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洋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距今约一万年前的灵山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孕育于先秦时期。秦汉以来,其受中原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在与近现代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广西海洋文化。灵山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洞穴遗址,沿海贝丘遗址和大石铲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等的发现,提供了大量的广西沿海史前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物资料。古合浦郡留下了大量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2010年,北海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西海洋产业由渔业为主向港口为主转型,广西海洋文化发展经历了“以海为田”到当代“以海为途”的转变。
2.广西北部湾海洋贸易文化
自古以来,广西沿海地区就是中国历代王朝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前沿地带。先秦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古越人就有“越人便于舟”“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传统。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合浦成为中外交往的要冲之地,并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地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和文化交往。
史书载“自汉武以来,朝贡必由交趾之道”“南海交通频繁之大港,要不外交广两州”“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货易”,这都是广西沿海地区与海外各国进行交往的重要历史记载。中国的丝织品、珠宝在这里远销世界各地,域外物品则不断传到中国来。合浦汉墓出土的各式玻璃、水晶、宝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马面形”托灯陶俑等,都是当时广西沿海地区与海外交往频繁的证据。北宋年间,由于与辽、金、西夏之间战争不断,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北宋中央政府在南方地区开辟贸易市场,广西沿海的钦州有西南地区的三大博易场之一,因此吸引了大量交趾和西南地区的商人前来贸易。至清中期,广西沿海地区是“各国夷商无不航海梯山源源而来……实为边海第一繁庶地”。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成为通商口岸,成为除广东外,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成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一个窗口。
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从政府间交流的“一枝独秀”,到政府、民间、企业间合作的“多路并举”,双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大。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确立了“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及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广西沿海地区则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窗口,其在中国—东盟贸易区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19年,随着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以及西部陆路新通道规划纲要的出台,广西的海洋贸易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机遇。
3.广西北部湾海洋军事文化(www.xing528.com)
广西沿海地区历来是中国的南部边疆海防前线,有“古来征战第一线”之说。由于远离中原,中国历代皇朝在此地的统治比较薄弱。宋朝以前,除了东汉马援平定交趾“二征起义”、唐代高骈自廉州进兵交趾攻打南诏外,有关这里战事的记载较少。但自从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交趾人丁部领自立为大瞿越国始,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越边境正式划界为止,广西以沿海地区为主的北部湾却成为海寇活动频繁猖獗的地带。进入近现代,由于东南亚局势不稳定,这里又是中国的海防前线,战事频繁。历经千年,这里经历了平定交趾叛乱、援越抗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留下许多战争遗迹和记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边海防军事文化。现存的一批军事文化遗址,留下了不少守边征战的故事和传说。广西沿海人民为保卫祖国的南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广西北部湾海洋渔业文化
广西北部湾海域辽阔,盛产各种经济鱼类和海盐。北部湾渔场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自宋朝以来,沿海所产的“廉盐”是中国南部和西部地区的主要食盐来源。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秀丽的海岸景观和独特的渔家风情,为广西海洋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里既有海洋捕捞、水产养殖,也有海洋生物、海产品开发加工,既有对海产品的加工工艺,也有海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此外,海鲜美食、渔港景观、渔民习俗、渔村古居、赶海野趣等,充分显示了广西海洋渔业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5.广西北部湾海洋民俗风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自古以来,广西沿海人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形成了古朴粗犷的生产、生活、礼仪、游艺等习俗。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以舟为宅、捕鱼为业”的疍家文化;保留着中原风俗特征并带有海洋特色的客家文化;以哈节为标志的京族文化;广西沿海渔民在长期的耕海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海洋生产习俗;明清以来保留较为完整形态的村庄及街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