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顺昌县古城堡-闽台风情

福建顺昌县古城堡-闽台风情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顺昌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山地丘陵区。富屯溪、金溪两条主要河流,分别由西北、西南向东南流入,汇合于县城双溪镇,再向东流入南平汇入闽江。县境分别与建阳、建瓯、南平、沙县、将乐、邵武6县市接壤。还有小水门四座,称朝天门、安靖门、神佑门、得胜门。顺昌县城图清顺治五年,奉总督陈临阅面谕,依山一带两垛砌为一垛,计高2丈3尺。顺昌县城另外,还有石湖寨,南唐保大年间修建,在县西北石湖口,已废。

顺昌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山地丘陵区。境内山脉源于武夷山系杉岭支脉,分别由东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部延伸。除东南部外,边境均有千米以上群山环抱,最高峰郭岩山,海拔1384米。富屯溪、金溪两条主要河流,分别由西北、西南向东南流入,汇合于县城双溪镇,再向东流入南平汇入闽江。县境分别与建阳、建瓯、南平、沙县、将乐、邵武6县市接壤。后唐长兴四年(933)置县,县名取顺而昌之意。

(一)县城

县城双溪镇位于县境的南部,古称蠲科镇、将水镇,因地处富屯溪、金溪的汇合处,1940年改名双溪镇。置县以来,一直为县署所在地。县城位于富屯溪畔,依山傍水,地势狭窄,建县后长期没有筑城。

明正德元年(1506),巡按御史饶榶到顺昌县巡视,下令延平府通判罗环经营区划,委任将乐县义官白瑞会同本县义官余聪、谢俊等12人分工负责修建城墙,于正德二年(1507)秋天开工,正德四年(1509)冬完工。城墙北枕山,南临水,从北向南顺山沿河而下至富屯溪畔,城墙全长883丈,高1丈7尺,墙基宽1丈。设城门五座,称东安门、西宁门、南平门、北定门、通津门。还有小水门四座,称朝天门、安靖门、神佑门、得胜门。窝铺5间,城垛1342个,门各有楼。北面濠沟一条。城墙内总面积为0.9平方公里。正德十五年(1520)大水,沿河一带城墙大部分被冲毁,后来陆续修复。

顺昌县城图

清顺治五年(1648),奉总督陈临阅面谕,依山一带两垛砌为一垛,计高2丈3尺。康熙二十年(1681),东、西、南三面城墙部分倒塌,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才修复。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县刘德亮重修。康熙四十六年(1707)大水,城塌。康熙四十八年(1708),知县郭锳重修。乾隆二年(1737),知县李飞详请修造,改南平门为南津,建镇北楼于北最高处,建垛口1517个。

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知县程森重修城墙,委乡绅高联梯等负责。1919年3月,洪水冲崩南门城墙六丈余,县知事夏侯楷募捐重修,委乡绅高世恩等负责。1931年4月,南门城墙复被洪水冲崩一丈余,县长郑仲常重修,委乡绅吴爵深负责。1933年8月,城墙垮二丈余。县长邱功夔集士绅高登鳌等修,不两月即告完竣。(www.xing528.com)

1949年后,因建设需要,除沿河一带有防洪作用的城墙仍保留外,大部分城墙相继被拆。现存延福门往西少量墙基及墙体,保存下来的城门有小水门,城门圈及城楼已毁。在印刷厂宿舍建筑工地上,发现带“光绪三年”和“邑人程森”年号和款识的墙砖,砖长32厘米,宽20厘米,厚9.5厘米。

水南大桥右边南大门原南津门城楼已毁,仅存城门及部分城墙墙体。城门石构券顶,高3.4米,宽3.03米,墙体厚2.9米。门额上横刻阳文楷书“南津门”三个大字。城砖上可见“邑令朱善骥”、“咸丰四年修”等字样。城门左前侧0.8米处立一石柱,高1.8米,直径0.25米,上刻清“道光八年南门公立”八字。西边沿有小水门一座,城门圈顶保存完整,城楼已毁。东边沿有小水门一座,城楼和圈顶均毁。原南平门城楼已毁,城门圈保存较好。历次修建的墙基均采用四方和长方形岩石错缝叠砌构筑,墙体上的城砖面有修建年代和主持修建工程人的姓氏印模。

(二)堡寨

现存有蜈蚣寨,在洋墩乡南面4公里的蜈蚣山上,四周森林环绕。整座寨用不规整的岩石构筑围墙,圈成寨堡。寨内建筑分上、下两厅,厅两侧有数间厢房,左边围墙开一道山门通往山外。相传,此寨为一刘姓寨主所建,聚集兵马,立寨为王。地方官员恐其势力发展,调大军进剿歼之,寨堡被毁,现存残垣断壁。

顺昌县城

另外,还有石湖寨,南唐保大年间(943—957)修建,在县西北石湖口,已废。同巡寨,宋代修建,在县西,又名兵寨,已废。仁寿土堡,清代修建,在仁寿乡境内,有炮台四口,已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