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闽台古城堡:崇安县城图、历史与地理

福建闽台古城堡:崇安县城图、历史与地理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崇安县城图崇安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东连浦城,南接建阳,西临光泽,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古称四隅里,历史上曾经称为温岭镇、清献镇、城关镇,位于崇安县中部黄石山麓,东、南、北三面与城东乡接壤,西与洋庄乡毗连,三面环山,南面地势较为平坦。此次修筑城墙历时两年。

福建闽台古城堡:崇安县城图、历史与地理

崇安县城图

崇安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东连浦城,南接建阳,西临光泽,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宋淳化五年(994),析建阳县崇安场为崇安县。

(一)县城

县城崇城镇为崇安县县治所在地。古称四隅里,历史上曾经称为温岭镇、清献镇、城关镇,位于崇安县中部黄石山麓,东、南、北三面与城东乡接壤,西与洋庄乡毗连,三面环山,南面地势较为平坦。最高山峰双山八角亭海拔454米。置县初期开辟的清献河从北而南流经城关。

明正德二年(1507),崇安县推官马敬周始筑城墙,位于今百花岩山麓,沿瓜子山、吴家山至营岭,东南临溪,用河卵石垒建。设四门:东称朝宗,南称阜民,西称瑞成,北称拱极。但不久即倒塌。嘉靖四十年(1561),旧城被叛卒火毁。隆庆二年(1568),知县余乾贞上建城条议,得请创筑,城墙迁至白华山麓今址。西北据白华山麓,东南临崇阳溪,城区略呈椭圆形,崇安人称“猪肚形”。城墙周长5里,高2丈4尺,厚1丈2尺,有垛口936个,城楼炮台27个。设四门:东名朝宗,南名景阳,西名庆丰,北名拱极。在东、南各开一处水门,称毓秀、盐埠,后又开一小门称集贤,东北开2个门,称太平(也称毛家水门)和埂头,沿溪共开5个水门。此次修筑城墙历时两年。

清顺治五年(1648),驻防曹天寿修筑城墙南门、西门、北门。至康熙四年(1665),城墙经知县韩士望、署县严云官、驻防张光龙、知县戚凤举4次修建。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县王梓修建城楼,并题额匾,东称“碧水朝宗”,南称“名山在望”,西称“爽气西来”,北称“环星拱极”。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毛大周重修。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宋瑞金修东城楼并各城堞。

民国建立时,城墙仍然存在。1933,闽北红军占领县城,发动群众拆毁城墙,将城墙砖用于公益事业。1952年,又将所剩的城墙砖拆用于修建城关街道。现城墙仅存沿崇阳溪的部分城基和集贤门。

(二)城村汉城

崇安城村汉城遗址

崇安城村汉城遗址碑

城村汉城建于汉武帝时期,遗址位于兴田镇城村西南的低山丘陵,距县城约30公里。城址的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大部分建在起伏的山丘上,依山脊修建,就地取土,夯筑而成。城墙南北约860米,东西宽550米,周长2896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方向北偏西25度,城墙宽6~8米。墙外少数地段地形陡削,大部分有护城壕。城门4个,东门位于东城墙南段,南门位于南墙中段,西门位于西墙南段,北门位于东墙北段。东城门外左、右两侧,有两个人工筑成的小土岗,当地俗称“南岗”和“北岗”。北岗经发掘证明,是庙、坛基址。

城内有大型建筑群基址,已知有高胡南坪和胡北坪的宫殿建筑,以及下寺岗和马道岗,以高胡南坪建筑规模最大,面积达2万平方米,由前庭、中宫、后院三部分组成。前庭,平面呈长方形,东面长75米,南北宽30.5米,中间地面平整,四周环绕花纹砖铺砌的人行走道,庭外东西南三面为厢房,南面开两个大门,北面与中宫相连接。中宫,有主殿和两侧殿,呈东西向排列,主殿位于两侧殿之中,进深24.7米,宽37.4米,面积约930平方米,墙壁面用草拌泥抹平再抹白灰,部分残留彩绘。地面采用石础和横木架铺木地板,木地板高出地面0.4米。西侧殿面积450平方米,地面结构与中间主殿相同,都是架高于地面木地板,均属干栏式建筑。东侧殿大部分已被后期破坏,仅存水池1处,同西侧殿的天井相对称。后院,位于主殿和侧殿后部,地势较低,平面呈狭长形,主要建筑有廊庑和连接主侧殿的台阶、道路以及水井等设施。

(三)关隘

崇安县由西经北至东边境上,由武夷山地貌结构形成八大关隘,自古以来就在隘口设置关防,依序称桐木关,在星村镇桐木村;童子关,在洋庄乡大安村;分水关,在洋庄乡大安村;观音关,在洋庄乡大安村;温林关,在洋庄乡坑口村;寮竹关,在洋庄乡坑口村;焦林关,在吴屯乡上村村;岭阳关,在岚谷乡岭阳村。宋朝起,分水关有兵驻守。自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始,正式驻兵把守各关,其中桐木关、分水关、寮竹关设有炮楼防卫。

1.桐木关

位于星村镇桐木村,过了这道关卡便是江西省。此处是武夷山脉断裂垭口,海拔高度1100米。闽赣古道贯穿其间,系古代交通军事要地,曾筑垣而驻戍卒,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立关北望,两侧高山耸峙入云,“V”形的大峡谷犹如一道天堑,直向江西铅山县伸展。这是地质活动造成的桐木关断裂带,为著名断裂带之一,极其雄奇壮观。过桐木关,折而向东北,就正式进入原始林区。(www.xing528.com)

2.分水关

分水关又名大关,位于崇安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界,当闽赣交通的要冲,自古有八闽第一关之称。五代时在此置寨。宋开庆元年(1259)并置大安驿。元废。明洪武初(1368—1398)复置关,设巡司戍守。由崇安至江西铅山县界,路程80里,只有从分水关到车盘一段长10里的路比较崎岖,西向铅山,一路平芜,成为闽赣孔道。这里是福建最北部闽赣交界水流分向处,因此称为分水关,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武夷山桐木关

武夷山分水关

3.温林关

又称温岭关,位于洋庄乡坑口村温林自然村,面积约200平方米。山体南北走向,海拔约1050米,关因南邻温林村而得名。一道约30米的旧城墙,将峡谷横锁,关隘外侧城墙垂直高峭处过4米,最低处也超过2米,城墙上有一块刻有“国务院1997年第4号”字样的闽赣界碑立于正中。花岗岩石条的门梁、门楣、门柱均已坍塌,纵横交错于隘口地上。

4.岭阳关

位于岚谷乡的岭阳村,村民称绵羊关。一堵石墙立于道旁,为大块花岗岩条石所垒。另一面墙及门梁均已坍塌,满地条石。当地村民或其小儿生病不愈,便到关上供香火,将鞋子丢到关外,表示“过关”。此关最北,出关下行就是江西方向。

武夷山温林关

武夷山岭阳关

(四)山寨

山寨共8处,设有寨防,管辖地方治安。分别为:杜葛寨、刘官寨、铁郎寨,都在武夷山景区;翁伉寨、杨原寨,在五夫大将村;棠岭寨,在黄柏村;檀香寨,在城关以北20里;闽王寨,在分水关内。在武夷山景区内的3个寨现保存遗迹供游客观赏,其他各寨都已废。

杜葛寨建于武夷山景区杜辖岩内牛栏坑顶上,传为杜氏、葛氏两姓族长率众纠集乡兵在此以抵御山寇,故名杜葛寨,并勒此三字于岩壁。后以隐士居此,杜绝车辖之意,改称杜辖寨。寨门由石块砌垒而成。古代乡民则以谐音俚语题其门额曰“土国在”,寓“乡土之国永在”之意,石寨门至今犹存。

武夷山杜葛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