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县是闽中重镇,为历代府城所在地。东汉建安元年(196),析候官北乡置南平县。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平路为延平府,南平县隶属延平府。
(一)延平府城
延平府城即南平县城,南平县城位于闽中大谷地的最低处,闽江上游建溪、沙溪、富屯溪的汇合处。北部是武夷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南端,东北是鹫峰山脉西南坡,南部为玳瑁山脉北坡,西部为丘陵地带。四周峰峦环绕,丘陵蜿蜒,唯有闽江河流侵蚀下切所形成的河谷,留下一条通往福建东南沿海的天然通道。
延平府城图
南平县治选在延平津畔狭窄险要地带,依山面水,据险守卫,一直到宋代才开始筑城。宋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修筑城垣,东西长,南北短。周长9里180步,高2丈5尺,厚6尺。墙垛2400多个,门11座,窝铺61个。城分子城和大城,大城连接子城。子城开7城门,东门称镡津门,南门称崇化门,又称开平门,西门称延安门,北门称崇仁门。临溪城墙开延安门、延清门和披云门。大城开四门,东门称建安门,南门称通福门,西门称将顺门,北门称延泰门。嘉定十七年(1224)、淳祐十二年(1252),城垣两度因洪水严重坍塌,后来先后重修。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在南平抗元,在北门利用峭壁悬崖和天然山脊,夯筑宽4~5米、高3米的土城垣5000米。明初重修城垣时,南平城垣改城门为9个。万历三十七年(1609),再次全面修筑,改城门为8个:延禧门,有城楼,原东门建安门;延恩门,即小东门,又呼垆坑门;延安门,即上小水门,有城楼临溪;延宁门,即下小水门,有城楼临溪;延福门,即旧通福门,有城楼;延寿门,即旧将顺门,为南门,有城楼;延城门,即旧延安门,为西门;延泰门名称不变,为大北门。原有小北门堵塞。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洪水冲城,崩塌78丈,知县卫克堉补葺。嘉庆四年(1799)又被洪水冲垮,知县何茹莲勘报于大府。道光三十年(1850),水溢塌甚,知县黄铨重修。光绪二年(1876)水灾,延福门城基陷20余丈,由于工程浩大,长期未能修复。
1912年,延寿门崩。延平府知事李焕主持修建。1913年,建安道尹蔡凤机任上又加固,并重建城楼。1914年,又重建延禧门。1919年,建东门大路,开始拆墙砖铺路。1935—1942年,修中正路、中华路、林森路,大量拆除城墙。1950年后,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古城垣几乎废弃。如今有以下几处遗址:
1.鬼城墙
南平鬼城墙
位于梅山街道金山塔居委会,在市北省林业学校后山延至新体育场后环城路后山之巅,为夯土所筑,地面部分无存,唯地下部分尚存。传为南宋末年文天祥开府南剑州时,为抵御元军,亲率军民日夜赶筑而成。城垣旧址全长约5000米,面宽4.5米,高3米,外侧利用自然山脊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头垒砌。鬼城墙得名有三种说法:一为文天祥筑城之速,似有神鬼相助;二为南平人随文丞相勤王,死难于此的忠魂义鬼为数众多;三为以风水理论,城东北城门为“鬼门”。
2.西门城
位于四鹤街道办事处辖区流水坑一侧,古为西门。元、明时称延安门,清代称延成门。流水坑即护城河。1990年11月,发现一段城墙,约50米长,残高约7米,底部距地高1.2米,为石砌基础。其上城墙为错缝叠砌墙体,砖色青灰,尺寸为43×14×21厘米,十分坚固。中部有一敌楼台突出墙体,突出部分1.3米,面宽14.4米。
3.沿江城墙
从延福门向东至延安门,即上小水门,沿建溪河边尚可见城墙残断。城墙残高6.7~7米,底部宽1.7~2米,墙头宽约1.5米。城砖为青色,尺寸为43×14×21厘米,甚为坚固。这一带原有延福门城楼、延安门城楼等,尤以延福门城楼最为著名。
4.延寿门
位于西溪河西岸,市区江滨公园一侧,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原名将顺门,近代俗称南门。因水库建设由原地向上游迁移30米。延寿门残高6.72米,底部用八层石条砌至3.05米处起券。石券为筒形,高4.82米,内高4.22米,内宽3.10米。上嵌一石匾,刻楷书“延寿”二字。城门两侧各有城墙残断,底部1.2米左右为石墙基。城门基部一石件刻有“元至元三年”字样。少数城砖印有“延郡城砖”楷字。城砖尺寸为42×21×11厘米和31×22×10厘米。
南平延寿门
(二)堡寨
1.三千八百坎古堡
位于城西北茂地(古称蓼地)乡,有三千八百坎(石阶)古道。古堡建在山顶,由卵石垒砌而成,横截于两峰之间,出口、入口均为拱状石门,内部形状似一座瓮城,可设伏兵于其中,倘有入古堡者,即围而歼之。始筑年代尚未做出准确调查论证。明代称古道,县志卷首有《三千八百坎图》,可见古堡城楼有雉堞模样,为古道关隘。(www.xing528.com)
2.苍峡寨
位于樟湖镇北岸香山村以东沿江一带。该处闽江边有峡谷,谷内流泉飞瀑,景致清幽,名为苍峡。古时为驿站,设巡检司,有水军步卒十余人戍守,以保水运畅通,地方绥靖。现于苍峡边滨临江岸处,尚存地基和残壁断垣,即苍峡寨旧址。
南平三千八百坎古堡
3.筼筜铺
位于王台乡九坍村北的筼筜岭上,古为南平至顺昌、洋口古道间的一座铺驿。古道中部铺一块竖向青砖,两旁为卵石。许多路段已支离毁损,杂草丛生。岭上下全是石阶,周围有数十株大树,夹杂着翠竹。附近有1亩见方的旧基,基面可见陶瓷残片。
4.岩头堡
位于茂地镇筠竹村东南l公里,建于宋代,是建在山顶的关隘,平面呈椭圆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堡墙以鹅卵石垒筑,残长37米,宽2.5米,残高约5.2米。开有东、西拱门。东门高3.23米,宽2.46米,进深1.5米;西门高2.53米,宽2.01米,进深1.7米。道旁有萨镇冰题刻石碑1通,方首,高1.9米,宽0.8米,上刻楷书“义声载道”。
(三)关隘
南平有崇山峻岭之扼,湍溪深谷之险,易守难攻,设关隘为战守要地,与府城共同防守,称作“铜延平”。
1.中军帐
在县城西北广节营后山(今市立医院住院部一带),宋郡守张觷建,招讨使陈韡重建。有鹅鼻头尖寨与之配合。
2.鹅鼻头尖寨
在城北考窠岭上十三峰,平地耸起,高十余丈,中有捷路通郡城中军帐,后通峡阳,前通溪源诸处,宋郡守张觷建立。
3.湖头寨
在城东10里,面溪背山,前建浮梁,宋郡守张觷设伏于此。
4.卤水岭寨
在城西长砂上里,背山枕溪,上下壁立万仞,路仅通步,招捕使陈韡建寨,与中军帐、鹅鼻头尖寨因警而设。
此外,还有黄墩关隘,在城西25里的黄墩;麻州头关隘,在城北梅岐里来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