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清流县古城,闽台古城堡,靠近福建西北部,地处交通要冲

福建清流县古城,闽台古城堡,靠近福建西北部,地处交通要冲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流古称黄连,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东与永安毗连,南与连城交界,西与长汀相接,西北与宁化相邻,东北与明溪接壤。(一)县城县城龙津镇,后晋时为宁化麻仓里清流驿,宋置县后为清流城关,位于县境偏西北,龙津河中游,三面临河,地处闽赣交通要冲。宋元符元年置清流县时,建有子城,周长200丈。民国《清流县志》称:“咸丰七年五月,石达开部将率太平军十万余众入清流城。”此隘为永安安砂进入清流境内的水陆交通要道。

福建清流县古城,闽台古城堡,靠近福建西北部,地处交通要冲

清流古称黄连,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东与永安毗连,南与连城交界,西与长汀相接,西北与宁化相邻,东北与明溪接壤。宋元符元年(1098)置县,因清溪环绕,碧水萦回,故名清流。

(一)县城

县城龙津镇,后晋时为宁化麻仓里清流驿,宋置县后为清流城关,位于县境偏西北,龙津河中游,三面临河,地处闽赣交通要冲。宋元符元年(1098)置清流县时,建有子城,周长200丈。有四门:东名迎思,西名登瀛,南名平陂,北名拱宸。绍兴年间(1131—1162),郑思诚纠集流散民众筑土墙。岁久倾圮,仅存故址。

元末,陈友定为加强县城防御能力,凭借南山险峻,垒石为城。但城小,山占其半,形似荷包,东西两桥如左右带。堪舆家认为像渔翁撒网,向南看楼像人形,而城圆似网罟。明正德四年(1509)春,流寇攻破宁化,知县林湜沿河道重修城墙,总长440丈。寨城长420丈,高6尺。每丈筑垛子三座,共计3000余垛。城址面积约1.8平方公里,平面呈椭圆形。城设四门,城砖规定每块重18斤,由殷户捐献。正德七年(1512)兵乱,城关雷春等人呈文恳请县衙,清理沿河占用马道建房的住户,增砌垛眼,以便守御。后通判戴旦增设窝铺12间,敌楼1所。城墙自东门起,围筑上南山顶,顺南坡直下,沿龙津河岸,围筑至西、北,汇接到东。

嘉靖五年(1526),因特大洪水,城墙倾塌,敌楼、窝铺全部冲毁。此后多年,城厢内外无界,百姓称便。万历年间(1573—1620),清流人吏部尚书裴应章主持重修,由原平垛式改修为梅花垛式。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县蒋育馨担心城墙矮小易受攻击,又运石加固。崇祯五年(1632),重修沿城马道。崇祯十五年(1642),县民龙川令、伍仪捐资用铁包裹五个城墙大门。清嘉庆五年(1800),洪水冲毁大部分城墙,后重修。除南门外,东、西、北三门均有水门。

清流县城图

1950年后,随着城区建设发展,残留的城墙相继拆除,城门被填埋,仅留下沿河墙基作护河堤用。20世纪80年代,由于旧城改造拆毁。现仅存南山顶残垣和炮楼废基,南山坡小部分断垣残基400米,位于龙津镇渔沧居委会东南。

(二)山寨

1.北寨

也称关寨,在县北屏山(北山)顶部,下险上平,顶部可容千人,派兵守御,可控制整个城关。宋建县初期,县令刘叙建清高亭于上。元末,陈友定在此垒石建寨,驻扎军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攻打城关,莫不先攻占屏山。苏区时期,红军曾派兵在此守御。

2.石龙寨

也称石洞寨,又名青华山,位东华乡暖水村境内,县城北20华里处。其地四面险峻,在山顶可直视宁化。宋乾道元年(1165),为防流寇入侵,县令黄藻下令在此修建兵寨,屯兵守御。后因年久失修而废弃。元末战乱,伍玄宝率族人重新修砌,陈友定派兵扼守,断绝往来通道。

3.南寨

在县城南部的南山顶,山势险峻,山顶宽平,可容千人,是进入县城唯一的陆路通道。元末,陈友定在山顶修建兵寨,屯兵守御,建有寨墙,俯瞰县城,一人一马皆无所遁形。若敌寇入侵,只需坚守寨城,县城便可安然无恙。明初,通判戴旦建南顾楼于寨墙前,后遭火灾,知县邓应韬奉知府唐世涵令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知县汤传榘增修敌楼一所,后废弃。嘉庆十年(1805),知县邓万皆重建,几年后又遭毁坏。1934年,陆军五十二师驻防清流,在南寨左右筑碉堡4座。

4.仁和、仁安寨

在永得里距高地东西各5华里处,东设仁和寨,西设仁安寨。元末,当地人垒石为堑,抵御贼寇。

5.石达开屯兵处

在沙芜乡洞口村对面的燕子岩,洞口宽阔,洞内大洞套小洞,通道蜿蜒曲折,主洞宽可容数百人。民国《清流县志》称:“咸丰七年(1857)五月,石达开部将率太平军十万余众入清流城。”现仍存垒筑的石阶、隘口、瞭望台。

6.古群寨(www.xing528.com)

在长校乡至连城四堡乡30余华里,凭临小路的数十座高山之巅,多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其分布为:江坊、沙坪、长校、大连坑、赤土岗、留坑等村落。留坑的笔架山三座山寨遥相对峙,互为呼应。山寨用石块筑砌、垒筑土墙,四周有枪眼,前后有大门,寨内宽可容千人之众。

清流石达开屯兵处

(三)关隘

1.牙虎山隘

在县东铁石洞口。明正统六年(1441),设立铁石矶头巡检司,派弓兵40人驻守。清代沿袭,派兵驻守。此隘为永安安砂进入清流境内的水陆交通要道。

2.金钱隘

在县北30华里处的暖水塘,为宁化进入清流要路。

3.五通凹

在县北与明溪交界处,两座山峰的夹缝中,是明溪进入清流的陆路通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4.玉华峡

在县北永得里玉华洞处,地势陡峭,谷地狭长。两峰山势险峻,峡中有一曲折小径,至山顶有一石门,是唯一通道,固守石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明洪武三年(1370),知县朱仲恭建玉华驿,派驻兵士以传递军情

5.东隘

在县城东部,上依悬崖绝壁,下临激流险滩。一夫当关,万夫莫入,在此可阻击由嵩口、田源等地来犯的敌人。明正德五年(1510),知县林湜因武平发生暴乱,遂于山顶上修建一敌楼,招募民壮守御。崇祯二年(1629)重修,民国时期废弃。

6.崆峡岭关

在距县城东15华里处的龙津河畔山崖上,山势陡峭,山崖中有一石道小径,可通达石岭的最高处。元末,陈友定在此垒石建关,修建敌楼,派重兵防守,抵御由东南入侵之敌。

7.分水岭

在县城东25华里处,元末,陈友定曾在此屯兵守御,是崆峡岭关的前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