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漳浦县古城-赤湖城的历史与文化

漳浦县古城-赤湖城的历史与文化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垂拱二年,割泉州西南地区置漳州,辖怀恩、漳浦二县。因地处漳江之浦,而定名漳浦县。开元二十九年,怀恩县并入漳浦县。贞元二年,州治北迁龙溪,漳浦县治仍留李澳川,后改名绥安镇。漳浦县城图清顺治十二年,城墙被郑成功部将所毁。由于县城里有8座石塔,故有八塔城之称。首题篆书《漳浦赤湖城记》,碑文约l500字,记载赤湖城始建缘由及维修经过、捐资人姓氏。

漳浦县古城-赤湖城的历史与文化

漳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端,东临台湾海峡,南隔东山湾与东山对峙,西南与云霄相连,西及西北与平和南靖毗邻,北及东北与龙海接壤。唐垂拱二年(686),割泉州西南地区置漳州,辖怀恩、漳浦二县。因地处漳江之浦,而定名漳浦县。开元二十九年(741),怀恩县并入漳浦县。

(一)县城

漳浦置县时,县治附于漳州州治,治所同在漳江与盘陀岭之间的陈元光屯军处。唐开元四年(716),县治附州治北迁李澳川。贞元二年(786),州治北迁龙溪,漳浦县治仍留李澳川,后改名绥安镇。

县城绥安镇地处县境中部,晋代时曾是绥安县地,长期未能建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县令薛世清开始建土城,设西、北及东南3门,西称应龙,北称永丰,东南未命名。至县令高稷时,改东南门为东门,取名东溪,并改永丰为拱辰。淳祐初年(1241—1252),县令赵与淯建各门城楼。

元至正十二年(1352),达鲁花赤买撒都刺改建石城,城周长7里,高1丈2尺。环城挖掘护城河,深3尺,广1丈多。明正德五年(1510),知县胥文相建城上窝铺23处,并改北门为朝天。正德七年(1512),城墙塌,知县刘桐重建,宽1丈,周长1173丈。嘉靖六年(1527),知县周仲在城墙内侧建马道。嘉靖三十七年(1558),因城低且薄无法抵御倭寇,知县刘钦命尽拆重建。城未建成,倭寇拥至,遂立栅抵御,且战且筑。寇败去后,即采用下石上砖结构筑城垣。开4城门,东称将印,西称仰德,南称迎薰,北称拱极。另建水门2处,城周长1198丈,上筑城垛1782个,窝铺24处。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龙雨在城上建瞭望台16座,并在城外南、北两侧各筑高楼1座,南称镇南,北称仰北。万历年间(1573—1620),马道颓废,知县朱庭益重建,以灰石砌筑。

漳浦县城图

清顺治十二年(1655),城墙被郑成功部将所毁。顺治十三年(1656),镇守总兵杨捷、知县李之琦与邑绅蔡而烷等协同再建。城高2丈,周长1798丈,城垛1952个,城窝铺2处,瞭望台2座。又在城西北侧建台1座,匾书“千秋保障”。顺治十五年(1658),总兵王进功建矮墙于城墙四周。康熙十三年(1674),总兵刘炎筑炮台于鸡笼山,与县城成犄角。康熙十六年(1677),守城游击重修炮台。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县朱自升调用民工将倒塌的城墙加固。由于县城里有8座石塔,故有八塔城之称。同治三年(1864)正月廿一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攻县城时,用土炮将西城轰开缺口,此后未再修复。光绪十八年(1892),拆除自西城缺口至东门城垣,建环城公路。1927年,为开辟环城马路,把城垣大部拆除。至1949年,仅遗留西门一小段城墙。西城门石构券顶,深8米,宽约5米,高约6米,上有城楼。1980年年初,建青年路时拆除。

(二)城堡

1.赤湖城

位于赤湖镇,元末曾仁礼倡建,明正统间(1436—1449)毁于战乱。正德元年(1506),重修城垣,城高6米,周长3960米。城中有公馆数座,故又称公馆城。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胡继美再修。城墙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约400米。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时拆毁。现仅存东、北约300米的墙基和部分墙体,城墙底层为条石构砌,中间填土,上夯筑三合土城垛。墙厚约2米,残高3米,护城河宽5米。城内有赤湖城隍庙,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为赤湖城的附属建筑。坐北向南,面阔4米,进深3.5米,土木结构。单进单开间,悬山顶,三面夯土墙,正面木栅门,石构神台。在赤湖城隍庙内有赤湖城碑,明嘉靖九年(1530)立,碑花岗岩质,高2.6米,宽1.2米。首题篆书《漳浦赤湖城记》,碑文约l500字,记载赤湖城始建缘由及维修经过、捐资人姓氏。

2.井尾城

位于佛昙镇井尾村,城建在井尾半岛末端的城仔山上,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江夏侯周德兴建的五座水寨之一。景泰年间(1450—1456),设巡检司。清初废弃,城坍塌,被风沙淹没。

3.皇帝城

位于赤湖镇亭里村东北,城建在小山上,其东、东南面临天然海港将军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城墙用鹅卵石堆筑,不用黏合物,中间填土,厚2.5米,残高1.5米。城门开于东面,已坍塌,形制不详。门两边各建1座墩台,墩台正方形,边长3米。城址大部分已淹没在沙中。

4.月屿城

位于赤湖镇月屿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月屿举人陈魁士率村民建堡,以抵御倭寇。后移巡检司于月屿堡中。城依天然水道构筑,平面呈椭圆形。墙体以条石作地基,上夯筑三合土,厚约2米。建有4座城门,墙外护城河宽5~7米。城墙近年大部分拆除,仅存部分墙基。

5.铳城

位于旧镇石柄村与旧镇港之间。明崇祯七年(1634),漳南分营守右参政施邦曜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部潘庚钟以旧镇作为县城,以铳城为主要据点。城墙绕小山一周,周长约400米。城墙长条石砌筑,墙垛三合土夯筑。山腰尚存一小水门和部分残墙体。墙底厚2米,残高3米。城西侧一块高约4米岩石上刻“漳南分营守右参政施爷惠建铳城功德碑,崇祯七年立”。

6.杜浔城

位于杜浔镇中,建于明代,城周长600余丈。清初有守备分守,后划归铜山营把总分防。由于镇内民居拥挤,原城墙基本已被拆除。现仅存一座城门,条石精构,券顶门洞高2.8米,宽2米,进深2.5米。原有城楼,今废。

7.眉田城

位于霞美镇城内村,明代晚期张氏族人建。清初曾派把总驻守于此。城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周长500米。城墙下部用乱石砌筑,上部三合土夯筑,厚1米,高约3米。设四城门,正门东向,石构券顶,高2.8米,进深3米,宽1米。门上有城楼,今废。东门、南门、北门石构平顶,规格较小。有小溪从城西流到城北,分为两条,成为天然的护城河。

8.埭厝城

位于深土镇埭厝村,建于明代。城绕村一周,平面大致呈圆角方形,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城墙周长约500米,墙体、地基全部以三合土夯筑,高约4米,分别于西北角、东南角、正东、正西开四个城门。其中东南角为正门,门平板条石构筑。正门及正西门设城楼,今均废。城西、南二面利用旧河道改为护城河,现保存有建在西门内侧的关帝庙。

9.盘陀城

位于盘陀镇政府驻地西北。明正统六年(1441)建巡检司,清康熙三年(1664)后废。城址呈圆形,周长500米,城墙生土夯筑,墙厚2.5米,南墙残高2米,北城墙已平整作为道路。

10.高山城

位于沙西镇高山村,明代黄氏族人建造。城墙下层以乱石构筑,上以三合土夯筑,厚约0.7米,残高2米。依山势建造,东南呈直线,其余呈任意曲线。于南、北两面开城门,南门为正门,门石构平顶,上建城楼。楼进深3米,面阔6米,硬山顶。城门内侧条石,上有工匠的题刻“明正德七年建”。门上原有匾,上刻“气象万千”。城于清初迁界时被拆除。

11.锦屿城

位于盐场竹屿村,原为小岛,明中期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为防御倭寇,乡民重建。清康熙初迁界时拆除。城沿海岸一周,平面呈圆形,周长约1公里。城墙条石构筑,厚2米,残高2米,设四门。大部分都已被拆除。《重兴锦屿城记》摩崖石刻位于妈祖庙边一巨石上,现嵌入民居梯道中。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陈邦祯撰,字幅宽1.66米,高2.33米。首题楷书《重兴锦屿城记》,全文2000余字,记述重修锦屿城村民捐资出工的名录及具体数字,部分风化不清。

12.秦溪城

位于旧镇东营脚村。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时,由官府建造,设千总驻守。城建于小台地上。城墙底层厚l米,以条石平、立交错砌筑,中间填土。上夯筑三合土,厚0.8米,通高4.5米。西与村子相连呈直线,东、南、北三面大致呈圆形,周长约400米。西北、东北、西南面均建有马面,阔4米,进深2米。原有四城门,现仅存西门,为石构平顶,高2.5米,宽1.2米,进深1.5米。原四门均有匾,现仅见1块,被移到村中,上刻“晏海门”。城墙现存1/3,城中还有平房建筑遗址。

13.苦竹城

位于旧镇城内村,清初建。城墙条石构筑,厚2米,残高1米左右,绕村一周,全长约600米,设四城门。现仅存西侧沿小溪的城墙和西门。城门石构平顶,门洞高2.2米,宽1.5米,进深3米。

14.马口城

位于长桥镇马口村,马口溪又称策士溪,马口城也称策士城。清康熙二年(1663),总兵王进功建议督院李率泰建造,调千总驻于此,并刻建城碑记于河边的大石上。城的东、南以山为墙,西、北各设城门,门上分别嵌“寅禧”、“怀远”二匾。1958年在这里建造水陂,拆除城墙并毁坏石刻。

15.古雷城

位于古雷镇古城村,古雷半岛南端笔架山南麓,明正德十年(1515)建。依山势北高南低,高差约2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20米。城墙以花岗岩石垒砌,中部填土,厚约1.5米。南面设城门,城门石券顶,宽7.5米,深5米。原建有城楼,今废。城门内立2通碑,分别为明万历八年(1580)的古雷社永记公业碑和万历二十五年的府县严禁示碑。城门砌石中尚砌入2通,仅见碑侧。城门砌石上有工匠的刻字“仕城林远数人砌石门口工完正德十年四月”。城内正北面建有武庙。

16.六鳌城

位于六鳌镇六鳌半岛南端青山腰,背连大陆,面向大海,侧临浮头湾、旧镇港。元代始建,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在原青山巡检司的基础上扩建,设立千户所。城绕青山山麓,周长1930米,平面呈三角形。城墙厚2~3米,残高5米,用长0.6~0.9米、厚0.3米的条石砌筑。城垛三合土夯筑。南、西南、北三面设城门。门石构券顶,上有城楼。北门为主门,有瓮城;南门建3座马面。有5座水门。城中有观操台和兵营,保存残石碑座数件,石碑5通。城墙内外遍植榕树300多棵。六鳌妈祖宫位于六鳌城内,宫坐东向西,占地面积90平方米,分前后进,正殿阔三间,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宫中保存明万历十六年(1588)香炉1口。

漳浦六鳌城(www.xing528.com)

17.横口城

位于官浔乡康庄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周长600米。城为石构,残高3米,有4城门,石构平顶。

18.溪南城

位于绥安镇溪南村,明代中晚期建。以三合土夯筑,基本无石地基。墙厚0.8米,高约4米。城绕村一周,长600米,平面呈椭圆形,于东、西、南、北各建1门。东门为主门,石构,突出墙体1米,门宽1.8米,高2.8米,上建城楼。

19.宜隆城

位于杜浔镇牛垅村,建于明代。城依山势起伏,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城墙全长约500米。底层以条石砌筑,中间填土,上层夯筑三合土,厚1.9米,残高5米。设四城门,南为正门,石构券顶,门洞宽2.05米,深5.5米,上建有城楼。城楼宽8米,以楼为庙,称宜隆宫,祀协天大帝。其余三座门宽仅1.5米,石构平顶,结构简单。城墙现仅保存一半,其余大部分坍塌或拆除。

20、刘坂城

位于霞美镇刘坂村,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乾隆七年(1742)等多次重修。城墙条石构筑,中间填土,厚约1.5米,残高3米。墙上有三合土城垛。城墙绕村一周,长约800米,设四城门,城门条石精砌,门洞阔1.5米,深2米,上平顶,建城楼。城楼为三合土夯筑,今废。门上有匾,东门辉绿岩石匾,刻楷书“扶桑日丽”;西门花岗岩石匾,刻行书“细柳云凝”;南门嵌粗花岗石匾,刻楷书“海甸虞风”,边款刻“乾隆七年季春重建”。北门为花岗岩石框嵌辉绿岩石匾,刻行书“雄图星共”,落款“弘光元年元旦主人维城立”。东门、北门外均建有小土地庙,为单进单开间。南门建两座小庙,一祀土地,一祀关帝。城墙外侧为护城河,宽约10米,架石板桥进出。

21.大坪城

位于南浦乡大坪村,南面为高山,北面为南溪的冲积平原,城周河道纵横。城建于清代中期,城墙以南溪卵石加灰土砌筑,厚约1.5米,高4米。平面如脚掌形,周长约800米,东、西、南、北各开一个城门。城门以条石砌筑,呈正方形,券顶,边长6米。上建城楼,高约5米,辟为神庙,东门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西门祀关帝,南、北城楼均已坍塌。现存城墙约600米,有大坪祠堂等建筑,祠中有庚申纪年(即咸丰十年)壁画,关帝庙中存有咸丰纪年的石炉。

(三)堡寨

1.娘仔寨

又名飞鹅峒,位于盘陀镇娘仔寨村,原是唐代土著酋长娘仔妈的营盘。唐总章二年(669),陈政率部入闽平乱时,此地是主要战场。寨址位于较平坦的葫芦形的小台地上。台地西宽东窄,东、南、北三面是水沟或水田包围着,当地人称是鹅穴。娘仔寨在台地的东边,是鹅头。寨子里有一块卵形的乌黑的大石头,称为鹅髻。台地中部狭小的代表鹅颈的地方,两边都还有深沟,传说是唐军用计开凿水沟,斩断鹅穴的地方。村子正东方向有一开阔地叫军营埔,有一石头呈十字形开裂,叫试剑石,传说是金菁娘娘和开漳圣王在此对阵时留下的。

寨依照山势作不规则圆形,寨墙大多是以长约0.8米的楔形花岗岩石块垒砌,宽约1.5米,全长约400米。现仅存近200米,残高3.5米。东、南、北开有寨门,寨门平板石构,宽1.2米,进深2米。寨西侧有奉祀娘仔妈的小庙。

2.赵家堡

娘仔寨寨门

漳浦娘仔寨娘仔妈的小庙

又称赵家城,位于湖西乡赵家城村,硕高山西北麓。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闽冲郡王赵若和第九世孙、进士、户部郎中赵范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其子赵义续建,家族世代聚居。堡仿北宋故都开封的布局立意建造,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平面基本呈方形,分内外城。外城墙以条石砌筑,周长1200米,厚1.5米,高3~4米,墙上三合土城垛高约1.5米。四个城门,城门上有门楼,北门筑瓮城。内城周长220米,高6.2米,宽0.3米,占地6亩,中建完璧楼。城内建四座同式样官厅,六座堂屋和武庙、佛庙、禹庙、石坊、小院等。1985年以后多次进行维修。

完璧楼位于赵家堡内,明万历二十年(1592)赵范建。楼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0米,高三层。楼墙底层石构,厚1米,一、二层南北侧各三开间,东西侧各二开间,深3米。三层无隔墙,作回形的大通间,楼顶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楼中天井深1米,井角有一大排水洞,兼作地道。楼门北向,双层石构,平顶,匾刻行书“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匾上部建遮雨棚,门前为砖埕、水井。与楼门相对的是一座五开间的二层小楼,两边两座小平房,组成一个楼外天井,成为防卫设施。

赵家堡府第,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建,由四座同式样府第和三座厢房组成。官厅正座面阔19米,深67米。墙体为三合土夯筑,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砖埕、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天井庑廊、后堂、天井庑廊、后楼。两个门厅之间设有围墙,庑廊相连,既作照壁,且可兼供居住。第二进门为正门,前为五级台阶,辉绿岩石抱鼓,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青砖墙面,辉绿岩石柱础,悬“福曜贺兰”匾。建筑残破严重,主座前三进1985年重修。

赵家堡全景

赵家堡完璧楼

漳浦赵家堡大门

上下三堂位于赵家堡内,明崇祯七年(1634)建。六座堂屋,坐东向西,上三堂分别称志堂、忠堂、惠堂,下三堂称孝堂、守堂、史堂。上三堂每座占地面积435平方米。史堂、守堂占地面积各325平方米,孝堂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每组均有左右厢房,后厢均以门厅、天井庑廊、后堂组成。

父子大夫坊位于赵家堡内,为赵范及其父赵淑宽立,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一楼,坐南向北,坊下为石板通道,四级台阶。宽4.5米,通高5.97米,明间柱头立青石跪狮,构架上仿木斗拱、歇山顶,中立“崇恩”牌匾。主匾分别刻“父子大大”、“乡贤名宦”,次间分嵌“司农”、“宪台”匾。坊于1975年倒塌,构件尚存。

武庙位于赵家堡内,明代建,庙面对城堡的主通道,坐东向西,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三合土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宽10.7米,深17.4米。由门厅、大井、水池石桥、正殿、后院、后殿组成。主祀关帝,配祀周仓、关平。1975年坍,1995年重修。

3.诒安堡

漳浦诒安堡

位于湖西乡城内村,又称湖西城、诒安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湖南布政使、太常寺卿黄性震捐建防寇城堡。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60平方米。城墙以条石构筑,中间填土,宽2.2米,高6.7米,墙上外侧建三合土女墙,宽0.4米,高2米。开365个垛口,取一年365之数,城墙内侧每50米设登城石阶,共24处,取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转角处建两座敌楼,楼深、宽各3米,突出于城墙之外。设4座城门,南门诒安,东门迎曦,西门毓秀,北门春庆。城门洞石砌券顶,门洞内宽、深均4米,上建城楼,单进单开间,楼顶木结构,悬山顶。楼两边各设登城石阶,城堡中建有大小宗祠堂、诒燕堂、土楼、广平王庙等。南门到西门前开凿护城河,河宽30米。

诒安楼位于诒安堡内,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坐北向南,三合上夯筑,墙厚0.8米,楼面阔26米,进深24米。南北侧均隔为5间,其中南面明间为门厅,设4梯道。楼中为天井,楼高三层,内向木构通廊,双坡顶。现楼板无存,墙体完好。

诒燕堂位于诒安堡内,清代建。与小宗祠堂并列,南向,以主座和左右厢房组成,宽32米,深24米,三合土夯筑。穿斗式木构架,辉绿岩石础,悬山顶。主座阔13.9米,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堂和门厅左右均设耳房,厢房均隔为五间,前设两组天井。

4.屿头堡

位于沙西镇屿头村,清代初期建。城墙下层条石构筑,上层三合土夯筑,厚0.5米,绕村一周,长约600米。现存约300米。原设有东、西、南、北四堡门,已废。

5.下寨

位于沙西镇下寨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造,以防御倭寇。寨墙以乱石砌构,厚约2米。墙垛以三合上夯筑,寨墙绕村子一周,长约500米。平面呈不规则圆形。设四座寨门,东门为正门,门洞宽1米,高3米,进深3米,石构平顶。上原建有门楼,早期废弃,形制不详。寨墙大半被拆除。

6.万安楼

位于赤土乡万安村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宽59米,深70米,四角各突出一个边长5米角楼。东、西设楼门作城门状,门宽8米,深3间,建关帝庙。楼3层,平面筑房48间,各间自成单元,全楼设木结构内通廊。楼内又建4层土楼,深33米,宽28米,亦为内通廊式。楼外有5米宽的护楼河,原设吊桥,后改为长石板桥。

7.人和楼

又称轧内兵营,位于佛潭镇轧内村北侧500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作为兵营。全楼由2座三合土楼堡和1座山寨组成。楼坐北向南,面阔90米,进深75米。主楼堡外墙体用三合土夯成,宽21米,长17米,高6米,2层。城顶建城垛,垛内与楼顶间留通道。楼堡西北角建1座3层角楼。楼堡中建1座3层内楼。南面设石构门,匾刻“人和楼”。主楼正北2000米的山上筑土石结构山寨,依山而筑,长70米,宽30米,墙高约3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