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人地矛盾加剧,农民外流寻求新出路

农村人地矛盾加剧,农民外流寻求新出路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许多外出人口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剩下的31%人户,他们不但离开了农村,绝大多数已与农业无缘,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活出路,即人们所称踏入“农民的非农民化”进程。基于样本数量有限,我们不能说从档案“题本”中得的统计可作绝对凭依,但至少说明,农民离乡进城已成为他们谋求生计的重要选项。

农村人地矛盾加剧,农民外流寻求新出路

流民问题,历来都有,但那主要出现在大战乱和大水大旱的灾荒年代,人们为了逃避战争杀掠和饥荒,携老抱幼,成批出外流亡。这样的流民群,常常具有人众势猛的特点,并加剧时局的动荡。但他们一般延续时间不长,只要当权者绥抚得法,一旦战乱平息或灾荒过去,流民们又会重新返还故乡,或回到土地从事耕作。可新的情况不同了,正像有人所说:“天下田土止有此数,而生齿日繁,斯民虽逢乐岁,生计常苦不足,非民不能谋生也。”[5]它大致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这些外迁者不只出现在灾荒战乱的年代,每年每月乃至每日都在发生,且多数是个人或家庭式外迁,不属集群性流动;其二,他们的流迁形式大体是从人口密集区流向人少地旷、尚待开发区,从经济落后地迁入经济相对发展区,或者向仍有劳动力需求、觅食门路较广的城市和交通沿线集中;其三,这些人群外出后,虽然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重新返还故土的,但很多就在新地谋生立业。随着时日的增多,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故乡渐行渐远了。这种含有新内容的离家外出者,在明代中期业经出现,及至清乾隆年间已相当普遍了。

有关清代的人口外迁,我们可以从刘翠溶教授所作的统计中得到清晰的印象:作者通过对南北49种家谱147 941个男性成员的观察,发现离开原居地迁往外地的有18 696人,占总人数的12.64%,外出谋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动向。至于迁徙范围:限于本州本县的11 765人,占其总数的62.93%;省内流动的3 429人,占18.34%;流向外省的2 262人,占12.1%;远走国外的126人,占0.67%;另有情况不明者1 114人,占5.96%。[6]他们中,尽管多数只在本州本县内流动,但也应看到约三成人已跨越府州,乃至离省、离国作较远或很远距离的流动了。由于刘教授的统计没有包含具体的去向和所从事的行当,故笔者特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嘉庆两朝刑科题本”中辑得1 831件人户资料以作补充。[7]他们中,除占5%多的人去向情况缺载,其余开地耕作或为人佃种和充当农业雇工的占45%;另有11.5%的人游走于农村,从事货郎、小商贩和以打铁、木作等手艺生活;再有约7.5%的人进入矿山、窑场、纸厂等做工出力。在许多外出人口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剩下的31%人户,他们不但离开了农村,绝大多数已与农业无缘,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活出路,即人们所称踏入“农民的非农民化”进程。这其中,约24%的人户活跃于一般府州县城和地方市镇,更有7%的人户涌向北京、苏州、汉口佛山扬州、重庆、厦门以及省级以上中心城市。基于样本数量有限,我们不能说从档案“题本”中得的统计可作绝对凭依,但至少说明,农民离乡进城已成为他们谋求生计的重要选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