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踏足神奇故事,畅游大江美城

踏足神奇故事,畅游大江美城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要的是,1800多年之前,就在隆中草庐,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三个千年不遇的历史故事,并且都非常神奇。这是习凿齿描写孔明娶亲、黄月英出嫁当天,婚事轰动襄阳城乡的热闹场面。无独有偶,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的故事,肯定也是发生在三顾草庐故事之前。刘玄德“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他一生最神奇、最闪亮之处,就在于这

踏足神奇故事,畅游大江美城

关于隆中草庐到底是黄承彦原来盖的,还是诸葛亮后来到了隆中盖的,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1800多年之前,就在隆中草庐,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三个千年不遇的历史故事,并且都非常神奇。

神奇故事之一:孔明择妇

东晋习凿齿《襄阳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对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许多研究者的解读颇有争议。

这是《襄阳记》中一篇记事风格幽默的古文,讲的是高爽开列的沔南名士黄承彦,在得知孔明大姐、二姐等正在名门望族中帮孔明选择门当户对的媳妇时,顾不上“媒妁之言”的古训规矩,亲自代表他女儿黄阿丑的终身利益,慌忙火急地跑到隆中,打哈哈进行“黑”讹诈,大搞“才堪相配”的拉郎配,其行为就是要一举垄断“卧龙女婿”这种稀缺女婿资源,就是要生抢一个乘龙快婿!“孔明许”的原因不可能是“因为品德高尚,重才不重貌”。这种迂腐观点实在不值反驳:那我们评谁品德好,只看他媳妇丑不丑好啦。“孔明许”的原因肯定是认识并喜欢这个离隆中并不远的邻家妙龄女子黄阿丑。隆中孔明连千里之外的孙权、刘璋、张鲁都了解,岂能不知近邻至交名士之女阿丑?孔明与黄承彦属忘年之交的好友,交往互访甚密,孔明与阿丑这对少男少女不时相遇之中,如产生倾慕、眉目传情的故事也很有可能。黄承彦说“黄头黑面”不属于“自谦”,而属于开玩笑。孔明装一个傻乎乎的听这话,肚子里和脸上都会笑,正中下怀呀。黄承彦身材高大、容貌英俊,配一个蔡家知书达理的美大姐,凭什么基因,能创新出一个“黄头黑面”的变种丑女?他说“才堪相配”,不是正儿八经地推荐,而是一种自我解嘲式的吹牛。他虽为沔南名士,学富五车,也可家教女儿知书达理,但他自知才华应在“凤雏”庞统之下,又凭什么能培养教导出一个“才堪相配”卧龙——“得一可安天下”的“神雕侠女”来呢?阿承说丑吹才,都属于假装正经地扯淡玩玩,可目的明了:就抢你孔明这傻小子做女婿咋地?没商量。真是:黄叔认真了,后果很严重。

注意习氏古文对阿承“高爽开列”的个性刻画,应该听得见黄承彦高爽开朗地哈哈大笑——一个岳父,要对着未来女婿为女儿说媒,大搞拉郎配,这事也只有高爽开列的沔南名流阿承先生干得出来。这是千古奇闻,更是千古佳话。

有“诸葛亮研究专家”说:“阿丑之丑,‘有乡里为之谚曰’为证。”

这是习凿齿描写孔明娶亲、黄月英出嫁当天,婚事轰动襄阳城乡的热闹场面。黄家湾和隆中乡下的孩子一起蹦跳着拍手叫唱婚谚歌:“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爹说黄头黑面,阿丑出来见见!”

荆州自古以来,乡下孩子们用婚谚歌损人、闹人,例如:“憨女婿,娶憨妻,娶到半路等不及,轿子停下就(怎么的)”;“他站在踏板上啊,冇得三尺长,狠心把他喂豺狼啊,他吓得像鬼汪”……这都是乡下过新婚轿马时,孩子们的“乡里为之谚曰”。那也能当真?赶紧撒糖果红包吧。孩子们哄抢了,再追上去蹦跳着继续拍手叫唱。

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应该发生在建安五年(210年),当年诸葛亮20岁,正是古代男子“弱冠”之年。也可能发生在诸葛亮十七岁刚到隆中的建安二年。这一年阿丑十五岁,也到了汉代女子可嫁之年。

“孔明择妇”这个神奇故事本身具有的人生哲理是:年轻人即使命运多舛,甚至暂时“名落孙山”,但只要你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青春励志,踏实地躬耕自己的一片天地,并获得德才兼备的公认与赞誉,人生那美好的爱情,用不着你特意去追它,它就能主动地敲开你的幸福之门。

神奇故事之二:三顾草庐

据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另据南朝裴松之在本传中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三顾草庐故事的神奇,首先在于诸葛亮的同学徐庶、老师司马德操就很神奇,而他们把诸葛亮说得更神奇。

这徐庶(字元直)是建安初年与诸葛亮“俱游学”的。诸葛亮曾对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同学说过:“卿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志,诸葛亮但笑而不言。

徐庶之举,等于是在老板器重自己时,自己却坚持要老板去请一个并不认识的同学来超过自己。这在职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今世界,也属于不可能再发生的千古奇闻了。现实中先到一步的“徐庶”,即使“董事长”问及他的同学时,“徐庶”顶多是说这人某方面还可以,但是……这一“但是”,就让老板最好打消聘用某同学的念头。即使老板将某同学聘用来了,也最好不要与他这“徐庶”平起平坐,更不能超越“徐庶”的位置。

历史上的徐庶,对今人来说,太心底无私天地宽了。这是一种现代职场竞争心态难以回望的伟大人格的传奇。

无独有偶,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的故事,肯定也是发生在三顾草庐故事之前。刘备在徐庶的极力推荐下,从新野过樊城,南渡汉水,到了襄阳城,访世事于司马德操。这说明刘备对去不去隆中见诸葛亮还拿捏不定。一个年已四十七岁、南征北战二十多年的左将军刘备,这时恐怕还真不太相信一个在隆中躬耕的小伙子,真有徐庶说的那么神奇。人家司马德操是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博古通今,又是徐庶、诸葛亮的老师,老师的水平总比学生高吧?于是刘备先顾的是诸葛亮的老师。

可这本来看透世事而又有知人之鉴的司马德操,真是古怪得很,对“上级领导”大贬自己,大抬学生说:“我们这些教书的迂腐子不过凡夫俗子。您要咨询的这些政治军事时务要务,我们哪里真懂?真懂政治、军事时务的那得靠俊杰之才。这襄阳附近还真有两个俊杰之才,一个雅号卧龙,一个雅号凤雏。”

刘备问是谁,德操先生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能够发生“三顾草庐”故事的神奇就在于——

伟大的天才要从平凡达到伟大的基点时,首先要有伟大的胸襟甘当人梯。

刘玄德“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他一生最神奇、最闪亮之处,就在于这千年三顾,让诸葛亮终遇千年等一回。

我们脑海重映这段历史故事的时候不禁联想

真正的思贤若渴者,不必等到危险逼近的时候,才意识到只有卧龙之才方可力挽狂澜,重建希望。

诸葛亮千秋不常有,刘备两千年就一个。

“三顾茅庐”这种千年等一回的历史机遇,对现实生活中的梦寐以求者来说,虽有空前的新意,但也有绝后的趋向。

回望1800多年前的“三顾茅庐”故事,仍可以启迪当今世界的识才体制、用才机制、展才机遇……(www.xing528.com)

神奇故事之三:隆中对

据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因(刘备)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这是诸葛亮隆中答对,即当代中学课文《隆中对》的基本内容。

因此,诸葛亮隆中对策一开口,就首先纠正了刘备对时务判断不准的错误观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言下之意就是:现在国家人民危亡,关键问题倒不在于奸臣曹操如何霸道、汉献帝刘协怎么可怜,最要命的是当汉王室王权旁落时,各地的豪杰、强盗们都正在肆无忌惮地瓜国土,大抢地盘。

“曹操比于袁绍,虽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以人谋也”——言下之意是:对曹操要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曹操可不是光靠天时地利,碰运气而成气候的,曹操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老谋深算啊。

刘备说:“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言下之意是:我不顾自己德薄力弱,想诛奸臣、平诸侯,行人间正义于天下——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奢望。

所以诸葛亮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弦外之音是:曹操这个奸臣,您现在根本诛不了。您不仅不能拿了鸡蛋往石头上碰,而且还得避其锋芒才是。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弦外之音就是:像孙权这个诸侯,您现在根本也平不了。您不仅不能图谋人家的江东基业,而且还应该和东吴结成盟友共治曹操。

隆中对策最神奇也是最平凡之处在于,它是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典范。在这个基础上,再有中学语文老师都能讲的《隆中对》中的三步战略规划和内政外交方针等。

只要实实在在地掌握了真知灼见,“未出茅庐”的诸葛亮也敢于无视权贵的资历、要职,实事求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刘皇叔的错误认识,当面三瓢冷水,泼左将军领豫州牧一个清醒清醒再清醒!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先主刘备的忠诚,是一种“剖出心肝”的至诚,并不存在有些人所说的什么“愚忠”。

隆中对策的神奇之二在于,诸葛亮“未出隆中”,怎知千里之外东吴孙权“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益州“刘璋暗弱”,汉中“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诸葛亮的“姨父”——荆州牧刘表还没死,曹操尚未南征荆州,他又根据什么判断出荆州“而其主不能守”?

这个神奇的解谜答案只有一个:从建安二年至十二年,诸葛亮与同学“俱游学”,游学到过扬州江东、益州、汉中以及“曹操比于袁绍”的官渡之战的北方等地作过实地考察。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诸葛亮的神奇不存在什么先知先觉的“未出隆中,便知天下”,神奇在于“走出隆中,放眼天下”。

隆中对策的神奇之三在于,一席早有准备、成竹在胸的“解带写诚”,不过296 字,却成了可经当时建安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蜀汉政治军事实践检验的真理。

《隆中对》就是刘备集团从败到胜、从衰到兴、从无到有,经短短十二年实践检验,果真能“跨有荆益”,汉中称王,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鼎足三分天下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神奇的根源在于诸葛亮不仅能创造真理,而且还能亲力亲为地坚持真理、检验真理。

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失荆州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违背《隆中对》“外接好孙权”的外交方针,居功自傲,辱骂孙权使者,使孙权大怒,不计后果地拍板同意吕蒙策划,过早地和蜀汉翻脸,偷袭了湘水之南半壁荆州后又捕杀关羽父子,导致了《隆中对》战略“粉碎性骨折”;接着又导致蜀汉章武三年刘备不听赵云、秦宓等人劝阻,倾尽二十万青壮和国力,千里奔袭伐吴,在夷陵惨败后逃至白帝城病倒托孤,使蜀国几尽亡国。诸葛亮力挽狂澜,修生养民,务农殖谷,并实行蜀锦国产化生产,从而恢复国力,接着先平南、后北伐,实为寻找《隆中对》新的跨点和蜀汉发展新的支点。但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御用文人多以成败论英雄,世代人民则以公德念英名。

诸葛亮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正是在宁静美丽的古隆中形成政治信仰、人生哲学、精神品质的最佳时期。诸葛亮精神,要点在一个字:诚。

如《隆中对》说话,句句实诚。

像《出师表》论事,字字忠诚。

诸葛亮治蜀,开诚布公。

诸葛亮诫子,诚诫后人。

诸葛亮临终表后主:“成都有桑八百株……”诚感古今

遗命葬定军山:“敛以时服,无需器物”,诚恸天地……

诸葛孔明在当今中国,仍然家喻户晓。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活着一个诸葛孔明。无论他是历史的、文学的、传说的、神话的诸葛孔明,我们都共同拥有他的文化、他的智慧、他的品德、他的精神……

隆中最美的,就是诸葛亮创造,并因之相继产生的诸多人文之美。

在汉王朝衰败、诸侯争战、豪杰并起之时,琅琊孔明借襄阳“南船北马”交通之便,栖沔水南北文化交汇之阳,隐隆中古朴清幽秀雅之静,冬去春来十年整,卧龙犁深耕了《史》和《汉》,赤子心照亮了儒、法、兵……游学步远涉了中国行……丈夫磨剑,十年苦胆,方有草庐风云君臣会,隆中电闪卧龙腾,两朝开济先后主,三分天下四海源……

隆中的神奇之美,又好比当年荆山卞和怀抱的那块璞玉。当价值连城的真美隐藏在顽石包围之中,只有透视者卞和自信这顽石中真有无价之宝。但卞和已无足再次践行自己的愚忠了,他只有孤独地哭玉等待。等待那昏庸的老楚王睁眼瞎一闭,好奇的新楚王令人敲开那块怪石头试试看时,世人才能发现那怪石中的和氏璧价值。

隆中的自然之美,也颇像当年在小山峡香溪浣纱的王昭君姑娘,她并非什么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就是一山村小家碧玉,她是那么淡泊,那么宁静,那么不显山露水……可是一旦她终于隐不住自己的天生丽质,“昭君出塞”,她就能誉美中华,万古流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