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城
1.城墙
县城芗城的东南是漳州平原,西北是丘陵山地。芗城枕山襟水,天宝山发脉行龙,园山雄踞西隅,西江绕抱州治,北溪绕东面。
漳州府附郭龙溪县城在唐代以木栅围城。宋初,筑土为子城,古称牙城,是官署所在地。周长4里,设6个城门,东门为名第、清漳,西门为登仙、朝真,南门为云霄,北门为庆丰,城外为居民区。大中祥符六年(1013),郡守王冕竖木栅为外城,周长15里。改庆丰门为贡珠门。绍兴年间(1131—1162),郡守张成大毁子城,改东、西、北三面木栅为土城垣,唯独南面阻溪,扩城为周围15里。嘉定四年(1211),郡守赵汝譡在东面砌石城,高10级,长500余丈。绍定三年(1230),林有宗、江模相继续砌西、南、北三面石城垣,周长3000余丈。辟7个门,东门名朝天,西门名安丰,南门名通津,北门名贡珠,西北为小关门,西南为龙溪门,东南为朝宗门,城上建两个候亭。嘉熙年间(1237—1240),郡守李韶取止戈为武之义,改东朝天门为武胜门。淳祐九年(1249),郡守章大任重修东、西、北三城门,并砌石路。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陈友定改建城墙,比原来缩小1/3,南面临大溪如故,北面依山为壑,西南隅靠山。城高2.3丈,城周长只有2173丈,保存东、西、南、北城门,月城各周长50丈。建女墙1514个,各门月城内外并建楼,月城上建女墙各60个,战楼25间,城铺23间,水关楼2座。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修城墙,筑女墙1514个,战楼25间,窝铺23间,月城内外各建楼,设两个水关楼。正统七年(1442),指挥使杨隆重建西北内外门楼。天顺五年(1461),指挥使杨隆因东门内外楼为飓风所坏,于次年重建外楼5间,为两层檐,高9丈。成化五年(1469),佥事黄隆重建东门内楼,三层檐7间,高12丈。成化十四年(1478),指挥王景重建西水关楼。隆庆五年(1571),知府罗青霄、同知罗拱辰修城垣敌台及四城门月城。隆庆六年(1572),又在城东南拆旧楼改建八角楼,名威镇阁,高3层,采用阴阳八卦为顶面,阁上都用长宽相同的长方形巨石铺成八角形状,每块巨石按方位分别刻着“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大字,所以俗称八卦楼。该楼与芝山顶峰的威镇亭遥相对峙,互为犄角,故名为威镇阁。八面开窗,登临阁顶,方圆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罗拱宸登楼远眺,赋联一对:“五名山两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真七儒三及第,漳州文献甲闽瓯。”
万历十九年(1591),推官龙文明重修南城楼。万历三十七年(1609),知府韩擢因新改建南桥露出三台洲,为此改南城门名三台,东城门名文昌,北城门名太初,西城门名太平。
漳州东城墙
漳州威镇阁
清顺治十二年(1655),清、郑两军交战,隳城所砌之石投于海中。顺治十三年(1656),再筑城,周长1971丈,四城门各筑城楼。窝铺77间,垛口1204个。康熙八年(1669),副将袁如桂改南城门为时阜。康熙十年(1671),巡海道陈启泰修筑东门城楼。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县田广荚修筑南城楼。雍正十年(1732),知县刘良璧建北门城楼。次年,修外楼,又修南门外楼,并重建西门内外城楼。北城楼高2.75丈,西城楼高2.3丈。乾隆二年(1737),知府刘良璧重建威镇阁,基与城齐,楼高出城6丈多。乾隆二十二年(1757),威镇阁被雷震坏其顶。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蒋允焄重修威镇阁。嘉庆十二年(1807),由绅士黄连、郑玉振等捐修城垣。同治十三年(1874),又修筑城垣垛口、窝铺及望楼炮台。
1918年,粤军陈炯明进驻漳州,大兴市政建设,拆除古城墙,以古城墙石板铺砌街道路面和城南九龙江岸。古城仅存东城门一段,城墙范围东至新华西路东端,西、北至芝山,南至九龙江北岸。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高约7米,有石阶由北而南再向西而上。1950年后城墙有南、北两段,共100多米,高约5米,以及城濠,东、西桥及桥亭。1996年,为拓宽道路和旧城区改造,这段旧城残墙随之拆除,同时拆除东城门的卫城楼。后在遗址处又重建东城门及城楼,额仍保留“文昌”古名,通高约24米,面阔约25米,进深约15米,拱顶门洞,与重建的威镇阁合为一大景观。
重建的威镇阁,依旧为3层建制,八卦形建筑,但规模远超历代。主楼高近52米,主楼前左右两边建三角亭、四角亭,护廊由精美的浮雕组成。山门由两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两根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华安玉石柱组成,山门楣额“威镇阁”3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力作。山门左右各置一只由重达28吨的整块九龙璧雕琢成的石狮。山门前是小广场,广场尽头是威镇阁商业城。
2.城濠
濠沟始建于唐咸平二年(999),疏浚濠沟环抱子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郡守王冕加浚西濠河,又于西南隅挖凿水门,接潮汐而通舟楫。绍兴年间(1131—1162),毁子城,建土城垣为外城时,濠河都在城内,后于西北挖浚河道入城内,以泄城中濠河积水。绍定三年(1230),开浚城外濠,设3个河闸。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因城缩小,陈友定重浚环城濠,东起北门,环东门至东南城,深1.8丈,宽5丈,西起西北,环西门至西南城,深1.8丈,宽4丈。南临大溪,北依山壑为干濠。城内濠偏南作东、西两个水关门,水出外城濠入于大溪。东北一带在城中间,地势较高,水不得南下,另凿小沟穿东北隅城下,设一闸出外城濠。
城东南原筑土堤以防溪流,然每大水至皆被冲坏。明成化九年(1473),加筑石堤。成化十八年(1482),以木、石、砖、瓦筑外溪堤,高1.3丈,宽10丈,长100余丈。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地方不宁,水闸有疏之虞,知府李侨乃改用铁柱,于是城濠淤塞,潮水不通。隆庆六年(1572),拆去铁柱,沿濠居民浚濠道,设专人启闭,潮水复通,舟楫无阻。
清雍正七年(1729),城中濠河岁久淤塞,巡道朱鸿绪疏。乾隆六年(1741),知府张延球又浚城中濠。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金溶重加疏浚,濠东西分流。城外之濠,左自城东北,环东门至南城门,汇东闸口水,入于城中东南濠。右自城西北环西门至南城门,汇西闸水,入城中西南濠。西闸引水入西桥,由东闸流出。两濠之水出闸口皆汇入大溪。乾隆三十五年(1770),城内水患。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浚濠道。嘉庆八年至九年(1803—1804),又疏濠道。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绅士捐资修内外濠,二流皆入于溪。光绪三年(1877),再疏濠道。1918年,粤军陈炯明驻漳,改造城区,水系破坏。1938年,濠道淤塞,学生和沿濠居民组织疏浚。1946年,水旱两灾,龙溪县报请以工代赈,疏浚浦头港和附近濠道。
1950年,全面清理和维修城濠。1955年,漳州市政府组织整治濠道。1972年,将延昌桥至北桥一段的濠沟用石拱覆盖。1978年,大规模清理濠沟。1981—1982年,全面整治濠沟。1989年,加深教子桥至浦头港濠道,濠床铺石,濠岸整修加固。1995年开始规划,全面整治环城濠河。濠沟长约2公里,宽8.5米,深4.5米,两侧驳岸以条石砌成。(www.xing528.com)
(二)城堡
1.蓝田城楼
位于龙文区蓝田镇蓝田村,明代民间为防匪患而建。城楼平面呈四方形。墙花岗岩构砌,现存残长53.5米,宽48米,厚1.5米,残高3米。总面积2700平方米。设有南、西两个大门,门高2.5米,宽1.5米。正门额刻“溪山日丽”,西门额刻“井里春深”,均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吏部郎中陈天定手书。城楼已毁,城门保存尚好。
2.万松关
漳州万松关风景区
漳州万松关
位于榜山镇梧浦村后岐山与鹤鸣山之间的万松岭,雄踞于江东桥之西,自六朝以来就是险要关隘,为古代漳郡通京、省要道。明正统年间(1436—1449),郡人陈克聪在此植松夹道,连荫十里,因以得名。崇祯二年(1629),郡守施邦曜倡建,里人王必标建造。关城墙用长方形花岗岩条石砌造,原长100米,高25米,厚7米。现存残长55米,残高8米,厚4米。关门设在墙中段,拱券顶,门道宽3米,进深8.8米,通高3.75米。关门上方嵌辉绿岩石横匾,刻明大学士林钎书“天保维垣”。关门前立林纤撰《施公新筑万松关碑记》残碑,以及清同治年间(1862—1874)左宗棠班师勒铭篆书残碑和光绪十二年(1886)《张公司马德政碑》。关城两边山岩交错,怪石嶙峋,到处是悬崖峭壁,古洞深穴。有些山头上,还残留着古代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古堡。这一带群山从西朝东,紧傍着由北向南的九龙江北溪支流,山高水深,岩陡流激,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郑成功和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都曾在此击败清军。
3.揭鸿寨
位于九龙江西揭鸿岭上。唐仪凤二年(677),陈元光进军漳州,于龙溪县西汉古道葵岗岭建揭鸿寨,派兵屯守,时称军营岭。后葵岗岭遂改称为揭鸿岭。岭极高峻,唐慕容韦《度揭鸿岭》五言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镇营。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
4.五营寨
位于步文镇梧浦村石壁山,由高到低建有山寨4座,与马岐山的狮尾寨合称五营寨。峰顶一寨,呈四方形,面积约4亩,砌石墙,高4米,厚1.5米。前后各1寨门,东北面墙角有一方石台。顺坡而下为第二寨,正门一石刻横匾,镌“龙浦金汤”,寨墙厚1.2米,但已残缺不全,南侧仅存残基。第三寨,寨墙已圮,寨门完好,寨内有清道光二年(1822)葬的双圹墓一座。第四寨仅存残址。
5.古县生土楼
位于颜厝镇庵前村,清代建。石基,土木结构,坐北向南,平面呈钝角四方形。楼内建有瓮城式双道墙双重门,设前厅后院,中天井。楼面阔65米,进深70米,墙厚0.5~0.7米,残高9~10米。楼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拱形门顶,楼房、楼顶已毁。尚存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修的碑记1通。
6.万安楼
位于程溪镇人家村,清嘉庆七年(1802)建。楼平面呈圆形,直径25米,高1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共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二层以上生土夯筑。每层8间。厅与楼梯同一开间,最上层设有阁楼。楼层内侧有可环绕的通廊。二、三层外向叠长方形小窗。楼开一大门,置二重门框,外框用长方形石砌成,内框拱券形门。楼坐东北向西南,双向坡顶。楼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块石砌成,井四周用鹅卵石铺成。门上匾刻“万安楼”三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