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影壁在襄阳市襄阳城东南隅,是明襄阳王府、明仁宗的第五个儿子襄宪王府第的照壁,俗称“影壁墙”。绿影壁是中国现存四大龙壁之一,属中国第二大影壁,也是唯一保留至今的全部用汉白玉和绿色砂岩雕刻的独具特色的一座古代照壁。绿影壁形制为仿木结构,类似于四柱三楼式牌坊外观,高低错落,突破了一般照壁正立面处理手法。因主要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远看一片碧绿,而得名“绿影壁”。绿影壁造型独特,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全长24.95米,厚1.57米。全壁分为三堵,由中、东、西三壁合成。中堵长12.13米,高约7米,东西两堵各长6.44米,高约6米。三堵各用雕龙汉白玉块镶边,鲜明醒目。主画面由62 块绿色泥片岩拼镶而成,采用巨型绿泥片岩作影壁,在全国堪称绝无仅有。全壁雄伟壮观,其画面设计独具匠心,结构严谨,精巧玲珑。主画面以及壁座、壁顶、壁脊雕龙百条,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雕龙生动自然,给人脱壁而出之感。中壁二龙斗宝主题突出,雕巨龙两条凌空腾飞,争嬉一颗直径达33 厘米的宝珠,左、右两堵各雕一蛟龙飞向中堵,大有夺珠之势。游龙、云霭和海水配置协调、动静结合、气势壮观。壁侧各雕海中仙山。顶为庑顶,飞檐,脊吻,顶面全用石雕,如殿堂。座为须弥座,四周白玉块。整座壁面雾海茫茫,群龙争跃;雕刻精美,熔圆、浮、平雕为一炉,雕刻技巧既粗犷豪放,又细致精致;既优美别致,又浑厚古朴,是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和建筑艺术的瑰宝。绿影壁下薄上厚,看去均衡稳定,视觉效果良好,整体底宽上窄,建筑上也有稳定的效果。
襄阳绿影壁与北京北海、山西大同的琉璃九龙壁,堪称我国影壁三绝。北京故宫与北海公园和山西大同的照壁(比绿影壁早40年),都是琉璃质,长方矩形,每个上面九条龙,又叫九龙壁。而襄阳绿影壁为绿泥片岩石雕刻的大型石质照壁,雕刻有280条龙,为典型的凸字形仿木结构造型,三组壁高低映衬,起伏有致,庄重而不呆板,除绿泥片岩外,还有汉白玉石镶边,色调既统一又有变化,有强烈的节奏感,全国像这样的石质照壁仅此一家,为华夏照壁一绝。(www.xing528.com)
襄阳王府建成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据有关资料记载,1449年“土木之变”(今河北省怀来县)英宗被俘,在朝政遭遇危机之时,朱瞻墡上书皇太后乞命皇太子(英宗之子)朱见深居摄皇位,以成王朱祁钰(英宗之弟)监国,并急发府库,募勇敢之士,务图迎复。可是当这份上书送到京城时,朱祁钰已称帝多日了。1450年,英宗返驾京师,后成功复辟,见此上书后被皇叔的一片忠心所感动。因此,朱瞻墡当时所获礼遇之隆,诸藩所未有。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瞻墡被封为襄宪王,正统元年(1436年)王府由长沙迁移至襄阳城内东南隅,重新营建,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正厅3 间,后堂5 间,大门、仪门各3 间,左右榜房18 间,有“绿影壁”一座。整个王府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面积之大,几乎占据了襄阳城内的四分之一。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冒充官军偷袭襄阳,杀掉了第八代襄阳王朱翊铭,焚毁了襄王府的端礼门。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占襄阳,在藩王府登基,自称“大顺王”。一年后,李自成北上,点火把豪华的王府烧成一片瓦砾,仅有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绿影壁幸存下来。王府遗址上,先后修建过龙神祠、火神祠、城隍庙等建筑群,其中以清雍正五年(1727年)修建的武圣宫距绿影壁最近。20世纪60年代,襄阳城东南隅还能发现襄王府的建筑构件,借以寻觅襄王府的边界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布局的蛛丝马迹。1993年,襄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期间,重建了襄王府大门、正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