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广西沿海人民在长期的海洋捕捞、浅海采集、滩涂利用、海水养殖等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古朴粗犷的生产、生活、礼仪、游艺等习俗。
1.骆越文化
广西沿海最早的土著居民是骆越先民,其属于百越的一支,骆越先民虽然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但广西沿海各地仍可看到一些远古骆越文化的遗存。
(1)龙水文化。对龙和水的崇拜是骆越民族原始信仰文化的重要特征。广西沿海各处立有龙母庙。今钦州犀牛角镇、龙门镇、北海外沙、防城港江平镇等地尚有龙母庙、龙王庙或水口大王庙。
(2)歌圩文化。好歌、善歌是古骆越的文化特征,流传至今的广西沿海京族哈歌、疍家“咸水歌”、海歌、客家山歌、壮族和瑶族“三月三”歌圩都是该地区歌圩文化的代表。
(3)干栏文化。从“疍家棚”和“疍家船”所使用的木质材料和船上、棚内的围栏结构看,两处均有骆越“干栏”建筑的遗风,京族的传统住房“栏栅物屋”也是由干栏式建筑演化而来的,它们都反映出干栏文化是骆越民族居住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
(4)铜鼓文化。古骆越地区是铜鼓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统计,广西现有馆藏铜鼓900多面,民间珍藏也十分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靖钦州市辖区内挖到的铜鼓就有54面,北海市文博机构藏有4面当地出土的汉代铜鼓,灵山县博物馆藏有22面当地出土的灵山型铜鼓,浦北博物馆中最具特色的是“变形羽人纹铜鼓”和“坠形纹铜鼓”。
2.疍家文化
学界认为,疍家是两广和福建一带以船为居的渔民。疍家不是一个独立民族,而是一个独特民系,属汉族。而《广东通志》中记载:“疍民,是当年越人抵抗秦始皇统治的遗民”。也有人认为疍民是古百越族人的后代。还有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说法,认为在东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卢循顺海南下,失败后部下四散,有一部分乘船漂泊成为水上人家,从事捕鱼、摆渡等职业。统治者们对他们约法三章,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一千多年来,习俗延续下来,水上人家就逐渐演变成为特殊民系——疍家。(www.xing528.com)
广西地区的疍家人主要集中在北海。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疍家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文化,常见的文化活动是唱咸水歌,最具特色的仪式是疍家婚礼。北海疍家咸水歌和疍家婚礼均入选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客家文化
广西沿海客家秉承了中原及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客家文化的特征,又适应了沿海环境的变化,创造了新的文化。他们的主要特征有族群聚居、勤耕创业、半农半渔、工商拓展、敬祖重祀、尚读重教、公正经营、秉公争胜和勇敢善战。客家人所居之处以围屋民居建筑为主,现存典型的围城有合浦县曲木土围屋、樟木山围屋、社边坡石城、林翼中故居、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那厚村围屋。
4.京族文化
京族是我国西南海疆以海为生的跨境民族。广西是我国京族唯一的聚居地,京族主要聚居在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的万尾、巫头和山心3个渔村。
京族人民长期采取浅海捕捞和杂海渔业的原始谋生方式,拉大网是京族最有特色的近海渔业方式,也是京族的大型群体性渔业生产方式。他们在捕鱼时还有“寄赖”现象,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见者有份”的色彩,无论是谁看见深海捕鱼的渔船,满载归来,都可以带上鱼篓到船上“寄赖”三五斤鲜鱼。
节庆活动也是展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广西北部湾海洋节庆活动众多,有弘扬疍家文化的广西北海疍家民俗文化节、凸显防城港海洋文化特色的防城港市国际海上龙舟节、京族的哈节、北海外沙龙母庙会、钦州“岭头”节、钦州蚝情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