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初期,国外开始有一些关于产业融合的讨论。对于产业融合概念的讨论虽然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但因为学术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产业融合定义。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1997年6月27日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召开了题为“在数字技术与管制范式之间塔桥”的会议,对产业融合与相关管制政策进行了讨论。这两次会议的成功举行,预示着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开始得到经济学界、商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然而,产业融合真正走上学术舞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
从信息化发展历程看,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1997)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并将产业融合区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周振华(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新经济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运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形成与成熟,20世纪90年代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出现了固定化产业边界模糊与消失的融合现象。王金友(2009)将产业融合界定为在产业与信息化结合过程中,不同产业基于信息化而产生的原有产业边界模糊,相互之间发生交叉、渗透、结合的过程。
从产业融合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来看,产业融合是从技术融合到产品和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Malhotra(2001)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过去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对手时就发生了融合”,并认为这种融合的发生是经由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来进行的,即来自需求方的功能融合(Functional Convergence)和来自供给方的机构融合(Institutional Convergence)。当顾客认为两个产业的产品具有替代性或互补性时,即发生了功能融合;而当企业认为两个产业的产品之间存在联系而生产或销售这两个产业的产品(作为独立的两个产品或作为产品包)时,即发生了机构融合。卢东斌(2001)认为产业融合,一般来说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个产业)合成一体,逐步成为新的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呈现出新的产业属性。因此,所谓的新产业和旧产业既有不可割裂的一面,又有不可等同的一面,产业融合正是将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马健(2002)将产业融合较为准确和完整的含义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背后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使产业界限模糊化甚至重构产业界限。李晓丹(2003)认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其他技术及其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并逐步催生出新的产业属性的结果。(www.xing528.com)
从产业创新与产业发展过程看,吴少平(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各相关产业在整体分布与格局上保持相对协调性和内在成长性。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产业创新升级依托于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产业融合发展又推动着产业创新升级。对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把握,可体现在科技——机制——管理三位一体创新发展、高新科技引领产业格局,以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互促三个方面。厉无畏(2002)认为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其主要表现方式为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聂子龙、李浩(2003)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吴颖、刘志迎(2005)认为产业融合是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丰富了传统的产业创新理论。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产业和企业的融合必将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进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吴海瑾(2009)认为产业融合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基础与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产业融合可能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广泛态势,其实质上是一种产业创新,包含了技术、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等多方面。这种产业融合创新是以产业之间的技术、业务创新为手段,以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为过程,以获得新的融合产品、新的融合服务,开辟新的市场,并以获得新的增长潜力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扩张性的产业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