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位于闽西东部,九龙江北溪横切漳平中部,戴云山、玳瑁山和博平岭三大山脉雄结于此。古为汀、漳、泉、延四郡交接处。明成化六年(1470),从龙岩县九龙乡划出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5里设县。县居漳河上游,千山中地稍平衍,因名漳平。
(一)县城
漳平县治设在小菁村。建城后,名菁城。位于漳平县中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北岸,古称居仁里。初无城,立木栅守卫。明正德八年(1513),知县徐凤岐动用官费以砖石砌筑城墙。城呈椭圆形,东起山川坛、水车尾,西至社稷坛,南临九龙江,北界福满洋。城墙周长620丈(约2066米),高1.8丈(约6米),分设四门:东名迎恩,西名偃武,南名朝阳,北名拱辰。筑城楼及7个窝铺。南北面临江,设有上、中、下3个水门。东面和北面挖有护城濠。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50米,南北宽约320米。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知县陈世俊、桂懋实先后修,署县朱召重建。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郑琬修,重建窝铺。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查继纯修。乾隆二年(1737),知县傅维祖修。道光九年(1829)冬,知县蔡世钹捐廉百金倡修。
漳平县城图
1928年,陈国辉部驻漳平时,设工务局,拆除旧城墙,拓宽为马路。城区逐渐向西北面扩展。现存南面临江和北面解放北路中段城墙基础各一段,共长175米,高约4米。
(二)堡寨
1.西雾寨
位于和平镇和平村西的西雾寨山上,海拔615米,寨址面积1200平方米,梯形3围。元代农民为避匪乱在此垒石砌寨。现残存寨墙长50余米,宽1.5米,高1.5~2米。
2.天柱寨
位于新桥镇西埔村西北,元代农民为避匪乱在此筑寨。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四周条石砌墙,平面呈长方形。现存残石墙长60米,宽3米,高2.5~4米不等。
3.石寨(www.xing528.com)
位于桂林街道桂林居委会西南3公里,明末农民起义军曾在此砌寨为营。寨址在海拔435米的悬崖峭壁上,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0米,南北宽18米。现存残墙高约4米。寨址内有碉堡和哨坑遗迹,地面有砖块、碎瓦、瓷片、古铜钱和腐朽的木构件。
4.龙头寨
位于赤水田头村西北方与永安吴地村接壤处的大山上,海拔1122米,设主寨和辅寨,面积约8000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1560—1564),以廖选、苏阿普、曾东田、马元湘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数千人据此寨为营。寨址尚存石砌残基和部分石墙,地面上发现木块、瓷片、碎瓦、铁渣和乱石堆等遗物。农民军遭官兵镇压后,朝廷将龙头寨改名为“杀狐岭”,在岭下路边大石上刻石以纪。所刻“杀狐岭”3字,每字约40平方厘米。
5.参周寨
又称永安楼,在溪南乡长荣村内的小山上,寨址面积约380平方米。明崇祯年间(1628—1644),天津兵备道陈六始,号参周,退居故里,在此筑寨抗拒清军,名“桃源”。清顺治四年(1647)二月二十五日,陈参周携家人在此堆柴举火自焚殉节。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北面有石砌拱门,高1.9米,宽1.05米,进深1米。现存土石墙长80米,宽2米,高2~4米。在寨址地面上发现瓷片、碎片和雕纹陶砖等遗物。
6.龙停山寨
位于菁城镇西郊龙停山,海拔408米,是县城西部的制高点,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寨址面积约400平方米,四周尚存壕沟和残石基等遗迹。
7.泰安堡
位于灵地乡易坪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堡依山而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33米,进深34米,平面呈“回”字形,两层楼,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内有前厅、后楼、走廊、后舍、水井、谷仓等。外墙厚2.35米,用块石砌至高3米,以上用生土版筑,墙上密布枪眼。门廊和厅沿台阶用石板铺砌。
漳平县泰安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