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惠安县古城-闽台古城堡

惠安县古城-闽台古城堡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惠安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东濒台湾海峡;西南与泉州鲤城区接壤;西北与仙游毗连。宋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一)县城县城螺城镇位于县域中部,惠安置县时,县治即设于此,但长期未筑城。门4个,南称通惠,北称朝天,东称启明,西称永安。

惠安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东濒台湾海峡;西南与泉州鲤城区接壤;西北与仙游毗连。一面依山,三面环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的低山过渡到东南的丘陵和台地,林辋溪、黄塘溪、菱溪、坝头溪循山势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台湾海峡。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

(一)县城

县城螺城镇位于县域中部,惠安置县时,县治即设于此,但长期未筑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因防御倭寇侵扰,中丞王忬始建城墙,翌年竣工。城背西北面东南,西部自南而北有莲花山、火山、科山、螺山、大坪山、岳山、潘山等山峰环抱,螺山负邑,形如螺蛳吐肉,故县城别称螺城。城墙周长986丈5尺,基阔1丈2尺,上阔1丈,高连女墙1丈9尺,雉堞1875个,内外皆筑以石。门4个,南称通惠,北称朝天,东称启明,西称永安。西北设水关,称冬莲门,接通莲花山之水,入龙津陂。

惠安县城图

嘉靖三十八年(1559),署县兴化同知李时芳增筑,月城门各建城垣,增3尺,又以西北山高,设敌楼2座,敌台3座;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县符良佶环城浚濠,周围1030丈,广3丈深2丈,干涸无水。嘉靖四十年(1561),知县陈玉成又建窝铺木望楼,共50座。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刘一阳在城四面各建敌楼1座,连房1700间,延袤城上。万历三十八年(1610),知县宁维新再建东西敌楼2座,南北敌楼4座。天启三年(1623),知县缪伯升筑城垣。崇祯十二年(1639),知县李沾增置东西炮台各一座。

清顺治四年(1647),筑三马墙,周城千余丈,高6尺5寸。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杨鹤龄修筑,雉堞合三为二,外窄内宽,炮可左右向。改南为积庆门,北为厚镇门。康熙三年(1664)五月大雨,城圮五处,计390丈,知县何圭如修,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康熙二十五年(1686),城墙因雨倒塌80余丈,知县钱济世、李长庚、邝梦元皆随时修筑。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徐德峻、知县黄彬相继倡修。1939年,为便于日机轰炸时疏散群众,城墙全被拆毁。

(二)城堡

1.莲城

位于净峰镇东莲村北的山上,城濒台湾海峡,前列黄竿岛、黄牛屿,北近湄洲湾,南临莲花港、鬼树湾,与东山城、峰尾城犄角相望,地控惠东沿海中部前哨。旧称黄崎城,为巡检司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平面呈方形,周长520米,依山用条石筑砌,有四门。城墙残高5.1米,宽2.95米,东南、东北部保存较好,其余保留部分残城基。南城门尚存,拱形,残高2.7米,宽2.25米,进深1.1米,城楼已毁。清代在城墙上建有莲城寺。

2.东山城

位于小岞镇东山村,与台湾海峡相望,南与崇武半岛、北与净峰半岛形成三角状,与崇武城、黄崎城互为犄角。原称小岞城,为巡检司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占地面积约12600平方米,城平面近方形,周长450米。城墙用条石包砌,南北各设拱形城门,拱门高3米,宽2.4米,厚1.9米。现存北门及其两侧残墙几十米,高4.2米,厚1.85米。城中尚存明代水井一口。南城门内莲花山下有明建近年重修的观音宫。

3.崇武所城

惠安崇武古城外墙

崇武所城西门

位于崇武镇崇武半岛东端海滨。崇武半岛地处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宋代设巡检寨,元初改设巡检司,明初设置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建崇武所城。永乐年间至嘉靖四年(1403—1525),多次遭倭患侵扰。隆庆元年(1567),抗倭名将俞大猷视师于此。抗倭名将戚继光曾挥师崇武,在莲花石上设中军台,操练兵马;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据城40余天抗击清军。明、清时期五次重修。1983—1987年全面维修。

城平面呈梯形,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500米。城内驻军3000人,有军房987座,设公署、兵马司、演武厅、仓厂、铁局。城内外有井15口,四条排水沟,通连大海。城墙周长2567米,城基宽4米,城墙连女墙高7米,城墙外侧用条石丁字砌,内侧用块石和河卵石砌筑。上有宽4米的走马道,垛口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间。方形望敌台5处,设四城门并建门楼。东、西、北三门各有城门2道,加筑月城。南城门外筑照墙为屏蔽。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铳炮台。城墙内有二至三层跑马道。城四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邗沟。城内有军事防御设施,城外环以濠沟护城。整座城均用花岗岩石构筑,城外青山等地设烟墩,沿海处青屿、三屿、前屿等设汛。崇武城堡是保存较好的古代军事城堡,名列中国七大古城墙之一。

4.獭窟城

位于张坂镇南端浮山村烟墩山西南50米处的平地上,三面环水,中有一山,形如獭,故名。为出入泉州港必经之地,原属南安卢溪巡检司,后巡检司移设于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御倭患而建。城长130米,宽80米。1972年,拆城墙条石修建海堤。今仅存城基,宽4.3米。(www.xing528.com)

5.峰尾城

位于后龙峰尾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患而建。北障沙格,南近黄峰,与兴化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明初移沙格巡司于此。筑城垣1座,烟墩3座,驻防守兵5名。

6.辋川城

位于县治东北十里许。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陈玉成、萧继美组织乡民,倾资捐助兴建。城周700余丈,高1.8丈,门4个,东北小门各1个。

(三)关隘

1.陈同关

在县北白水铺之南,距县治40里。元末乡人筑以御寇。明正统间(1436—1449)重建,派兵守。极险阨,两山对峙,中间一路通南北,仅容人行。北行十里到仙游枫亭。有寨在山,名陈同寨,又称白水寨。

2.虎窟隘

又名虎窟寨,位于县西南山谷间,崇山夹峙,狭径仅通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始置寨栅,今遗址犹存。

3.东坑隘

在县西北樟柿铺日曝岭西,距县治35里。与仙游隔界,地极险阨,山下为东坑寨,昔乡人避寇,故设寨于此。

4.溪西寨隘

在县北音声岭旁。北接驿坂,南连试剑,寨唯一门,四围皆砌石。清代乡人避寇而造此寨,人居稠密。

5.青山寨隘

位于县南。五代闽将张悃为御海寇而设此寨。既没,乡人立庙祭祀,后倾圮,故址犹存。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建,清康熙八年(1669)扩建并设寨台。

6.黄崎隘

位于县东香山北,距县城50里,三面临海,山上因有卤气而草木不生。宋代为御寇而设置。东北近湄洲、南日,与峰尾、小岞互为犄角。海多礁屿,地势险要。清设黄崎汛,驻水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