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浦城县闽台古城堡,历史悠久

福建浦城县闽台古城堡,历史悠久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时以国为号,名汉兴县,后才改为浦城县。西汉建元六年,东越王余善在闽北筑6座城抗汉,浦城境内有汉阳城、浦城、临江城3座,浦城后来作为县城。旧城墙沿粤山脊,自东向西延伸,西、北为开阔地,东南濒临南浦溪,以筑城临浦,故名浦城。成化六年,都御史滕昭巡抚至浦城,认为“此地为闽首邑,不可无城以守”。均面临南浦溪,城墙约80米,城高均4米,基部厚6.2米。

福建浦城县闽台古城堡,历史悠久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与浙江省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县,江西省广丰县,福建省松溪县、建阳县、崇安县毗邻。东汉建安元年(196)后、建安五年(200)前,析东侯官地置县。时以国为号,名汉兴县,后才改为浦城县。县城南浦镇位于县中部,南隔南浦溪与水南乡相望,东越金鸡岭抵万安乡,西接莲塘乡,北界仙阳镇及莲塘、万安乡。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东越王余善在闽北筑6座城抗汉,浦城境内有汉阳城、浦城、临江城3座,浦城后来作为县城。

(一)县城

汉建元间(前140—前135),东越王余善在此筑城抵御汉朝。旧城墙沿粤山(又名越王山,今称仙楼山)脊,自东向西延伸,西、北为开阔地,东南濒临南浦溪,以筑城临浦,故名浦城。汉元封元年(前110),余善兵败,城废。

东汉建安年间(196—220)置县以后,长期未建城。一直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元守将岳承祖守县城,按照汉旧址筑城。范围东至越王台,北包皇华山,南濒大溪,西堑深壕,广袤各7里,辟有四门。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部将张指挥攻克县城后,以城太广阔不易守而缩东向一半,改筑新墙。明洪武二年(1369)后,罢守御兵,城墙废圮。洪武十二年(1379),知县张宗颜拆城墙扩建民房。正统十四年(1449),县丞何俊筑土城抵御矿工起义部队。成化六年(1470),都御史滕昭巡抚至浦城,认为“此地为闽首邑,不可无城以守”。成化九年(1473)九月,按察司副使刘城建城,次年十二月告成。城长1800丈,高1丈9尺,宽3丈8尺,上立埠堞,下浚深沟。墙体外用坚石,中填以土。分列5个城门:东为金凤门,在龙头山首,西为迎远门、德星门,南为南浦门,北为拱北门。又附5个小门,以利通水。万历年间(1573—1620)知县黎民范、方道通,天启年间(1621—1627)知县高钦舜,崇祯年间(1628—1644)知县杨鹗都增修城墙,比原来高数尺。知县丁辛增高雉堞,设敌楼,筑女墙。明末,依堪舆之言,金凤门移建金鸡岭,仍称原名。

浦城县城图

浦城城墙

清顺治四年(1647),知县李葆贞同镇将李绣依照旧城重修,重修后的城墙周9里13步,长1600丈,高2丈4尺,宽1丈2尺。次年,增设城铺40所,以南浦天关、地杰人灵、金凤来仪、越台嶂叠、华丰耸翠、拱北朝阙、万策遥临、德星序列、悦近迎远、奠安闽浙40字编号,派兵守卫。雍正二年(1724),知县徐球将金凤门由金鸡岭移建龙头山旧址。雍正七年(1729),知县张秉纶修葺城楼。乾隆二年(1737),知县杨允玺增筑女墙。乾隆七年(1742),修华丰门。乾隆十七年(1752),邑人孟绣捐资,重修全城2779个垛口、9座城楼、9座炮台、9座卡房。

嘉庆五年(1800)夏,洪水冲毁临南浦溪的城墙。嘉庆十五年(1810),邑人祝乾封妻祝徐氏独自捐资修筑全城,由当时兵部侍郎祖之望监修。修建后的城墙长1600丈,高2丈4尺,底宽2丈5尺,顶宽1丈8尺;建垛口3464个,炮座9台,卡房9间,地下室厅2处,堆房5间,石桥3座,照墙4处。大城楼5座:东为金凤楼,称朝爽;南为南浦楼,称瞰碧;西南有迎远楼,称寅饯;西有德星楼,称平秩;北为拱北楼,称通仙。小城门4座:东北为华丰门,东南为龙潭门,西南为登瀛门,偏北为太平门。城垣加长增高,长1600丈,高2丈4尺,址厚2丈5尺,顶厚1丈8尺。垛口3464个,炮座9个,卡房9间,城下官厅2座,堆房5间,石桥3座,照墙4堵。城砖长36厘米,宽22厘米,厚11厘米。

浦城龙潭门

浦城登瀛门

咸丰七年(1857),全面修治城墙垛口、城楼、炮台、卡房。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攻浦城,激战中,城楼、卡房全部毁坏。光绪四年(1878)夏大水,登瀛门、龙潭门附近城墙各冲圮数十丈,随后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全城的卡房、垛口、炮台修建完整。光绪二十六年(1900),洪水泛滥,龙潭门左城垣冲决数丈,迎远门外店屋扫荡成墟,城内幸赖城墙得以保全。宣统三年(1911),对城墙进行修理。

1912年,将金凤门从龙头山移建金鸡岭,改称为万安门。1913年,城关发生闹米事件,堪舆家将发生原因推为移城门所致,万安门复塞。城外百姓以交通不便为由,数次力争,万安门得以复用。1931年,征集捐款,修理德星门等部分城墙。

1951年后,单位和私人擅自拆城墙占地建房。1963年7月17日,县人委发出《关于严禁拆毁城墙的通知》,拆毁城墙现象被制止。1966年后,滥拆城墙用其砖,或占用其地的现象复出现。至1988年仅存龙潭门、登瀛门两座小城门。

今有遗存四处:

1.越王台遗址。余善建烽火台于粤山顶端,海拔333米,后人称为越王台。地表散布印纹硬陶片,文化层堆积厚约40厘米。采集标本有石斧、石戈、石箭镞、陶网坠、陶纺轮等,陶器可辨的器形有罐、盂、豆、鼎,另有原始青瓷豆。纹饰有席纹、方格纹、绳纹、椎点纹、刻划纹、复合纹等。

2.东越王余善行宫遗址。在县东越王山下,今心胜果寺。出土器物有:席纹硬陶罐、匏形陶壶、弦纹陶罐及陶钵等。

3.龙潭门、登瀛门。均面临南浦溪,城墙约80米,城高均4米,基部厚6.2米。城门均半圆顶、双层,高3米,宽2.3米,向外开的一层较小,向内开的较大。门上分别额书“龙潭门”、“登瀛门”,每字30×30厘米,石质阴刻楷书。城砖长34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上模印“清嘉庆十五年祝徐氏捐修全城”等字。

4.后阳城。东倚吴山,北靠小敛,西和南均临南浦溪,将军山、越王山怀抱东南,城北遗址盆地约7平方公里,已辟为农田。

(二)汉阳城

为汉代遗址,位于仙阳镇管九村溪东大王塝山。城址东濒柘溪,西倚山,南北为开阔地,包含两个相连的山丘,高出河面50~200米。城址长方形,范围约20万平方米。城墙遗迹可见,宽2~5米,高20~30厘米。城墙顺山脊向沟谷底部延伸,残长南北约600米,东西约200米。南面的一段城墙,筑于陡峭的岩壁上,居高临下,地势尤为险要。城墙中部,山岗突兀,成墩子状,为全城最高点,海拔343米。经探测,发现土层中夹杂红烧土块、灰烬和陶片,为当时的报警烽火台。城内有平整的台地,约1000平方米。东侧开阔地现存一段残城墙,长30米,高3米。

汉阳城遗址

(三)临江城

临江城遗址

又名锦城,为汉代遗址,位于临江镇锦城村。城址东濒临江溪,溪出观前汇入南浦溪,西倚金鸡山,南为开阔盆地,北为鸡山垅,范围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大部分被开垦为水田,尚存遗址分列各点:(1)金鸡山,由5座低矮的山丘绵亘一脉,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600米,海拔最高368米,高出河面50~100米,地面暴露大量印纹硬陶及汉代绳纹板瓦、筒瓦的残片。(2)鸡山垅,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的山丘。地面暴露印纹硬陶器残片,水沟断面有厚约50厘米的文化层堆积。(3)越王庙台址,城址内靠西部有一台地,高出地面1~2米,面积280平方米,台地边缘有一层绳纹板瓦的瓦砾层,个别柱础暴露于外。宋诗人真山民题《东越王庙》诗:“颓栏斜照网蛛丝,陈迹凄凉万古悲。柘水尚鸣亡国怨,山松曾见受封时。碑因苔蚀无完字,城为田侵失旧基。当日东瓯知几战,如今赢得一荒祠。”(4)城墙遗址,在田畈中,土筑,长约30米,宽5米,高3米。在城墙内侧发现有残损瓦当1件,只剩下半部分。上面一左一右刻有“央”和“阳”字样,据推考为“汉阳未央”的瓦当。附近水田有零星印纹硬陶片。(5)烽火墩遗址,存松树墩、苦槠树墩、亭后墩和河墩等遗址。

(四)关隘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浦城县有隘19处,为塔岭隘、筋竹隘、小峰隘、刘源隘、长叫隘、严坑隘、毛源隘、小坑隘、南溪际头隘、寨岭隘、葛山隘、黄二仰隘、牛岭隘、豪岭隘、翁源岭隘、际溪隘、靖安隘、枫岭隘、竿头隘。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全县设关9座,即高泉关(界龙泉)、大石郑坑小关(界松溪)、翁源关(界松溪)、太平关(界永丰,即界今广丰)、二渡关(界永丰)、枫岭关(界江山)、金竹关(界江山)、安民关(界江山)、柳营关(界江山、永丰)。有隘20处,在东乡设秦家隘、上叫隘、葛山隘、小坑隘、毛源隘、岩坑隘、麒麟隘(又名南溪漈头隘);东南乡设翁源隘、东岭隘、水北隘、茅洲隘、相思林隘;西乡设洋源隘、梅溪隘;西北乡设木城隘、梨岭隘、老鼠岭隘、三枋隘、上墟隘;东北乡设寨岭隘。

同治十年(1871)有关6座,即枫岭关、高泉关、金竹关、二渡关、太平关、梨岭关。有隘20处,即上叫隘(又称长叫隘)、葛山隘、小坑隘、毛源隘、岩坑隘、麒麟隘、梅溪隘、寨岭隘、翁源隘、豪岭隘、塔岭隘、小峰隘、靖安隘、刘源隘、王二仰隘、筋竹隘、竿头隘(明正德七年曾立匾曰“新关”)、牛岭隘、溪源隘、际溪隘。

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关5座:二渡关、梨岭关、柳营关、安民关、木城关(木城隘改)。有隘22处:溪源隘、小坑隘、毛源隘、岩坑隘、上叫隘、葛山隘、麒麟隘、翁源隘、际溪隘、豪岭隘、塔岭隘、梅溪隘、太平隘(太平关改)、双亭隘(洋源隘改)、刘源隘、王二仰隘、寨岭隘、牛岭隘、筋竹隘、枫岭隘(枫岭关改)、渔梁隘、靖安隘。

1.毕岭关

位于浦城县忠信镇村桥村与官路乡李处村之间的毕岭关垭口,始建于明代,最后一次整修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原为福建浦城与浙江江山界关之一,关隘横截两峰之间,地势险要。关分为东西两关,相距约30米,关内有毕峰亭和毕峰寺。东关向忠信镇,西关向官路乡,关墙均用不规则岩石垒砌而成,东关总长13米,厚2.5米,高3米。关门青砖砌成,半圆拱状关顶,高2.5,宽1.4,深2米。西关总长22.4米,厚4.9米,高3.3米。关门方块岩石砌成,半圆拱状关顶,高2.9米,宽1.5米,深3.4米。

毕峰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保存完整,亭为东西开口,悬山顶,南北靠墙,河卵石铺地。墙用青砖叠砌而成,两端开半圆拱状亭门,门楣上嵌石质匾额,阳刻楷书“毕峰亭”,北墙开长方形门可直通毕峰寺,亭脊檩上墨书“大清乾隆叁拾壹年岁次丙戌孟冬月吉鼎兴建立”,上金檩墨书“钦赐文林郎知浦县事正常加三级记录三次”。亭内南墙嵌有当时捐造人姓名及捐资数额的砖刻一方,字迹清晰。毕峰寺也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木结构,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梁架,与毕峰亭连接,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廊、过雨亭、大殿。

浦城毕岭关(www.xing528.com)

2.浦城小关

位于盘亭乡庙湾村前村自然村北侧龟山凹,是仙霞古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往北过柳墩村、深坑村,穿枫岭关出福建省,往南过九牧镇黄碧洋村、忠信镇上同村至浦城县城。宋代始建,关墙呈东西走向,均为块石和河卵石堆砌,断面上窄下宽呈梯形,西侧关墙长8.5米,东侧长6.1米,高2.7米,关门正面呈梯形,上宽3.3米,宽2.2米。四周生长一片数百年的古树林,有红豆杉樟树、苦锥树等,东侧关墙北面有一空坪为凉亭遗址。

3.太平关

位于古楼乡石村的茶梨坑自然村北约400米,距县城约60公里,出关通江西省广丰县境。关筑于山峰险峻、巨石壁立的峡谷溪畔,南北走向。两侧以河卵石砌基,距底处1.1米起用砖砌半圆顶关门洞,高3.3米,宽2.2米,长8米。砖均为青色,规格为32×16×6厘米。关门西向,已毁,痕迹可见。关内半圆顶与两壁砖已裂缝,顶部丛生灌木。前后有石级台阶,地势险要,西侧紧邻茶梨坑溪。

4.枫岭关

位于盘亭乡深坑村枫岭半山腰,距县城45公里,为浦城与江山县界关,横截两峰之间,地势险要。关用岩石垒砌而成,顶半圆拱状,门洞高3.1米,宽2.3米,深3.4米。关总长20米,宽3.4米,高4.2米,保存完好。

5.寨岭隘

位于忠信乡海溪村柘岭,距县城50公里。隘口块石砌成,横截于两峰之间,中为石级古道,出入口均为拱状石门,顶已毁,两壁仍存,总长38米,高3.5米,宽1米。

6.二渡关

位于盘亭乡界牌自然村西部山麓,距县城60公里。关两侧山岭耸列,地势险要,为闽赣界关,出关通往江西广丰。盘亭溪自东南向北绕关西流去,关距溪约70米,两面出入均须渡溪,故称二渡关。1933年兴建的广浦公路穿关而过,关被拆毁,今仅遗址。关内50米处有山坪约500平方米,原为兵营,今已杂草丛生。

浦城枫岭关

7.木城关

位于盘亭乡刘田村,距城约70公里,出关通往江西广丰。关筑于山顶隘口,已圮,今存乱石颓垣,荆棘丛生。残墙高2米,宽3米,长15米。

8.梨岭关

原名梨岭隘,始建于唐代,清改名梨岭关。位于九牧镇九牧村高步亭自然村五显岭,距县城35公里。关筑于两峰之间,东西两面峻岭崔嵬,地势险要。山因盛产梨,称梨岭。唐贞元初(785—805),莆田林藻与其弟林蕴联袂进京赶考,在岭头题下姓名,后两兄弟均科举及第,故称为折桂岭。岭有五显庙,俗称五显岭。为闽、浙、赣界关之一,是仙霞古道中最为险峻的关隘之一,也是北上中原的必经之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洪武元年(1368),浦城知县张鹏举于岭畔树华表,匾书“梨关”。正德七年(1512),重立关门。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关楼,南面书“全闽锁钥”,北面书“越闽砥柱”。关为南北走向,关墙残长30米,高3~5米,下宽9米,上宽6.5米。关门残高3.2米,厚6.5米,宽3米。在关南侧顶部还有营房遗址和石砌圆形泉水井一个,井深1.5米,直径0.65米,泉水甘甜爽口。关原总长约80米,关门用片石砌成,顶为半圆拱状,1933年,建造江(山)—浦(城)公路时被毁一半,称“福建第一关”。

9.双亭隘

位于永兴乡萧家村后,为通往崇安主要古道要隘。隘在两亭之间,故名双亭隘。隘两侧山峰耸列,唯中间一条石级古道,居高临下,地势险要。隘建筑物已圮,今存隘口遗址呈长方形,约30平方米,隘口块石砌成墙基高约3米,长5米。

浦城梨岭关

10.海溪关

位于浦城县忠信镇海溪村北侧约7500米处,柘岭南侧的半山腰上。仙霞岭路未开通前,浙江入闽大路,皆自处州龙泉,逾柘岭(今苏州岭),达于浦城。过岭东去遂昌,北去江山,四周地势险要。海溪关始建于汉代,后历代均有修葺,现仅存部分关墙及关门。关墙用不规则岩石垒砌而成,中开长方形石门,门高2.4米,宽2.1米,深2.5米,关墙总长23米,宽3米,高3米。在关北侧有长3.5米台阶11级直接登顶,每级台阶长0.85米,宽0.35米。在关附近尚留营房、十八店等遗址,为闽北地区保存年代最早和最完整的古关隘之—。

11.葛山隘

也称隘门洞,位于富岭镇莲塘坂村葛山自然村,始建于宋代,明、清两代都有修葺。关两侧都是高耸山峰,关位于中间垭口。关墙南面走向,石砌,高2.8米,厚1.6米,长7米。门洞宽1.6米,高2.2米,西宽东窄。原有关门,今无存。残存碑座、兵营遗址,位于关隘两侧20米处。

浦城海溪关

(五)营寨

1.黄巢

又称百向山寨,位于仙阳镇东北百向山上,唐乾符五年(878),黄巢驻兵于此。南距县城15公里,距仙阳3公里。百向山有八面,又名八面山。西临柘溪,南与油果山对峙,北为汉阳城遗址。黄巢寨有一寨二寨,一寨尚存寨门、插旗石。寨门用块石垒成,高约2米,宽约1.5米,前后均有石阶。插旗石为一较平的巨石,约200平方米,在石的中心处,有人工凿成的方形小坑4个,成正方形排列。坑深10厘米,边宽20厘米,各坑相距约1米,是放置旗架的地方。一寨与二寨之间,有开阔地,约2000平方米,可用于操练兵马。

2.汉泉山营

位于忠信乡海溪村柘岭,闽越王居保泉山即此。汉泉山营故址在仙霞岭主峰寨岭隘下,雷公寨与棋寨的中间,山高岭峻,仅有1条通道,地势险要。

3.汉大泽营

在吴山下。汉时有吴国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地。吴山下位于县城东部,距城5公里,今属万安乡村头村。

汉泉山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