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县简称“芝城”,西北邻建阳,东北接政和、屏南,东南与古田、南平相毗邻,西南与顺昌相连。县政府驻在芝城镇。东汉建安初年(196—220),析候官北乡土地,设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县名。三国吴永安三年(260),设建安郡。唐武德四年(621),改建安郡为建州。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州为建宁府。1913年,裁建宁府,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
县城芝城镇位于建瓯县中心,地处松溪(东溪)、崇阳溪(西溪)交汇处,也是建宁府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建安守王蕃始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南朝宋元嘉元年(424),太守华瑾之迁于黄华山之麓,即今县城址。唐建中元年(780),刺史陆长源改筑县城为州治。把符山、旗山、芝山围在城内,城垣周长9里343步(4614米),高2丈2尺。设9门,南为建溪,东南为资化,西南为建安,东为宁远,西为水西,水西东为西津,后改万石,西津南为临江,东南隅为通安,北为朝天。唐天祐年间(904—907),刺史孟威添筑南罗城。后晋天福五年(940),建州节度使王延政增筑,周长达10公里。后晋天福八年(943),王延政在建州建立殷国,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946),南唐兵陷建州。如今耸立在市中心的鼓楼,就是当时王宫的大门“五凤楼”。
建宁府城图
宋绍兴十四年(1144),郡守张铢重建宁远门。绍兴二十年(1150),郡守黄轺重建朝大门。淳熙元年(1174),郡守傅自得重建通安门。端平二年(1235),郡守姚瑶重建建溪、资化、建安、水西、万石、临江六门。元至正十二年(1352),总营赵饰因旧址修筑,周长9里30步,改宁远为高门,万石为西门,通安为卷秋门,建溪为南门,资化为长桥门,建安为市门,后改为管门。明洪武二年(1369),指挥沭英拓西南隅,管门外为通济门,改高门仍为宁远门,卷秋为政和门,长桥为逝仙门,南门为广德门,西门为威武门。洪武十九年(1386),指挥时禹又拓广,包黄华山于城内,增辟拱北、朝阳二门,周长10里198步,高1丈9尺,建24座楼,76个窝铺,3138个女墙。正北依山,西南滨溪,东北自黄华山下至政和门,西北自威武门到拱北门,挖濠长531丈1尺,深1丈5尺,阔5丈5尺。弘治年间(1488—1505),佥事彭诚于各楼前建8亭,为永清、太清、肃清、涵清、得清、宪清、廓清、善清。嘉靖年间(1522—1566),佥事张俭又建楼于广德门城隅,匾额“汇江”,即旧八角楼故址。万历三十七年(1609)大水,威武门楼及临江通济、通仙、广德诸门皆圮,知府张璇、瓯宁知县易应昌修建。仍八门城,垣高2丈8尺,3800个垛,女墙高6尺,城楼8座。
建瓯鼓楼
清康熙五年(1666),瓯宁知县章可程、建安知县余光鲁同修。康熙二十五年(1686)夏,东西二溪水暴涨,六门城墙皆圮,瓯宁知县邓其文修。康熙五十年(1711),宁远门城楼崩塌。次年,建安知县崔铣重建。乾隆年间(1736—1795)水灾,城墙毁坏,建安知县邓扬元、瓯宁知县孙馨祖重修。后城垣屡有损坏修葺;至抗日战争期间,城垣基本完好。
20世纪50年代,建荣军休养院,修建人民会堂,改造钟楼前道路,都拆取城垣砖、石砌墙基,用以筑路面;建水(吉)—(建)瓯公路,废朝天门为通道。1958年大炼钢铁,拆取城垣砖砌高炉。1963年建(建)瓯—政(和)公路,拆平高门北侧一段十余丈城垣为通道。1984年,钟楼村建仓库,拆取高门砖、石。1988年,高门至东门,再至长桥门的城垣砖、石残存,城头被占作民居、厂房;长桥门至南门,城头辟为公园游廊,尚留城墙根基;南门至八角楼,菜圃连片,城垣依稀,砖石无存;八角楼至通济门,再至临江门,再至西门的城墙尚在,但城头被占作民居;西门至朝天门,再至高门,城垣砖石无存,城头占作农地。2000年前后,通济门两侧上千米的古城墙被拆,只有通济门保存下来。
建瓯通仙门(www.xing528.com)
建瓯威武门
建瓯临江门
通仙门上太保楼
建瓯通济门
建瓯城墙
现城墙为明、清时期所筑,保存部分南城墙和西城墙。城墙砖构,残长约1.2公里,宽3.6米,高约5.5米。城门存四座:西面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南面有通仙门,上筑城楼“太保楼”。城楼为两层楼阁,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四座城门均为拱形券顶,高4米,宽4.5米,进深7~21米。通济门外是古码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