以吊桥、板桥,如遇不速之客造访,则拔桥相隔,形成自然天堑;人出则放桥而去。因此,洞寨具有很强的防守保全功能和作用。(www.xing528.com)

老龙洞寨位于薛坪镇以西10公里处,老龙洞、蓬莱观、自生桥成为南漳的三大景观,故名“三景庄”。庄入口原立有一碑联,联语谓:“文风起东南,群山围列成三景;秀气终西北,一水长流贯九江。”老龙洞洞宽且深,不知何年被山民选用筑寨,藏身避难。顺着老龙洞流出的泉水溯道而上,河岸杂树丛生,遮天隐日,树间穿隙的阳光闪烁不定,犹如河床散金洒银。绿树映潭若潭下飘璧镶玉。未入洞前已感凉意,身心顿觉清爽之极。顺手掬水,冰凉透心,令游人慨叹!人间仙境也莫过于此。

老龙洞悬于青龙山险崖之下,海拔800米,系石灰岩溶洞,洞口高9米,宽7.5米,石壁陡峭,灌木枯藤丛生,远望难寻洞门,走近方见一羊肠小道隐于幽深杂丛间,蜿蜒通往洞口。洞内洞外怪石嶙峋,洞之前厅高30米,宽20米,深2000米,仅前厅可容千余人。洞中钟乳石依壁依顶悬挂,奇景怪相环生,启迪无限遐想。入洞200米处筑有平台,约20平方米。平台上天然生成5 个仙人石柱,传说为5 菩萨。平台右侧又现一洞,可容百人。洞中有潭,深不可测,潭水溢出洞口,奔流直下,常年不绝,宛若游龙。史载,此水为南漳河之源头。

老龙洞有碑明确记载:“明嘉靖三年,湖、河、川、陕匪起蜂拥,县民为避匪而募集银两,在此洞内凿壁筑楼,砌垣建舍,安营屯兵。”老龙洞前原立有寨墙,20世纪60至70年代因“文革”,将寨墙石块搬走垒砌梯田,至今洞内左右还留有石砌房屋基脚和平台,洞内残石断墙便是当年筑寨于洞的最有力的见证。

大鱼泉洞寨,距薛坪25公里。曾在日本东京都文化节获奖的《漳河纸事》就拍摄于此。我国台湾地区《大陆寻奇》摄制组及全国权威媒体都曾到此采风报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因这里地僻路险,山民未入过人民公社,未征过农业赋税,世代靠土纸作坊造纸谋生,出得山来也是以物易物,不知人民币为何物,真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因此,这里猎奇传说不断,趣味故事盈耳。直到近些年,才被人们撩开神秘的面纱。

大鱼泉洞寨地处漳河低谷,山高水险,人迹罕至,这里至今仍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植被层叠,山川峻秀;这里苔草萋萋,水清如镜,清澈见底;这里山鸟啾啾,水车吱呀,正所谓“天人合一”。

大鱼泉洞寨在所在地下场,其泉水与漳河水融为一体。每逢雷雨季节,若在洞前插上木闸栓,随用鱼舀子一掬,就可盛上满网大小不一的“阳鱼”。这并非传说,不仅县志有记载,游客到此也屡试不爽。

大鱼泉洞高约70米,其下碧潭,深不可测,前行20米,有清泉溢出,珠窜玉涌,环珮作响。左侧有长约30米的寨墙,入城门有9 级箭垛。此洞高约100米,宽广平坦,可容纳数百人,再往里走,有“将军石”、“钓鱼台”、“超生石”、“石锣鼓”、“南天门”等,坐小船可顺洞而行200米不绝。

据当地流传,明末清初,白莲教众曾在此聚义,并随洞就势,修筑城墙,建吊桥,成为军事据点。清兵久攻不下,乃令乡勇围剿,苦于无门而入。一日天气晴朗,义军首领王聪儿的将士将洞内火药搬出来晾晒,乡勇发现后,将肩扛铁矛烧红,箭矢箭头烧热,向火药场投矛放箭,迅速引燃了火药,致使义军失去弹药无力还击,清军乡勇借机下至谷底,屠杀义军数百人,鲜血染红了愤怒的滔滔漳河之水。至今,山上还存有义军将士的墓碑,铭刻着留给我们的记忆。

大鱼泉洞寨的遗迹尚存,故事还在口碑流传。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而山民们依旧还居住在徽派古民居里,过着安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鬼谷子洞寨坐落于巡检镇指山坪。《襄阳府志·山川篇》记载:“清溪山,南漳县南260里,鬼谷子隐居在此山中。”《荆州府志》云:“西北有清溪,清溪之北有荆山,清溪山、鬼谷子王诩隐居处。”清溪山有指山岩连绵10公里,如凌空屏风、九天垂帘,削壁千仞、巍巍壮观。岩间有28 个山洞,大者可容纳千人,洞岩下原有两进三上的石砌瓦房7 间,传说是鬼谷子讲学之处。唐宋之后改为白云观,供奉有祖师神像,后筑寨扎营成为当地山民避难之所。

鬼谷子,春秋战国时纵横家。传说鬼谷子行动迅速,每晚回家必须撞钟,以示一天的结束。有一天他和当地一老翁在鬼潭钓鱼,天色已晚,二人收竿回家,住在潭边的老翁刚到家,就听见远方的钟响,老人已知鬼谷子到家了。而鬼潭离鬼谷子所居之处相隔十里之遥,且路险山峭,这么快的时间到家,就是远古夸父也难以企及。当地人都以为鬼谷子绝非一般的凡人。

鬼谷子洞,洞内幽深,长达165米,洞中钟乳奇石、石笋石柱十分诱人。尤为奇特的是,洞里有一石台,石台上方悬有日、月图形,当地人深信这石台就是鬼谷子的卧榻之处。由于他胸怀大志,心中常揽怀日月,以图强报国之宏愿。晋代郭璞曾作《游仙诗》云:“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栋梁间,风向窗户里。借问此谁何?云是鬼谷子。”可见,自古都有人对清溪山鬼谷子以神奇神话般的赞美。

鬼谷子洞高5米,宽约12米。洞内有洞,洞中连洞,洞的上下左右自由相通,来去自如。在石榻下方有一宽大的洞穴,传为鬼谷子及弟子操练布阵之地。洞寨前方为指山坪小河并连着一大深水潭,成为洞寨与外界的天然屏障。洞内有寨垛、瞭望孔和射击孔,相传为当地人躲避匪患的防御避难之所。

简家洞寨位于巡检峡口小三峡南岸峭壁之上。说起小三峡,有诗赞曰:“漫言此峡小,状如大三峡。山壁削千仞,飞瀑洗铅华。济公癫狂舞,众仙揽月斜。名鸟满山野,啁啾隐松花。”小三峡碧波万顷,山水相映,花香鸟语,堪为十里画廊。而简家洞寨钟乳奇石,天造地设,“关公单刀赴会”、“济公狂舞”、“众仙揽月”等栩栩如生、百态千姿的艺术形象,早已闻名遐迩。

简家洞寨是由简家老将修建的。简家老将是清朝早期的一名武官,因御边有功,御赐为大将军之职,并赏以冠服,佩带宝剑衣锦荣归后,他在祖宅前建立将军衙门,立殿廊辕门,设皇帝牌位,适时叩拜。如今衙门遗迹尚存。在战乱年月,为家族避难,后又筑建了简家洞寨,这在《简氏通志·荆楚卷》中都有记载。这些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成为当地的一大骄傲。

简家洞寨,面积约800平方米,坐西朝东,洞内空间开阔,洞高约15米。洞壁上有很多人工凿痕,洞口垒有两道寨墙,距寨墙百米处,设有2个寨门。洞寨分上下两层,寨门上建有1米宽的箭道,沿峡面筑有4米高的寨墙、垛口、瞭望孔,洞内存有残碑,仔细辨认,字迹依然,可为清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四)碉楼土堡另类设防

南漳西北李庙镇有山寨碑记曰:“境内居民有山修寨,平处掘壕筑城,若闻贼有信夙奔山砦以避难或进土城各逃生……”故“高山立寨,平地筑堡”,一遇战难祸患,借寨堡避之,也成为当地人的习惯。而土城碉楼的存在,也印证了百姓保全性命和财产的另类设防建筑形式。

碉楼、堡寨统称为土城,即用夯土垒层,或泥砌土砖而成的防御体系,多仿制城池构筑,但规模要比城池小许多。土制堡寨受风雨侵袭、年代风化,难于保存,多数堡寨在20世纪中叶“土改”运动中被毁。

现在能见到的遗迹土城有武安镇马家营土城和徐家寨土城。有的土城已废但地名沿用至今,如城关郭家土城等,而土碉楼在板桥山区还有实物尚存。

现存的武安镇马家营土城遗迹明显,形制可辨,是堡寨仅存的样式之一,堡寨呈长方形,目前还能看到清晰的残垣及城壕遗迹。马家营堡寨坐北朝南,土筑寨墙断断续续地将村落围成一周。南、北、西三面设有寨门,东西长约260米,南北长约120米,墙厚1.7米,残存最高处近2米,城壕宽10米,沟壕尽管已严重淤泥,却仍可贯通。仅就面积来看,应为家族式堡寨。

关于武安镇马家营堡寨也曾流传着有趣的故事。为躲避匪患,堡寨太小,又居平地,可谓无险可守。清朝中期的某一天,来了一帮人强马壮的匪徒,看到村中无人,恼羞成怒,匪首发誓要将全村翻个底朝天,有兵突然来报说不远处有一土城堡寨,可以直取,匪首一声令下,匪兵齐向寨堡奔来,呐喊震天,不费太多的功夫,就将城堡攻破,堡中人仅靠几支土枪抵挡一阵。眼看抵挡不过,其中一村民将树上的一筛子大的马蜂窝捅破,就此躲闪在一寨墙之下,将准备好的草席披在身上。而没有准备的匪兵,躲闪不及,马蜂像脱缰的野马肆意狂蜇,匪兵抱头鼠窜,一时被马蜂蜇伤大半,后有来者见状迅速逃窜,再也无心恋战,村民躲过一劫。虽然土城寨堡没有山寨坚固,但村民靠智慧取胜的故事,也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美谈。

在众多的寨堡中除了避难防身之外,碉楼则作为御敌的半军事化的设施。这些碉楼大都与私家住宅建在一起,楼层在五至六层不等,有的超过10米以上,外墙布满瞭望孔或射击孔,远望十分醒目。

县西南板桥中心小学背后,有一排倚山而建的古宅院落,靠西南角矗立一座五层方形土碉楼,传为冯氏家族所建。通往这座民间碉楼的木制台阶已经很破旧,踩在上面吱吱作响。进入碉楼内,感觉碉楼的空间十分矮小,楼道狭窄陡直,只能缩身蹑脚,小心翼翼地通过。碉楼墙壁上的方孔,内阔外细,放眼窥看,视线纵横交错,几乎覆盖了从外面接近碉楼的各个重要位置。

碉楼为四合院,土木结构群体建筑,采用青石奠基,干打垒筑墙。碉楼墙体厚度按楼层递减,五楼西边设有木制阳台,碉楼设岗哨及防御机关。碉楼至今保存完好。现为板桥新集完全小学所辖,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板桥镇晏山村石廊,也完好保存着一座五层的土碉楼。墙壁全为土筑,俗称干打垒,碉楼为正方体,边长3.5米,通高近12米,底层墙存0.7米,顶层墙厚0.45米;楼层的阁檩一顺一丁,相互牵制,确保碉楼的坚固耐久。碉楼墙体均设有方形瞭望孔和圆形射击孔,住宅大门以花栎木拼合,厚达15 厘米,门内设木锁,方便穿插木杠。碉楼与周围院落住宅连成一片,成为一座集防御和居住于一体的私家住宅建筑群。碉楼传为刘氏家族所建,至今保留完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