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古城堡的建筑始于汉代,终于清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古城堡陆续被拆除,保存下来的已属凤毛麟角,成为历史文物或遗迹。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古城堡的历史遗存有所修复。
古城堡用来防御外来敌人,是中国古代人类社会生存的重要依靠。中国古代的城也叫城池,城为城墙,池为护城河,还泛指城邑,主要由官方建筑。堡主要是仿照城池建筑的军事防御工事,有的由军队建筑,有的由民间建筑。闽台古城堡的建筑始于汉代的闽越国,是在借鉴中国历史上城池建筑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传统城堡建筑的经验和理论修建而成的。
城池又称为城郭,是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为保护城中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建立,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郭规模不断扩大。城池依不同的等级,可分为都城、府城、县城、镇城、寨城等;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建筑也不同。如按古城堡的规模和功能来分,古城堡大致可分为大小城市、军事堡垒、乡村堡寨三种类型。城墙和城壕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是本书论述的重点。城墙指的是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由墙体和其他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城壕就是护城河,有的城堡人工开挖壕沟,注入水后形成城壕;有的城堡则利用河流作为城壕;有的城堡有人工开挖的壕沟,也有天然的河流。总之,城壕是用来作为城墙的屏障。
古代文献记载,城墙的建筑始于建立夏朝的大禹,阳城就是夏朝的王城,是夏文化的代表之一。王城岗遗址被认为最可能是夏朝阳城的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的台地上。北依嵩山,颍河与五渡河交汇于此,南有箕山作为案山,地理位置符合建立王城的条件。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一座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规模庞大的大型城址和城壕,位于王城岗遗址中部,城址和城壕的年代初步推定为公元前21世纪,即夏朝建立初期。城墙用土夯筑,夯土呈黄色,土质纯净且坚硬。(www.xing528.com)
到商代,中国的城墙建筑已经采用版筑技术,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即为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还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闽台古城堡的城墙大多数为石基土筑,部分用石砌或砖砌。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土城墙开始大规模包砖。
城池的选址是国家和人民最重要的事业,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与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到周代,人们已经总结出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第一,北依大山。城池北面靠大山有诸多好处,如冬天可阻挡北方的寒流,城池朝南可获得充足的阳光,山上的林木可提供城内的燃料,山上的泉水可供城内使用,山上的资源也可以利用。到万不得已放弃城市时,山上还可以作为逃难的好去处。第二,山下有宽阔的台地。在宽阔的台地建城,既干燥舒适,日照充足,又可在城外从事生产。若日后城池扩建,还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第三,前有河流经过。有水才能建筑护城河,保护城墙,使城池易守难攻。平时,河流是水上交通的自然通道,对城市的对外交流有重要意义。这些早期城池建筑的技术和原理,对福建的古城堡建筑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背山面海,北有仙霞岭、武夷山,南有博平岭诸山脉蜿蜒边境。鹫峰、戴云两山脉贯穿腹地,把全省分为闽西北山区和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耸峙,河流遍布,内陆沿河流形成小平原,在大河出海口一带,形成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个较大平原,古城堡就是在山水之间的大、小平原上建设和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