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古称黄连峒,位于武夷山东麓,闽西边陲,东临明溪、清流县,南接长汀、连城县,北连建宁县,西邻江西石城、广昌县。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5座,主要分布在边境上的武夷山主脉和两条斜贯县境的支脉上,县城海拔320米。隋义宁二年(618),县人巫罗俊在黄连峒筑堡开发。唐乾封二年(667),置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升黄连镇为县,县署设于黄连冈(今城郊乡高堑村的江下)。后唐同光二年(924),迁于竹筱窝,即今县城。
(一)县城
县城翠江镇位于县中部,海拔317米,属河谷平原。后唐同光二年(924)设县署至宋初,共筑城墙280步(一步约1.66米),面积1.2公顷。北靠山,南沿溪,东临民塘。设四门:东门“连冈”、西门“通赣”、南门“爱道”、北门“朝宗”。宋端平年间(1234—1236),知县赵时馆增筑城墙500丈,改连冈为迎春,通赣为通圣,道爱为端平,朝宗为朝天,增建东门称宾阳。开庆元年(1259),为防洪水,知县林玉以砖砌北门,架屋其上。
宁化县城图
明正德五年(1510),知县周楹补筑土城。正德九年(1514),知县何鉴改筑砖城。正德十一年(1516),同知唐淳以砻石陶砖通城包砌。共砌筑砖墙812丈,城楼5座,水门4座,窝铺60处。西门临溪,面积约61公顷。城北包山,东临民塘,西南临溪,作为城濠。
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梁元祯重建北门城楼。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唐世济重建南门城楼。天启元年(1621),知县彭德馨重修西南城墙。崇祯元年(1628),通判李应午重建西门城楼。崇祯五年(1632)三月大水,冲毁沿河城路,邑孝廉阴维标督率邑长张士俊修城,始于四月初旬,告成于十月下旬。所修城60丈,女墙70丈,马路120丈。
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徐日隆下令修城,捐俸银二百两为倡。墙全修者300丈,半修者250丈,通城增高5尺,增厚3尺,修葺谯楼1座。
清顺治七年(1650)四月,两河暴涨,平地水丈余,滨河之城崩圮殆尽。同治年间(1862—1874)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全城大修,计全城周围898丈8尺。东北负山一带全修者为24丈,半修者为211丈。西南滨溪一带全修者为9丈,半修者为55丈,修女墙为189丈。上东门至东门马路、西门马路、城楼仍旧,整饬者四座,又新建四座,东西炮台各一座。1944年,兴修南门城楼作警报楼,城墙则屡有修葺。1949年后,古城为人偷拆,破坏严重,政府曾公告禁止。1983年,因城区建设古城全部拆除,余河岸部分与路面平,用于防洪。城墙现仅存沿溪段。
(二)堡寨
宋初始在安远、泉上、石牛、禾口、水茜设兵寨,驻兵布防,绍定元年(1228)被毁。元朝初年再设兵寨,至正年间(1341—1368)又被毁。明洪武初年复设,正统十三年(1448)再毁。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后废。今主要有:
宁化黄连镇城墙遗址
1.潭飞寨(www.xing528.com)
位于方田乡泗坑村西2公里,原称黄土寨,宋时更名南平寨,后又称南城堡。寨地处高山之中,只有一条小路可进入,易守难攻。宋代在此建寨屯兵。绍定二年(1229)二月,南城盐商晏彪在此举行武装起义,席卷泰宁、将乐、宁化、清流、长汀及江西石城等。
2.石凌寨
位于城南乡蓬源村东南5公里,城南乡(原横锁乡)与清流县东华乡交界处,海拔688米以上,地势险要。山顶茅草丛生,平坦宽阔,有涓涓小溪可供汲饮,为元末将领陈友定屯兵处。立足山巅,可见宁化、清流两县。残存山寨遗址系毛石砌成,高3~6米,宽1.2米。山顶平坦宽阔,方圆约500米。寨门面向清流县境,四面开有通道。现仍可见四周残存的寨墙及一间40平方米的石室,四面往山下的通道依稀可辨。距寨门1公里处有寺庙1座,为明清建筑。
宁化石凌寨
3.千家围
位于石壁镇石碧村北5公里,又称千家寨。石壁张氏一世祖之六世孙张瑞桢,在宋宝祐年间(1253—1258)逃亡时,避难居住于此。元朝末年,陈友定曾在此屯兵。此寨方圆约1平方公里,随处可见断壁残垣和墙基。
4.泉上土堡
明末清初,李世熊筹建于泉上镇。土堡墙厚6米多,高10米,周长近500米,墙上筑有瞭望碉堡。四周有深宽丈余的水沟,南北有两个大门,墙内四周有丈余宽的交通路,分三条横街、九条直巷,方圆近0.5平方公里。四周埋有铁钉、竹锹。1933年被摧毁。
(三)关隘
宋代以后全县设关隘18处:南通清流的丘源迳、石灰岭、杨梅迳,通长汀及江西属地的寨头岭、芒冬迳;东通清流的金钱口;西通石城的凤凰山、堑头、站岭、黄柏岭、狐栖岭;西南通长汀、连城的木马栋、竹嵩岭、利磜;北通邵武、建宁的石溪、严塘、车桥岭、紫云寨。这些关隘都驻兵防守。明崇祯年间(1628—1644),官府派员集资修建关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