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松义先生的清代北京城市研究成果

郭松义先生的清代北京城市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松义,1935年12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由上可见,郭先生的城市研究特色,体现在基于人口流动、人口行为的城市社会研究,尤其体现在清代北京城市的研究方面。最后就是将这些人口社会问题置于京师都城空间,成为城市社会研究的一部分。郭松义先生以他颇具特色的清代城市特别是北京城市社会研究,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

郭松义先生的清代北京城市研究成果

郭松义,1935年12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先后被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选(聘)为顾问、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清史,尤对农业、赋役商贸以及人口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研究深入。著有《伦理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民命所系:清代的农业和农民》(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中国妇女通史·清代卷》(杭州出版社,2010年)、《清代赋役、商贸及其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清代政治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等专书,与定宜庄等合著《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清代民间婚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等著作。就社会史研究而言,《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一书堪称佳作。[1]

《农民进城和我国早期城市化——历史的追索与思考》收入郭先生自选集《清代社会环境和人口行为》一书,如书名所示,该文属于从人口看社会的城市研究,这一学术特色正如该书《后记》所说,“本论文集共收论文17篇,分成4个单元。第一单元文章7篇,主要讨论清代人口迁徙方面的问题,这有的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也有只谈一个省或一个城市,还有因为人口流动而涉及对我国早期城市化所作的探索”。郭先生将这篇文章定位于因人口流动探索我国早期城市化。事实上,这7篇论文中有3篇讨论到人口流动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农民进城和我国早期城市化——历史的追索与思考》之外的2篇是《清代北京的山东移民》《清代社会变动和京师居住格局的演变》,显示出郭先生对于北京城市人口与社会的研究。其实,本书谈人口行为的第二个单元,也有2篇论文探讨北京城市的人口与社会,即《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内人口死亡情况分析》《自杀与社会:以清代北京为例》,都是谈城市人口死亡问题的。郭先生研究北京城市人口与社会的论文还不止这4篇,在他的《清代赋役、商贸及其他》一书中,收录《清代北京的山西商人——根据136宗个人样本所作的分析》一文,虽然该文立意于商贸,但对于了解北京城市亦不无裨益。由上可见,郭先生的城市研究特色,体现在基于人口流动、人口行为的城市社会研究,尤其体现在清代北京城市的研究方面。

下面介绍一下郭先生研究北京城市社会的5篇文章。《清代社会变动和京师居住格局的演变》(《清史研究》2012年第1期),讨论清初统治者强迫原居京师内城的汉官、商民迁出事,将六七十万人限时迁出迁入的严厉实施,形成了旗人居内城,汉官、商民居外城和城郊的基本居住格局。然而当统治者完成迁居之时,现实又使其向相反方面行进,汉官、商民重新被吸引进入内城。

《清代北京的山东移民》(《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2期)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辑取的381宗个案样本,反映了清代山东普通农民移民北京的生活情形。他们背井离乡进入北京,企图改变身份、融入城市,为求得较好生活而努力拼搏。这其中颇有人站住了脚跟或获取了成功,但也有人得到的是痛苦和失败,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清代北京的山西商人——根据136宗个人样本所作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以136宗个人样本为依据,就从商者的原属州县、经营范围、经营行为、成功和失败者的例子,以及官府对经营者的干预,分析了清代晋商在北京的经营活动。所谓“从商者”,既有老板、掌柜、管账,也有店伙、帮工和学徒,涉及的商号,多数是资本不大、用人不多的中小铺户。(www.xing528.com)

《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内人口死亡情况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3期)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宣统元年、二年北京灵柩出城登记呈报书记录的资料,并结合其他史料,测定了这一时期北京年人口死亡数、死亡率、不同年龄段男女死亡比例等。登录的人口死亡原因中,痨症等传染性疾病占有主导位置;在中青年妇女中,月经病和因做产导致死亡的占有相当的比重;而婴幼儿的死亡,除瘟症、痧症外,惊风、喉症、天花等,都是主要的杀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北京的医疗和卫生保健,尚处于被动、缺少预防的状态。

《自杀与社会:以清代北京为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以394宗样本为基础,对清代北京的自杀状况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内容包括自杀者的年龄、性别、所属群体,以及自杀手段和自杀原因。在探究自杀原因中,有一定身份的家庭和普通百姓是有所差别的。前者常不据实报告,且多含隐情;后者则以穷困为最众。样本还显示,由心理疾病而导致自杀的占有相当的比重,说明即使像清代这样的传统社会,同样存在着抑郁和精神分裂一类的心理性疾病,而且为数不少。文章认为,北京的自杀样本更多地反映了常态条件下的一种社会状况,有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有的只是在城市或北京这样的城市才显得突出。

上述5篇论文中,后4篇属于探讨清代北京的山东移民、山西商人,北京城内人口死亡、自杀与社会的论文,有一个特点,就是依据的资料都是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档案为主,其中除了宣统年间北京灵柩出城登记呈报书之外,主要是刑科题本等刑案资料,显示出刑科题本反映社会普通人生活史的特性,极具社会史资料价值。[2]不仅使用有特色的档案资料,郭先生的研究还以“大数据”统计分析见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加上列举好的个案,增强了论文的说服力。再有就是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理念,使得历史探讨具有新意,如人口学中人口流动、人口行为,医疗社会史的疾病分析,社会学的自杀问题分析等。最后就是将这些人口社会问题置于京师都城空间,成为城市社会研究的一部分。

郭松义先生以他颇具特色的清代城市特别是北京城市社会研究,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