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襄阳侯习郁奉旨在鹿门山兴建的苏岭祠,即有僧众迁住清修。自此,因祠前有二石鹿夹道状似门户而被称为鹿门祠的神庙,被信众易名为鹿门寺、鹿门庙、鹿门寺院,成为僧侣传化清修的佛教道场。西晋时,“鹿门寺”由朝廷赐名为“万寿禅寺”,唐代曾建有“华严院”。在两晋至唐宋时期,鹿门寺发展成为中国境内较为宏大的佛教圣地。宋政和年间,鹿门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庙宇数百间,僧侣500多人,住持由皇帝钦点,香客千里云集,香火终日不绝。365年,释道安来襄阳弘法,前后历时15年,从那时起,鹿门寺便开始成为佛教道场。唐代以前,有关鹿门寺史料较少。查阅佛史《大藏经》中《佛祖正传古今捷录》、《五灯全书》、《天圣广灯》等书,有关鹿门寺特别是禅门曹洞、临济两宗的几位祖师在鹿门讲法的事迹、语录、诗偈历历在目。他们分别是:少康、庞蕴、丹霞、处真、志行、行因、鹿门自觉、法灯、一辩、惠昭、延沼、守廓、梓舟船等。其中少康被尊为“净土宗五祖”;鹿门自觉、法灯、一辩被尊为“曹洞祖师”;延沼、梓舟船被尊为“临济祖师”。而大居士庞蕴,更被佛门公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中国白衣居士第一人。
少康(?—805年),即中国净土宗五祖少康大师,唐缙云仙都山(浙江缙云)人,俗姓周。少康大师不仅为一代宗师,而且有“襄阳诗僧”之名。少康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京华名刹,声誉籍甚,诗人雅客,争相延揽交游。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现存与少康诗信交往的唐代文人有:钱起、戴叔伦、卢纶、李端、皎然、顾况、刘长卿、严维、欧阳詹、熊孺登等十几位。少康大师在鹿门弘化的事迹因历史久远,鲜于少见,只有从史料来推测:大师约在795年前后居住在鹿门。大师一生行化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为后学推崇至极,引为莲宗五祖,他也是迄今鹿门发现有记录最早的名僧。
庞蕴(?—815年),字道元,中唐时著名的在家禅者,与梁代之傅大士并称为“东土维摩”。庞蕴自少皈依佛门,贞元(785—804年)期间,曾谒石头希迁禅师,豁然有省。后随马祖道一禅师参禅而契悟。庞蕴终生不变儒形,在家而举扬方外之风。元和(806—815年)年间,与女儿灵照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或凤岭鹿门,或廛肆闾巷,初住东岩,后居郭西小舍,常制竹漉篱维持生计。传说居士将入灭时,曾令其女灵照出视日早晚及午,女遽报日已中矣,但有蚀也。居士乃出户观之,灵照即登父座合掌坐化,居士遂更延七日,枕于頔的腿膝坐化。庞居士圆寂,其子闻后,拄锄立化。其妻庞婆,闻讯后喝开鹿门绝壁,投身其间,身隐壁合。庞蕴的历史影响,从元、明、清三代不断有人以他的禅修事迹为题材编撰戏曲、传奇也可见一斑。元末刘君锡有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明代徐复柞有《一文钱》,清代汤斯质、顾峻德有《太古传宗》,孙埏有《两生天》,还有民间小戏《一枝梅》、《庞公埋金》等在当时都比较流行。除此之外,中国十大奇石的庞公石也是以庞蕴的姓氏命名的。
丹霞(738—824年),又称天然禅师,佛门称丹霞天然。唐邓州(今南阳市)人。与庞蕴同为马祖、石头禅师弟子。有关丹霞大师住持鹿门寺的记载目前只见于鹿门山中碑刻。通过庞居士、灵照与丹霞频相往来、酬对机锋记录来推测,丹霞与庞居士应同一时期在鹿门主持寺务,并修行于鹿门丹霞洞内。丹霞一生在禅宗史上留下几则有名的公案:“慧林寺烧木佛取暖”、“骑圣僧脖颈”、“横卧洛阳天津桥挡道”、“讲经时呵佛骂祖”等,件件读来令人匪夷所思,但其修正的成就却为历代佛教界所公认。也许正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在以“佛”为“教”的教条主义氛围中,大多僧人为繁琐的原始戒律所束缚,把佛教极端神秘化,而丹霞则以身作则,以一位禅者的洒脱,通过种种发人深省的言行,启发学僧破除心外有佛的执见。其禅法思想与庞蕴如出一辙。820年春,丹霞在河南南阳创建丹霞寺。824年丹霞圆寂,享年86 岁。谥智通禅师,塔号妙安。时人评价他“学洽内外,能诗,清漪潇洒,有名一方”。
鹿门寺曾经是曹洞宗的衣钵传承地。曹洞宗传入鹿门约在810年后,开山祖师为处真禅师。史记鹿门华严院建于唐代,后有处真禅师于此开山,大弘曹洞法门。
处真禅师,师从曹山本寂,属曹洞宗曹山系一代宗师,有关处真禅师的生平待考,《大藏经·史传部》除载处真禅师证悟诗偈一首外还有公案几则,当年追随处真禅师在鹿门华严院学禅的弟子在灯史上有记录的六人,分别是:益州崇真和尚、鹿门山第二世谭和尚(即志行)、襄州谷隐智静大师、庐山佛手岩行因禅师、襄州灵溪山明禅师、洪州大安寺真上座。
继处真大师后,他的弟子志行、行因两位禅师曾住持过鹿门寺。
曹洞宗洞山系祖师于宋代续曹洞法脉,把“鹿门家风”推至鼎盛时期。历代住持由当朝皇帝钦点,鹿门学僧亦被指派到全国各地丛林、寺院主持佛事。政和年间,曹洞第八世祖师芙蓉道楷(1043—1118年)的弟子鹿门自觉、法灯先后奉诏住持鹿门政和禅寺。
鹿门自觉(1056—1117年),青州人,祖籍长安,俗姓王,法号惠定。禅界尊称他为“鹿门老人”、“鹿门和尚”。师少业儒,受知于司马光,然品性高洁,无意功名。宋绍圣年间,从芙蓉道楷落发,数年从学,得芙蓉道楷禅师印可。禅书称他“履践精密,契悟超绝。出世住大乘”。大观年,奉诏住京师净因寺。政和年初(1115年)奉旨迁居鹿门寺。1117年农历二月十六日示众而化,世寿61 岁。火化后,灰烬中有舍利形如宝珠。弟子在山口别墅(鹿门山之西,汉水之东)建惠定塔供奉,禅师的部分舍利后被迎葬于青州,入塔日,有雨华之感应。
法灯(1075—1127年),字传照,俗姓王,成都华阳人,曹洞宗第八世祖芙蓉道楷衣钵传人。自幼时,则能论气节,工翰墨。徽宗政和七年即鹿门自觉圆寂同年,诏住鹿门政和禅寺。钦宗靖康二年卒,年五十三。法灯禅师在鹿门寺传法十年,十年之间,宗风大振。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宋代“禅宗云门、临济、沩仰、洞山、法眼五家,至沩仰而下,取人甚严,得之甚少,故沩仰、法眼先绝,洞山至大阳禅师后几代得法者仅一人,后洞山一脉传至道楷,楷行解超绝。四方谈禅者唯云门、临济二氏,及楷出,皆舍而从之。故今为洞山者十之三”。而当时,鹿门寺先是道楷大师高徒鹿门自觉禅师开创两年在先,后又由道楷大师的衣钵传人法灯禅师于鹿门开法十年(时道楷大师已圆寂),加上鹿门碑文记载“宋政和年间,寺院僧众500余人,殿宇数百余间‘及’闻风受教者,数千里云集”的盛况可推断:鹿门在北宋末年,当为天下禅林之冠。
法灯禅师在鹿门,碑文中还有祈山神而感应泉水的故事。禅师初到鹿门山,因寺院为缺水所困,于是坐于岩石下,念曰:“吾欲丛林此地。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赡众。山灵其亦知之乎。”师以杖拨开草根。顷刻间,泉水喷涌而出,一众大惊。山中之人,称之为“灯公泉”。如今,法灯大师祈山神而感应的泉水被称为“灵溢泉”,流泉昼夜不停,成为鹿门一奇景。“灵溢泉”也是迄今鹿门山唯一的涌泉。
是时,从鹿门山走出的一辩、福裕两位高僧,也为鹿门寺增添了很多光彩。
除却弘扬曹洞宗,鹿门寺还是临济宗的祖庭之一。有关临济宗祖师在鹿门寺的事迹,散见于《大藏经》史传内各位临济宗师的传记中。唐代,临济宗四祖风穴延沼和兴化侍者守廓禅师曾于鹿门结伴过夏,并与鹿门方丈酬对禅锋,延沼禅师时任维那(僧职),留公案二则。延沼禅师在鹿门与守廓禅师结为好友,并对临济宗旨有所领悟,后经过守廓禅师的推荐,投奔临济三祖南院颙公座下,于风穴寺大兴临济禅法,被尊为“临济四祖”。延沼、守廓、鹿门方丈三位大师在鹿门,宾主回答,激扬宗要。公案中的“临济”断喝,尽显凌厉本色,犹空谷回响,读来,让人仍感余音至今还萦绕鹿门上空,个中滋味,恐只有大师本人能够体会。公案最后,鹿门方丈特为青年学僧煎茶以示肯定。延沼禅师的徒孙惠昭禅师,后住持鹿门寺,被史书载为:襄州鹿门赐紫惠昭山主,有关惠昭禅师生平待考。只知道他与当朝丞相王随为同门,但从他名号“赐紫”二字已显示其绝非泛泛。(“赐紫”即“赐紫衣”之略称,唐三品以上官公服紫色,五品以上大红色,朝廷敕赐紫袈裟予有功德之僧,以表荣贵尊宠。源于唐武则天封僧人法朗、薛怀义等九人为县公,并敕赐紫袈裟。)
临济僧人在鹿门寺的活动在史书记载中虽犹如蜻蜓点水,但从历代禅师的语录、诗信交往中,可以看出鹿门临济宗高僧也不在少数,如宋代正觉禅师诗“送鹿门宗席头”中描述:
吉祥草织禅家供,一片琉璃滑无缝。
门掩粼粼水不流,窗含冉冉云初冻。(www.xing528.com)
坐寒风月蒲芦秋,睡足江湖鸥鸟梦。
而今卷处追昔人,隐隐犹怀鼻头痛。
除“宗席头”外,还有“鹿门智禅师”等,或留下法号,或留下几句禅语,还有的连名字都以“鹿门”二字替代,如:与守廓禅师斗机锋的鹿门方丈,让人见如神龙,不能观全貌。临济宗高僧在鹿门的记载,较详细的有现存的“鹿门息波法师伏虎偈”和灵塔基石中碑文有息波禅师法语“陆尘寂灭菩提烦恼面目本空”以及“临济正宗三十六世息波和尚”等字样,立碑者系息波禅师之徒“寂”字辈的十余人、徒孙“昭”字辈的三十多人。襄阳民间至今还流传清乾隆年间息波禅师伏虎的故事,现鹿门山中有“伏虎亭”,传为息波伏虎处。从“息波禅师伏虎碑”可以看出,清代临济宗在鹿门发展可谓人丁兴旺,香火鼎盛,在襄阳颇具影响。《大藏经·史部传》录入临济宗破庵派第三十七世祖——襄阳鹿门梓舟船禅师(成都潼川人,俗姓何,留世有语录三卷)于鹿门开法时在禅堂吟诗偈一首:
鹿门山势最威雄,瓦砾生辉达本宗。
面目俨然成现个,百草头上起云龙。
临济与曹洞两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至今还占主流地位,发展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而宋代曹洞宗影响之大远播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鹿门禅也正是在此时处于鼎盛时期,两宗并存,高僧辈出,竞耀光辉。追祖溯源,当代国内很多有名的大寺院,都与鹿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被成都昭觉寺尊为祖师的丈雪通醉禅师,29 岁时在鹿门参禅并开悟,灯史上还录入丈雪醉法嗣——鹿门彻岩彭居士公案一则。
有关鹿门寺历代建设史料中,除习郁建祠,处真开山外,还有明代《襄阳郡志》载“洪武六年,僧人兴友重建”和“明永乐年间默庵和尚、清乾隆息波禅师,相续为一时之盛”的记载,道光十年(1830年)有重修鹿门大殿碑文等。
鹿门山水处处显露禅机,“一华一净土,一土一如来”。鹿门山亦是一座有灵性的山,据山民所传:“鹿门山的蜈蚣比别处的蜈蚣多长两条腿,鹿门山的麦粒圆滚滚无沟槽,鹿门山的银杏树枝朝下长,鹿门山草药遍地长。”唐末状元裴说有《鹿门寺》诗云:
鹿门山上寺,突兀尽无尘。
到此修行者,应非取次人。
鸟过惊石磬,日出碍金身。
何计生烦恼,虚空是四邻。
鹿门古刹前原有两株银杏树,雌雄对峙,粗十围,枝状叶茂,翠盖参天。1945年,国民党驻樊部队因需要大量木料与砖瓦修筑工事,于是拆毁了鹿门古寺部分殿堂、锯掉银杏树,后因在拆毁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作罢,但已对古寺造成了致命性破坏。再加鹿门山一带时有土匪出没,活动猖獗,古寺曾一度被土匪占据,导致长时间废弃,最终土崩瓦解。
据传,鹿门古寺内供奉着“药师佛”和“送子观音”两尊塑像,庙里有两位和尚,其中一位俗姓胡。当时,寺院将庙产中的土地分给本地农民耕种,收获后缴纳部分农产品作为租金,加上寺院一些香火收入,久而久之,寺院有了一些积蓄,招来附近土匪的勒索。一天,有土匪扬言,要出家人交出财物。附近信众闻后,纷纷拿上武器聚集寺中保护寺院,一时,土匪无法下手,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但土匪在暗处,此举非长久之计。寺院实在难以支撑,于是出家人索性将庙产尽数分给山民,离开鹿门,去了汉口,鹿门佛事遂中断,庙亦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4月,鹿门山林场成立,创业者们在古寺的原址上,利用古寺剩下的残瓦断砖,修建房屋。千年古寺遂在时代的变迁中湮灭。1992年,为了开发鹿门山,原襄阳县投资数百万,对林场房屋进行拆迁,并在古寺旧址上修建了新的鹿门寺院。1996年,鹿门寺院正式依法登记开发,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当时在世的赵朴初老人闻讯后,欣然在病榻中提笔写下“鹿门寺”寺名。随州沙弥(为出家剃度后,未受戒的僧人)寂涛和尚,在征得地方同意,入住鹿门新寺,鹿门山遂响起沉寂许久的佛音梵唱之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