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的南门叫“文昌门”,直接通向荆襄驿道,历代敌军围攻襄阳,几乎免不了要重点突破此门,这里是襄阳古城防御的重点。这里护城河最宽,达324米,有两道吊桥通向城外,城外护城河南端大路的东侧有两个敌台相互策应扼守吊桥。两个吊桥之间有屯兵子城锁住南门外的咽喉,通过这一子城才能进入襄阳的最后一个吊桥,经位于瓮城一侧的城门进入瓮城之内,然后进入襄阳南门,进入襄阳城内。南门瓮城之上,建有城楼,城楼高大雄伟,翘角飞檐,漂亮壮观,结实耐用。襄阳南门这座城楼既有瞭望的作用,是居高临下打击敌人的重要制高点,也是襄阳古城的门面。这里是襄阳迎来送往接待贵宾的地方,城楼也别具一格。襄阳南门瓮城内至今还保留了一棵古老的银杏树,见证了襄阳南门防御体系所经历的刀光剑影。这样的连环套,环环相扣的防御体系,又有最宽达324米的护城河,一般的弓箭和弩机都发挥不了作用,可以保证南门的安全。只有射程500多米的床弩才能对襄阳守军有所威胁,但床弩笨拙,携带不便,使用床弩,也易于被守军发现,便于躲避,无法威胁城池的安全。有了这样全世界最宽的300多米古代人工护城河构成的城池防御体系,靠硬打,是无法进入襄阳城的。中国古城池中,护城河最宽的还有商丘归德古城,它的南门护城河宽达500多米,也和襄阳护城河一样被百姓称为“城湖”、“南湖”,但商丘归德古城其他几面的护城河现在都窄于襄阳护城河,只有几十米宽,和襄阳古城护城河的宽阔无法相提并论,特别是商丘归德古城在明代因被黄河冲毁之后,为了躲避黄河洪水,重建古城时整体向北位移1公里,借用原北城墙遗址建南城墙,借用旧城垣的洼地形成的湖泊和汉代梁孝王的私家园林梁园遗址的湖泊作为城南和周边的护城河,以蓄积洪水,削弱黄河洪水的水势,减少黄河的危害。而作为专门对付战争,由人工挖掘的护城河,襄阳古城的护城河,仍然是世界第一。这由“全世界最宽的古代人工护城河构成的城防体系”,是襄阳古城的军事三绝之一,值得骄傲。
襄阳南门内的传统南街,曾是襄阳城内最为繁华的街道,房屋鳞次栉比,店铺林立,一个挨着一个,全是风火墙隔开,翘角飞檐,有底层有楼阁的两层门面房,保留了欧阳修笔下“万屋连甍清汉滨……楼台金碧瓦鳞鳞”的古襄阳旧时风韵,可惜被日寇一把火烧毁。
襄阳南门外的大路叫落轿冈,一路上曾经有很多牌坊以纪念襄阳的名人,古时候官员到此都要落轿以示尊敬。落轿冈东侧曾经有刘表开办的“学业堂”,又名“荆州文学”,诸葛亮、崔州平等当年都在这里学习,司马德操等大儒在这里任教。“荆州文学”延续了洛阳国子监的文脉,是汉末天下大乱中仅存的一块文化绿洲。落轿冈东侧襄阳城南一带还曾经有宋代的大教场,是宋军练兵、阅兵的地方。金兵“众号五十万”大军围攻襄阳90天,被赵淳领导不足一万兵马的襄阳守军打败。赵淳采用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坚守襄阳,待机出城扰敌、歼敌,与敌人大战12 场,从水陆战场上攻袭敌人34 次,全部都取得了胜利。
南门护城河外一里路的东侧,20世纪70年代尚有一座高台,是元军围攻襄阳的主帅阿里海牙所筑的指挥台——“阿里海牙将台”。忽必烈吸取了金兵围攻襄阳被赵淳打败的教训,指示元军主帅阿里海牙围攻襄阳要“周于围,缓于攻”,不要急于进攻襄阳,先把襄阳封锁的水泄不通,困死襄阳,然后时机成熟了再拿下襄阳。阿里海牙就按这个方针围攻襄阳,在这个地方指挥对襄阳的围攻。元军当年也在这一带摆下了回回炮,一炮打中了襄阳谯楼,“声如雷震,入地三尺”,影响了襄阳之战的进程。(www.xing528.com)
襄阳南门西侧200米之外至襄阳西南一带的护城河,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已经演变成了三道沟,是三道宽10米左右的护城壕所组成的纵深200多米的沟壑防御体系。这里有群山作为屏障,城山之间距离不远,襄渠从中流过,丘壑蜿蜒起伏,不利于敌军的运动,便于截杀敌人,是敌军进攻的“围地”。这里的护城河只有三道壕沟代替,既确保了襄阳古城的安全,又节省了挖掘数百米宽护城河的工作量,这是进入冷兵器和热兵器混用时代的产物。襄阳城池的宽窄凝聚了襄阳人民数千年来的鲜血汗水和聪明智慧,值得我们探究。
襄阳护城河是一个依托岘山汉水构建的自流系统。水源来自于城南的“襄渠”,从襄阳城外西南隅引入襄阳护城河。襄渠又名“南渠”,本是一条名为“襄水”的自然河道。“山南水北谓之阳”(山的南麓、水的北边称为“阳”),“驾山而下谓之襄”(从山上顺流而下称为“襄”)。“襄水”的本意是从山坡上冲下来的河流。襄阳城“在襄水之阳”,故名“襄阳”。孟浩然当年称“襄水”为“南涧”,孟浩然的故居就在岘首山南麓,“南涧”之南岸。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的故居也在这一带。“南涧”是孟浩然来襄阳城游历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后来被整治成为渠道,灌溉良田,并继续为襄阳护城河注水。襄渠常年有水,直到明清时期,夏秋洪水泛涨,还能淹没这一带上万亩的良田,甚至冲垮襄阳西南城墙。20世纪50年代初,南渠内还有渔船打鱼,能在南渠放排运送万山砖瓦厂的砖瓦从岘首山附近进入汉江运往宜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