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位于九龙江西溪上游,东邻华安,西连永定,北与龙岩、漳平接壤,南界平和,东南与漳州芗城区、龙海毗邻。元至治二年(1322),置南胜县,隶属漳州路。至正十六年(1356),县治迁至双溪口北的兰陵(今靖城镇),因屡寇不靖,故把南胜县改名为南靖县,以兆吉祥。
(一)县城
1.旧城
县城兰陵,相传古时大帽山下出产一种名贵兰花,由此而得名。民国时改称靖城。位于县东南部,属冲积平原和黄壤丘陵,九龙江西溪纵贯南北。元至正十六年(1356),为县治所在地。县城双溪环流,员山障其东南,镜阜立其西北。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因地势平坦,城池多次被农民武装攻克,知县林挺春便募款在大帽山下建新城。治所移居新城后不久,由于居民不愿迁往,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迁回。因此,县城又称为旧城。
元至正十六年(1356),县尹韩景晦开始在双溪口筑城。西南濒临双溪,东北挖濠沟,城墙周长663丈,宽1丈,高1.5丈,四面设门。城池全部用土筑成,方圆只有1平方公里。建1条大街和9条小巷,以及县衙、城隍庙、文庙、儒学社等。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县丞王以能重修。嘉靖六年(1527),知县傅铨为抵御农民武装攻城,把土城改用条石砌成,高2丈。建4个楼门,东门称迎恩门,西门称丰泰门,南门称丰济门,北门称望阙门。东、北、西三面为濠,西南临溪水,建窝铺12间。嘉靖四十年(1561),县城被张琏农民武装烧毁。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县陈宗愈重建城池,周围长627丈,高2.4丈,宽1丈。城墙上建14座敌楼,窝铺12间。城仍设门楼四座,东称惠德,西称和义,南称保极,北称禔福。建有环城濠沟,筑水关排泄积水。城外建1座文昌塔和1座道原亭。
清顺治十二年(1655),城池被烧毁。同年,知县郑宰重建,东门改称环珠门,西门改称卧龙门,南门改称怀来门,北门改称玉映门。雍正四年(1726),城墙被洪水冲毁数丈,沿城马道几乎冲毁。同年,知县彭璋拨款修复。雍正七年(1729),西门崩塌,县尹金鼎锡重修。然门楼雉堞损坏。乾隆二年(1737),县尹袁本濂重修。其后水患不断,城墙屡次被冲毁。由于财政困难,长年没有维修。
南靖县城图
1932年,县政府拆除残余城墙,填城濠,铺马路,旧建筑仅存县衙、武庙、城隍庙、孔子庙、儒学社、文昌塔、道原亭和1条街道、几条小巷。1938年,县政府西迁山城,该地改为靖城镇。
2.新城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双溪口县城被农民武装烧毁,加上该地低洼,水患频繁,知县林挺春募款在大帽山下依山建城。城池周围长544丈,距离旧城2里,未竣工县衙就迁入。隆庆五年(1571),知县曾球续建完工。搬迁30年后,由于居民搬入不多,县衙又迁回双溪口旧城。1925年,为防止洪水袭击,知县张瑶矩筹募银元4万多元,又在大帽山麓重建县城。除建县署、监狱、学宫外,还建市场等公共设施。新城建成搬迁不久,谣言四起,说新城“水土不好,风水不吉,人丁不旺,繁荣不起”等,数月后又迁回旧城。1944年,县长陈铁魂拆除大帽山城池。
(二)城堡
1.峰苍岭关
位于龙山镇南坪村与芗城区天宝镇月岭村交界山岭上,始建于唐代,地势险要,为唐、宋、元、明、清时期汀漳古驿道进入南靖境内主要关口,建有隘堡和馆舍,曾多次修建。元、明、清时期均派重兵把守。民国以后,隘堡、馆舍塌毁,堡、馆墙基今尚存。
2.涌口关
位于龙山镇涌进村和西山村交界地山岭上,是平和、南靖驿道必经之路。始建于元末,明代曾在此地设塘汛和铺,派重兵驻守。清初扩建关隘。郑成功部将陈豹曾在此阻击清军,双方死亡惨重,尸体收埋在对面大众爷庙。1920年,漳靖公路建成后,行人渐少,关堡塌毁。1955年开山造路,关墙及石阶路拆除,现仅存部分关墙及亭柱。
3.林田堡
位于和溪乡林中村西边尖峰山下,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时期汀漳古驿道重要卡口,明、清时期常有汛兵防守。民国初年,堡废。
4.朝天岭隘(www.xing528.com)
位于和溪乡月星村北2公里处,始建于元代,地处高山峻岭。元、明、清时期为闽西、闽南交通要道。清兵南下在此遭到郑成功部将陈魁奇伏击,伤亡惨重。隘堡毁于清初,民国时,岭上尚有南靖、漳平两县界碑。1970年修建和溪乡至永福公路时,界碑被毁,关隘基址无存。今尚存1座土地公庙。
5.韩婆径隘
位于县北永丰里,今和溪乡林坂、坂场两村交界处红婆甃仔,元、明、清时期为闽西南交通要隘。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漳南道佥事杜启创建,甃石为门,置更楼防守。明正统五年(1440),在此设韩婆径巡检司。景泰二年(1451),改称永丰巡检司,建有营寨、更楼、古塔,并立1块碑记。清乾隆五年(1740),巡检司移驻山城,原址荒废,古塔已倒塌。
6.元湖寨
位于山城镇元湖村西1公里小山丘上,建有圆形古寨,相对高度50米。寨墙河卵石干砌,周长约250米。周围设有炮眼,寨中建有单层厢房,明代有兵驻守。今寨墙已塌毁,仅存寨门和石砌墙基高约1.5米,宽约0.8米。石门框尚存,门顶两侧有石构单人掩体。寨中有韩氏宗祠,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悬山顶。
7.罗山林隘
位于奎洋与长教之间交界处,始建于元末。此处林深谷险,密林纵横数十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刘仁、曾惜等人在此率农民起义,与清军对峙十多年。
8.溪浒堡
位于漳浦、平和、南靖三县交界处,始建于元末,垒土为城,缘河为池。
9.山城汛
位于山城镇元湖村及碧侯村紫荆山麓,通往平和县的古道上。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包括元湖古寨及碧侯古寨两部分,连接5个兵寨,形成群落。元湖古寨紧靠荆江,占地315平方米,圆形,寨中有单层厢房及韩氏宗祠,寨墙周长约250米,设有炮眼。寨门及石砌墙基尚存,基高1.5米,宽0.8米。碧侯古寨占地约3亩,寨墙由大石垒成,碑刻及部分墙基尚存。
10.庵尾寨
位于山城镇葛山村,明代当地群众为抵御倭寇骚扰而建,占地面积约1亩,石砌墙宽1米左右。今存部分墙基及明大学士黄道周所撰《道府县审断庵尾寨祖山碑记》。
11.环形寨
又称云峰楼,位于龙山镇太保村寨口,明代建筑遗址,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寨墙为三合土夯筑,厚1.5米,高4米,顶沿全部用青砖砌成,大门侧面均为石砌。寨楼内有下水道,深宽各1.5米,明沟长30米。此外还有1座陈氏家祠,墙上存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碑记。
12.摩空岭隘
位于书洋乡书洋村与曲江村交界处,又称猪母肚岭。古时为闽粤交通孔道,山凹处建有凉亭、营房。清代曾派兵驻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