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十大美景之鹿门山:田园名山,生态优越,景观多样

襄阳十大美景之鹿门山:田园名山,生态优越,景观多样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江、揽湖、拥溪泉的复合景观也使鹿门山优势独具。鹿门山优越的生态条件,成为多种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松涛、鸟语、花香、田园、水乡、群山、万壑等山岳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让游客在体验、欣赏中享受休闲、游览的无穷乐趣。神祠建立后,鹿门山逐步成为人们拜神求仙的场所。鹿门五峰的山形、山名对出家人和信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警示力。

襄阳十大美景之鹿门山:田园名山,生态优越,景观多样

“五峰齐秀”的生态奇观使鹿门山具有良好的绿视特征。鹿门山的香炉山、霸王山、狮子山、李家大山等五峰层峦叠嶂,山奇石异,集峻、秀、雅于一身,构成了山、谷、林、花、草、石、水等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图画,在由山岳、谷地、茂林等组成的“绿色海洋”中,观景、揽胜、登山休闲,会有人在画中游的体验,是亲近大自然、游憩活动的最佳区域之一。

鹿门山的山景层次分明,山体树种分布成片且各异,一年四季,山体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往往一座山分山上、山腰、山脚色彩迥异,有时红得像火,有时绿得似黛,有时蓝得如海,放眼望去,整个山体就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抑或山水画,加之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极高,身处其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驱车前往郑冲林场,置身林海,看不见房屋,看不见动物,却能清晰地听到鸡鸣、犬吠、羊咩、牛叫、鸟唱,空气清新,环境清幽,让人仿佛置身陶渊明世外桃源,时而可见数千只白鹭在山间林上翩翩起舞,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牧歌图。

临江、揽湖、拥溪泉的复合景观也使鹿门山优势独具。山东有湖,山西有江,上山可观水,下山能听涛,进山掬冷泉,出山蹈清溪,井泉可濯缨,山溪渥我足,成就了鹿门山独有的灵水景观资源组合优势。

与周边景点文化同脉、生态相连,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和一体化特征。鹿门山同周边景点(区)具有环境组合性好、生态环境质量高、文化内涵丰富、市场品牌效应强的特点,各景点之间既有便捷的陆上交通,又有独特的水上通道,使鹿门山、隆中、襄阳古城、米公祠、观音阁、习家池连为一体,作为襄阳较大规模的景区,受到世人的青睐。

鹿门山景区现有森林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率93%,主要乔木树种以马尾松、川柏、湿地松、火炬松、花栎、刺槐等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还形成了明显的乔、灌、草层次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共有植物资源78 科157 属223 种,其中,木本植物162 种、藤本植物4 种、草本植物57 种。拥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和二级保护树种杜仲银杏

鹿门山森林植物景观四季各异。春季的棠梨、桃花杏花紫荆,绚丽多彩;初夏的槐花、枣花,幽香袭人;秋季的枫树、柿树、乌桕,叶红似火;冬季的梅花,孤芳独赏,常绿植物郁郁葱葱。由此形成“春花、夏荫、秋实、冬绿”的绮丽森林景观。

鹿门山药用植物丰富,常见的有百合车前草鱼腥草、地衣、射干灵芝金银花野菊花、野麦冬等。医学中的常见药物,鹿门山上皆有产出。

鹿门山优越的生态条件,成为多种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主要动物有野猪、野羊、草鹿、狐狸刺猬、野鸡、野兔、猪獾、狗獾、果子狸、菜花蛇、乌梢蛇、蝮蛇等30多种;主要鸟类有啄木鸟猫头鹰、灰喜鹊、黄鹂、老鹰锦鸡、白鹭、八哥、画眉等60多种。

在众多的自然景观之中,引人入胜的还有怪石林、石牛阵、暴雨池、龙吟池、鹿门滩等奇石、异水和险滩。登临鹿门山顶的望江亭,饱览山光水色,俯望群山皆拱附,极目城乡尽眼底,仰看百鸟伴行云。白居易有诗云“云深树苍苍”,李白的诗中写道“白首卧松云”,孟浩然赋诗曰“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鹿门山发出了“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感慨。松涛、鸟语、花香、田园、水乡、群山、万壑等山岳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让游客在体验、欣赏中享受休闲、游览的无穷乐趣。

鹿门山不仅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而且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鹿门八景”中。

(一)鹿门寺

鹿门寺是中国早期的寺庙之一,《大藏经》等佛教经典中多处记载鹿门寺高僧的故事。28年,刘秀皇帝命襄阳侯习郁在苏岭山兴建苏岭祠。神祠建立后,鹿门山逐步成为人们拜神求仙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苏岭神祠先后更名为鹿门祠、鹿门庙、鹿门寺院、万寿禅寺、鹿门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鹿门寺逐渐成为僧侣传化清修的佛教道场。西晋时,“鹿门寺”由朝廷赐名为“万寿禅寺”,唐代曾建有“华严院”。在两晋至唐宋时期,鹿门寺发展成为中国境内较为宏大的佛教圣地。宋政和年间,鹿门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庙宇数百间,僧侣500多人,住持由皇帝钦点,香客千里云集,香火终日不绝。

据史书记载,鹿门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著名寺庙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鹿门寺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寺庙香火日益旺盛,禅宗传承地位突出,高僧名师层出不穷。

史书中记载的鹿门名师高僧有鹿门诗僧少康、鹿门怪僧丹霞、全家得道鹿门的庞蕴、鹿门灯泉公法灯、鹿门诗僧梓舟船等。其中,唐代名僧处真、丹霞和宋代法灯禅师都出自鹿门寺。他们的徒众都被派往全国各地寺庙,住持讲经传法。清康熙年间,息波法师于鹿门山伏虎,为地方除害,造福一方百姓,传为佳话。

千余年来,鹿门寺屡毁屡建,梵音覆盖千里,香火延绵,长盛不衰。

810年,著名禅师处真住持鹿门并在此大弘禅宗曹洞法门,寺庙建设大兴,声名在中国禅界大振。后经过历代僧侣多次扩建,至宋代时,鹿门寺已成我国佛门重要圣地之一。宋代著名诗人李廌诗载:“传闻古道场,台殿若鳞布。日者一昔灾,楹栋皆若炬。坏垣积煨烬,况乃金碧处。山僧勤朴斲,堂构略已具。”这首诗记载了1098年前,鹿门寺突遭大火,寺院大多焚毁的境况。

1081年前后,鹿门寺修葺完工。1117年,鹿门寺迎来了第二次建设高潮。法灯大师受皇命住持鹿门寺,十年之间将鹿门寺建成有房舍数百间,僧侣500多人的大寺,香客千里云集,一度成为全国禅宗丛林之冠。南宋末年,宋元战火波及鹿门山,寺院损毁殆尽,直到明洪武年间兴友大师重建。明永乐年间默庵和尚住持鹿门寺,再次整修扩建,并恢复佛门祖庭之盛。明崇祯末年,闯王李自成占领襄阳,曾在此延请名士蔡思绳。蔡思绳不从,在灵溢泉边投水殉节。

清代,鹿门寺古碑记载了两次整修过程,一次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主要整修大殿;一次在光绪二年至五年间(1876—1879年)。1946年时,因国民党拆毁梁柱修筑工事,致使鹿门寺彻底坍塌,直到1992年原襄阳县政府再次重建,鹿门寺才有今日规模。

鹿门寺的禅韵与周边山势环境浑然一体,互为彰显。鹿门五峰的山形、山名对出家人和信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警示力。进入鹿门山,耸立在眼前的就是威武雄壮的狮子山,提醒信众勇猛精进,坚定不移。庙门的正东面是端正凌空的香炉山,警示信众礼佛虔诚,心无旁骛。进入寺院,面对的是雄奇的鹿门山,山寺同名,告诫信众,敬香拜佛要心神归一,万念皆空。在此修持,北有李家山阻隔杂念的干扰,南有霸王山拱卫正念的形成。端坐在大雄宝殿,聆听钟鼓磬声,诵念万卷佛经,神清气爽,心静慧明。

(二)三高祠

鹿门山碑帖记载,嘉靖四年(1526年),御史王秀任职襄阳,遍访名人遗迹后,发现纪念羊祜有堕泪碑,纪念孔明有隆中草庐,而声名卓著,品性远播的庞德公却没有留下可供悼念之所,决定兴建祠宇。他的随从们说,唐代的孟浩然、皮日休也是高洁之士,同隐鹿门,不如一并建祠,于是兴建了三高祠,以此纪念三位名士。

1611年,三高祠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碑帖记载于万历四十一年移址重建,规模略大于前,但未记载其详细地址。因时间久远,三高祠已不复存在,也无法考证其具体方位处所。现在规划重建的三高祠,是一座三进院式的祠宇建筑,依据历史时间,从正门进入的三厢庭院分别是皮日休、孟浩然、庞德公的祠宇。祠宇内分别陈列有三位高人的雕像,三进院四周是回廊和厢房,用于展示三位高人的遗迹、典藏以及文化传承和故事。

(三)苏岭石

因为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它题名——“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而使其成为襄阳的代名词,同时也使其名扬天下。鹿门山上的苏岭石很多,其中较成规模的有四大片。第一处位于鹿门山东坡,面积约10000平方米,石林盘根错节,洞穴横生,怪石相互勾连,争峰斗角,神态千奇百怪。第二处位于香炉山下,约20000平方米,石林巧夺天工,就像一幅动物图画集锦,有的似龙虎相争,有的似龙凤呈祥,有的似百鸟争鸣,有的似万兽观天。第三处位于狮子山与香炉山之间的小团山,此处有一块高约20米的大石壁,用色彩分割成若干层次,有白色、红色、褐色、青色等,奇特之处,让人联想就是古时期的地质遗存,是各个时期造山运动的杰作,石壁后方有无数它石拱卫其中。第四处位于竹园对面的黑石坡、白石坡,此处黑石圆滑似滚,白石似人之五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置身其中,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感慨鹿门山的钟灵毓秀

说不踏苏岭石不算来襄阳,原因有三:其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它更名改姓;其二,汉末名士庞德公归隐其中不返;其三,孟浩然、皮日休等一大批文人志士曾在此隐居求学,并留下许多绝世名篇。因此,对于一个不了解苏岭山历史的人来说,就等于不认识襄阳,不了解襄阳。

(四)灵溢泉

又名暴雨池,聪明泉。位于鹿门山腰的寺庙大雄宝殿之后。泉水从山上的巨石中流出,经40多米距离,2 至3米的落差,从石间潺潺流下,至大雄宝殿后,散开成72 股,形成水帘,注入池中。

唐代诗人皮日休,专门写诗赞美灵溢泉,“一勺如琼液,将愚拟望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当地祖辈传说,鹿门山原本无水,亦无此泉。寺庙和尚及香客信众吃水,要到后山八里外的汉江去挑,十分不便,同时,汉江边上有一座土地庙,但土地庙里烧茶煮饭又没有柴火。于是,寺庙和土地庙两家各显神通,互通有无。土地庙神送了一眼泉水给鹿门寺,这就是“灵溢泉”。寺庙方丈略使手段,汉江边上平地起山,从此之后,土地庙不缺柴火了。

后有学者考证,在鹿门山背后相距八里的汉水之滨,确实有一座土地庙,现存遗址位于襄阳市经济开发开区东津镇三河村十二组,有庙基、庙台、石柱,还发现一尊雕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石质香炉。

距灵溢泉口约9米,直径1.8米的八角井,因沙石堵塞,井深不详,井口为八根石柱合围而成,石柱上群龙盘踞,呈八角形,意寓鹿门山水贵如油,东南西北八个方位,甘泉汇聚于此,经年累月,永不枯竭。

在灵溢泉的下游有一个龙吟池。又称法灯和尚洗钵池,相传池建于宋代,是鹿门山今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该池位于鹿门寺庙内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之间、右边寮房前,为一方形水池,由精致石条垒砌而成。池边长为6米,池深4米,四周置有雕花饰纹的石栏杆,共12 柱。池内半腰处有双龙喷泉,经年不断,池内植有睡莲,其中红尾鱼、灵龟时隐时现,难得一见。(www.xing528.com)

(五)望江亭

“望江亭,望江流,望江亭上望江流。”这是望江亭上待征的一款上联。望江亭,位于鹿门山顶峰,亭高21米,四柱四角三层,内置旋转楼梯,拾级而上,伫立亭上,西看汉水波光粼粼,满眼绿山、绿地绿水,宛若一位盛妆少女在翩翩起舞,汉水正是她婀娜多姿身影中飘逸的裙带;北望古城若隐若现,仿佛看到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繁荣商贾景象,仿佛听到战鼓声声,兵家必争之地的战幕;南瞰楚天风光秀丽,极目楚天舒,静心屏气,仿佛看到锦鸡漫过树梢,仿佛听到野猪在啃食庄稼;东面田野生机盎然,五峰尽收眼底,遥看李家大山一片石林,犹如一幅动态牧羊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站立亭上,眼前美景如画,脑海浮想联翩,多少过往,多少憧憬,令人感慨万千。

(六)伏虎亭

沿着竹园干道前行,至黑石坡往南步行百十步,有一两尺余宽的小道通向幽深,小道两旁奇石林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状似奔牛的奇石。相传此石是老虎在追捕一头家牛时,家牛躲避不及,化身为石,定格在被追食的那一瞬间。

再往前拾级而上,绕过石化健牛可见一处酷似人体的盆骨石。相传是息波伏虎后,担心老虎再次枉伤人畜,席地而坐,起身后此石衍化成自身盆骨状,威震虎妖,从此鹿门山再无虎患。

为了以绝虎患,息波还提笔书写了一段佛家经文,打入虎穴,至今留下的一座笔架山石,相传就是息波当年放笔的地方。放笔时,一根笔毫脱落在地,从而长成一棵小树,刚好处于笔架山中间。据老人们介绍,此树也有死活,一旦死去就有新树长出。

笔架山旁边是一只老鹰石。相传息波放笔时,墨汁抖落在地,闪耀金光,老鹰从天而降啄食此墨,化为石鹰。

穿过笔架山前行数十步,有一处幽深的洞穴,就是老虎藏身之处,也是息波伏虎之地。洞口怪石嶙峋,洞体不大,由一块完整的巨石向内凹进一两米而成,洞内石壁光滑,洞底平坦如磨,正是老虎栖息之所。

后人为了纪念此事,遂建伏虎亭一座,碑刻一块,详细记录此事。

经过伏虎亭后,有一座小桥叫月牙桥。桥长12米,宽1.2米,全部为青石垒砌而成。春天,一泓清水从桥下缓缓而过;夏季,湍急的山洪在此奔腾。入夜,月上树梢,桥影倒悬,溪流下,银光闪闪,百虫争鸣,好一幅山泉映月图。

(七)晒肚坡

皮日休生活在腐败、混乱的晚唐社会,他看透了统治阶级的昏庸堕落。可是,皮家“汩汩于民间,无能以文取位”。一介草民,空有匡世济时之志,无由报国。但他一肚子学问,又不甘碌碌无为混日子,所以终日忧愤交加、愁闷难消,只有拼命喝酒。他在鹿门山隐居时,自号“醉士”、“醉民”、“醉吟先生”,“醉士隐于鹿门,不醉则游,不游则息”,可见他嗜酒的程度。

襄阳的规矩,六月六“出晒”。这年六月六又是个好太阳,大家小户都出晒。妻子埋怨他只会喝酒,不能生财。“我从小读的书都在肚里装着,装了几十年,肚里尽是书。‘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的家当比谁的都值钱!别人晒富,我晒肚。”说罢,衣服一脱,呼呼噜噜大睡。后来皮日休干脆睡到山冈上,这就留下个“晒肚坡”的地名。

皮日休隐居鹿门,一面纵酒消愁,一面倾泻胸中疾愤,写下《鹿门隐书》六十篇,篇篇都替百姓抱不平。后来,他感到光写诗作文不能实现志向,便毅然走出鹿门山,参加了黄巢农民起义军,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直接与统治者刀枪相见的文人。

史书记载,鹿门山在明清时建有“皮子读书台”。经专家考证,皮日休隐居地当在鹿门山与苏岭山之间的山脚下,即现在停车场旁的桃花园内。民间广为流传,鹿门山有皮日休晒肚石。2002年,在桃花园内发现了一块连山石台。石长2.5米、宽0.9米、高1.2米,当地山民称其为“棺材石”、“升官台”,有关学者认定,此石即为皮日休之“晒肚石”。

(八)制药洞

位于鹿门山山腰东坡,从鹿门寺庙往南顺道行走约200米,至鹿门山东南坡脚下,有一条石板铺就的上山梯道,拾级而上,只见怪石嶙峋,峰回路转,林茂遮天。有藏尾露头的鳄鱼石,有群居觅食的野猪石,还有洞察林间、时欲出击的老鹰阵……继续前行约100米,一圈汉时民居院墙进入眼中,两扇柴扉,一厢小门,这里就是庞德公制药洞。

进入院中,只见由青砖铺就的院落平整洁净,面积约500平方米。庞德公制药洞居中,右为三间木架草庐,左为一座古铜色汉楼。院中山花溢香,四周林密幽静。

洞中现存有根据史载雕刻的庞德公石像一尊,供游人凭吊。庞公气质清雅,手持灵芝仙草,似乎在探究一副为民疗疾的良方。此洞之深、高、宽皆为3.6米。庞德公为躲避刘表延请,携妻隐鹿门山后,炼丹制药就生活在此洞中。

该洞洞口上方左、右,各有形态逼真的龟蛇把守,自然天成,惟妙惟肖。可惜,20世纪60年代,红卫兵“破四旧”,将右边的石蛇连尾砸掉,现在只剩下一只孤独的石龟,还在那里把守瞭望,等待它的主人采药归来。

洞内还有当时庞德公炼丹时,烟熏火燎的痕迹;有庞德公夜晚研习医术药性时,点灯明烛燃松把的盏台;有庞德公在此装门设轩、隔设房间、固定支架的石孔。

1994年,在修复清理制药洞时,配套建设了一座汉楼。楼高两层,通高18米,泥木结构,古铜色,楼上外置扶栏一周,甚是气派雄浑。同时,还建有庞德公旧居,室开三间,木架结构,顶布庐草。

从鹿门寺庙往南约90米,沿着迂回曲折的石条小径,折向鹿门山拾级而上,一座精致雅堂掩映在苍松翠柏中,这就是诸葛亮拜师堂。这里南接庞德公制药洞,是诸葛亮出山入仕前,师拜庞德公的纪念性建筑。此堂建于1994年,取唐代民居建筑风格,为木架砖瓦结构,一门两窗,三间共一堂。

《后汉书》记载,诸葛亮以老师之礼节对待庞德公,每次来访,“独拜于榻下”,德公初不令止,可见诸葛亮对师尊的崇拜之心。庞德公隐鹿门山后,交友诲后进,周围聚群贤,可以想象,庞德公和身边的这批有识之士,经常在一起议论时事,研讨方略,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在这里,庞德公为诸葛亮题名为“卧龙”,丰富了诸葛亮治国安邦的智慧,坚定了诸葛亮匡复汉室的信心,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进入堂中,只见庞德公端坐榻上,亮鞠身讨教,庞公娓娓细数,面呈满意欣喜状。师生情谊,惟妙惟肖。

鹿门山,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是一块可供人们品尝文化的胜地,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福地。单独将鹿门山的自然景观与全国的风景名山相比,鹿门山只是一座平凡的山。但鹿门山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沉淀与区位地缘、自然生态等整体叠加之后,注定鹿门山将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山。

鹿门山,集诗文化、佛文化、隐文化、三国文化于一身的文化名山全国独有。一般风景名胜,或有诗,或有佛,或有隐,或有其中之二,诗、佛、隐三位一体的文化名山已经少有,加上区域特征明显的三国文化,多种类的文化交织,使鹿门山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唯一性。鹿门山文化的多元特点不仅体现在种类多,而且每一种文化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足以值得襄阳人自豪!

参考文献:

[1]刘国传、叶植、刘伟云:《鹿门山》,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2]游信利、曹东川:《孟浩然信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8年版。

[3]马波:《鹿门禅踪》,鄂襄内图字2008011 号。

[4](唐)皮日休:《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