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闽东北沿海,南邻连江县,西南与福州市、闽侯县接壤,西北连古田县,北和宁德市交界,东隔海与霞浦东冲半岛相望。
(一)县城
唐大中元年(847),析连江县北一乡为罗源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升镇为县。宋乾兴元年(1022),定名罗源县,县治在凤山冈下的凤山镇。置县以后,长期没有城池,一直到明弘治十二年至十六年(1499—1503),知县李南为防兵患,始筑土墙于县城要害之地,开设11个寨门。
土墙建成17年后,知县徐琏请求上司将各段土墙连成城堡,以保护地方。得到同意后,建成城墙周长200丈,墙厚8尺,高1.5丈,除留迎恩门(北门)外,堵塞10门,另辟港边、水南、朝宗、孝巷、水西5门。东西建铺巡逻,以戒不虞,规制略备。明正德十四年(1519),知县黄相在东、西两门之间增筑垣墙。
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猖獗,儒生陈公达、郑时泽等担心县城难以防御,请求官府加强设施。巡抚王忬命令推官徐必进拓旧城,砌以石,延袤三里许,高1丈5尺,厚1丈1尺,周围增至800余丈。西北一带,自蒋坑至白云坑,辟为新址。内设3个水关,5个城门,门上有楼。当时有人认为费用太大,然而不久倭寇从宁德来,军民在新城固守,倭寇无间可乘,三宿而遁。
万历二年(1574),知县萧蔚请求上司同意,增墙堞,平地基,筑虎坑,移迎恩门面向岐阳孔道。万历七年(1579),巡道李乐按认为鹅卵石城墙不坚固,改砌大石,巍然改观。数年后,巡道马邦良增修。添高墙体,重砌水关,加造敌台与4间木造串楼,5个城门,东名恬波门,南名阜薰门,西名承金门,北名迎恩门,西北为小西门。东西南北四门之上,各有楼,高2丈,深1.5丈,宽3丈。增辟水关1个,与旧的共有5个:上水关,在小西门左;下水关,在水南宫前,此北溪水出入处;小水关,一在西门左,一在南门左,此中溪水出入处;旱关,在东门左,此洩东北水处。设敌台六座:一在白云坑,一即拱北台,二在东北界,二在上水关的左右。至此,城墙高2丈,底宽1.3丈,面宽1.1丈,周长831丈。
罗源县城
城建后,因水患风灾,墙身、串楼时有崩塌。明代,历任县官多有修葺,较大修复工程有7次。清代,城墙也有几经修复,变动较大。清顺治六年(1649),守备于和拆串楼,塞小西门,创东门瓮城。顺治十三年(1656),守备郝三桂于城外建造木栅千余丈,栅上开设6门。第二年,建窝铺28处,设炮台3座。康熙二十一年(1682),周城丈量:西至南115丈,南至东155丈,东至北120丈,北至西441丈;城高1.4~1.5丈不等,厚1丈;雉堞510垛;东门瓮城与城墙高度相等,宽4丈余。康熙四十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01—1758),又修复7次。民国时期,年久失修,破旧损坏。1938年,因抗日战争需要,拆除城墙内的城门、城楼及雉堞等。1949年后,因城市建设,城墙先后拆除,1990年仅北向山巅尚有数处残迹。(www.xing528.com)
(二)城壕
城壕亦称护城河,罗源县城除北部城墙依凤山岗峦修建,未筑城壕外,其余3面城墙均设城壕。北东壕自北门至东门,长120丈,水入南溪。西壕自小西门至西门,长100丈,水入南溪。南壕即南溪,沿城自西向东,经五里渡入海,为天然城壕。
(三)鉴江城堡
位于鉴江镇鉴江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倭寇骚扰,鉴江乡民吴因保筹捐筑鉴江土堡。嘉靖二十四年(1545)十一月,居民尤圣养、林猷等出面捐银300两修城堡,翌年完成。堡周长约1200米,堡墙块石垒砌。堡内街道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城堡内占地300亩,辟有东西南北4城门。1939年,县政府令毁城墙及西门城门。现保存东、南、北三个城门,东门条石砌造,高3米,宽1.8米,进深2.2米。南门条石砌造,高3米,宽1.7米,进深5.68米。北门三合土筑造,仅余券顶门洞,高5.4米,宽2.5米,进深9.5米。周长300余丈。部分墙基,宽3.1米。
罗源鉴江城堡南门
此外,嘉靖三十九年(1560),濂澳居民也募捐筑濂澳城堡,其规模无考,今尚存西门及城墙数丈。明嘉靖年间(1522—1566),在新丰里设新丰寨,在圣殿村设圣殿寨,在濂澳设海寨,各有2名机兵常年把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